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以下合計約1,604字,如有缺失、紕漏,敬請留言告知:
萬歷癸酉《漳州府志》
鄉兵原無額設。嘉靖二十五年,邊海居民多通販倭國,蒙浙直軍門朱行令十家為甲,每甲制牌一面,上書其家某丁某生理,如有一人出外為非,其家之父子兄弟皆坐以罪。同甲不覺察者,罪及之,號十家甲牌。如遇有警,即此調守城池。三十四年,倭寇為患,該給事中袁世榮奏令,濱海府州縣佐貳巡捕官,擇其廉能材干者,另給團練,札付一道以督其事,各鄉擇材干一人為團長,授之冠帶。若原義民省祭官許優免二丁,仍量免差役,有司以禮相待,令其專一紏集鄉民肄習武藝及立千百長、察長、義總等役,互相統率。在坊,于官教場;在鄉,各另設一所,時常操演,聽候調用。俱行府轉行各縣遵照施行。按保甲之法,即古者寓兵于農之意,但法立弊生而團長等役多至生事害民,各縣暫行復止。近該本府知府羅青霄議以鄉兵之法,但隨相約舉行,令各約于每戶籍其家之子弟,年十五以上、六十以下者,一人為兵,各備器械隨其貧富而為之,大小量其強弱而任以輕重,每月朔望,于行鄉約宣讀圣諭。后約正副督率演習,每五人為伍,每五十人為一總,各從其便,不以官法繩之,使其樂于從事。俟其操練純熟,府縣官不時閱視,行賞罰以激勸之。如有警,相率防御,得保無患,則量功行賞,斬獲首級則照例授官,此兵出于農之一端也。見議未行。按鄉兵之法,于鄉約舉行,目前雖若迂闕,然遇警防守最得實用。其操練須于郊外寬廣之處,不必拘定約所,但富家子弟恐不任為兵,以精壯義男充之,亦可,但要各戶均出,勿致偏重,庶□停得宜行之無弊矣。
萬歷癸丑《漳州府志》
鄉兵原無額設。嘉靖中,軍門朱紈立十家甲法。后給事中袁世榮奏令海濱郡縣擇佐貳巡捕官,給札團練,各鄉擇才干一人為團長,專一糾集鄉民肄習武藝,有警聽候調用。以后民間有自置團操演者。如先年格殺東莞判兵,實賴鄉兵之力。萬歷癸未,南門外鄉民呈請設立保伍,重申團練,今其人尚驍勇可用。
崇禎《海澄縣志》
鄉兵原無額設。嘉靖中,軍門朱紈立十家甲法。后給事中袁世榮奏令海濱郡縣擇佐貳巡捕官,給札團練,各鄉擇才干一人為團長,糾集鄉民肄習武藝,有警聽調。以后民間有自置團操演者。年來海寇頻仍,到處焚劫,官兵多不堪用,計欲家自為守。鄉兵之設,蓋急著也。近分守道姚江施公邦曜力行保甲連坐之法,本縣恪遵,在附縣土堡并各都鄉村,立有督正、副報殷實派銃鋛,日則編隊訓練,夜則巡邏守宿,庶幾備御有方矣。
康熙《海澄縣志》
鄉兵原無額設,年來海寇頻仍,到處焚劫,官兵多不堪用,計欲家自為守。鄉兵之設,蓋急著也。近分守道姚江施公邦曜力行保甲連坐之法,本縣恪遵。在附縣土堡并各都鄉村,立有督正、副報殷實派銃鋛,日則編隊訓練,夜則巡邏守宿,庶幾備御有方矣。
康熙《漳州府志》
鄉兵,明初原無額設。嘉靖中,軍門朱紈立十家甲法。給事中袁世榮復奏令海濱郡縣擇佐貳巡捕官,給札團練,各鄉擇才干一人為團長,糾壯勇肄習武藝,有警聽調自戰其地。后民多自置團操演者。如府城南格殺東莞判兵,漳浦莆美拒倭堅守不下,詔安拒沙尤巨寇,全城皆鄉兵團練之力也。
乾隆《海澄縣志》
鄉兵原無額設,明季海寇頻仍,到處焚劫,官兵多不堪用,計欲家自為守。鄉兵之設,蓋急著也。分守道姚江施公邦曜力行保甲連坐之法,本縣恪遵在附縣土堡并各都鄉村,立有督正、副報殷實派銃鋛,日則編隊訓練,夜則巡邏守宿,庶幾備御有方。然此皆舊制也。
乾隆《漳州府志》
鄉兵,明初原無額設。嘉靖中,軍門朱紈立十家甲法。給事中袁世榮復奏令海濱郡縣各鄉擇才干一人為團長,給以札令,糾壯勇肄習武藝,有警聽調。后民多自置團操演自衛鄉社。
光緒《漳州府志》
鄉兵,明初原無額設。嘉靖中,軍門朱紈立十家甲法。給事中袁世榮復奏令海濱郡縣各鄉擇才干一人為團長,給以札令,糾壯勇肄習武藝,有警聽調。后民多自置團操演自衛鄉社。
注曰:鄉兵,因應抗倭而生,是民兵的一種,也是保甲制度下的一環。至今尚存的宋江陣,可能是該鄉兵制度的民俗化產物。
合集推薦:
卷六 兵防志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Amoynote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