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所處的時代是正什宋元兩朝的更替時間,也就是宋末元初,社會最不穩定的時刻,他作為宋室的后裔,本是皇族中人,理應享受家族榮譽,無需為生活勞累奔波的人,卻在元朝的統治之下淪為了臣子,他的這種身份的轉變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矛盾,他更是被后世人罵為二臣。
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趙孟頫為了撫平自己的內心,他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樣的故事是不是對于他寫的與佛教經典有關都能聯系上,這也是一種猜測,比較偏故事性,但其實在唐玄裝取得佛經回來后,整個大唐開始步入佛教的一種信仰。
也是在這之后多有以佛教經典為基來創作書法的,在武則天期間更是引起了一場全國性的抄經熱,在這之后更是影響了后世在書法領域喜歡抄經的一種。
然而,趙孟頫會喜歡以書法抄寫經書也是其中一種原因吧。還有一說是他晚年妻子身體不好,他以抄經祈福,他頻繁地書寫《心經》,這不僅是對佛法的虔誠信仰,更是他尋求內心寧靜與解脫的一種途徑。
不過,據查資料趙孟頫妻子管道昇生病時趙孟頫在60歲以上,此作創作時間為45至55歲之間,所以在那期間的可能性就不大,此作以采用上乘紙張創作,冊頁墨跡和形式流存,歷經數百年依舊保存完好,紙張厚實堅韌,觸感溫潤如玉,雖歷經歲月洗禮,卻未曾破損或泛黃。
這份書法冊頁以行楷為主,字體端正好看,筆畫寫得流暢自然。它既帶著王羲之《蘭亭序》那種飄逸靈動的感覺,又有著趙孟頫書法特有的遒勁、秀麗的風格,體現出趙孟頫對 “二王” 書法的繼承和創新。
冊頁一共三開。前兩開是趙孟頫親手寫的《心經》,大概 260 多個字,每個字都寫得漂亮又生動,字的結構嚴謹,但又不會顯得呆板,富有變化。第三開畫了觀音菩薩和韋陀像,觀音菩薩線條流暢,姿態優雅,眼神里透著慈悲和智慧;韋陀像畫得威武莊嚴,把護法神的氣勢都展現出來了。
在17年12月分的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賣會上,此作以1.2億元起拍,場內藏家競相角逐,競價聲此起彼伏,現場氣氛熱烈。
隨著拍賣師的落槌,這部作品最終以1.66億元的高價成交,加上傭金,成交價高達1.909億元,被甘肅天慶博物館收入囊中。
這一成交價不僅創下了當時中國書法作品拍賣的第二高價,更讓趙孟頫的《心經》在藝術市場上聲名大噪,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