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來臨前的荒蠻時代
當我們作為一個文明人,掀開那一段血腥歷史的時候,你會有很強烈的慶幸之感。不過,一個誠實的人如果能夠更多地了解歷史是如何從蠻荒走向文明的,這中間的節點是什么,或許就能對國家的文明化過程有更加清晰的認知與了解。
當一個王朝或王室獻祭的人口數量遠遠超過民間宗教活動獻祭的人數,我們可以說,這標志著人祭成為殷商王朝的國家宗教形態。
有一位叫胡厚宣的學者,根據甲骨卜辭統計過殷商諸王的獻祭人數,發現涉及人祭的甲骨一千三百五十片,卜辭三千余條,要知道,這個數據還不包括大量做成藥的甲骨。據他統計,人祭的人數至少超過一萬四千人。
還記得上一章講到,當時姬昌抓五十個人,都是件很難完成的大事,要寫到《周易》的卦辭里面,可見當時的人口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少,而抓捕人牲的工作量是何其繁重。
從這個歷史背景出發,我們再回去審視《周易》。《周易》中多次提到了捉捕、押送人牲和俘虜的方法。
例如,在暌卦的九四爻中提到了“交孚”。甲骨文的“交”字,形狀有點像把人的兩條腿綁在一起的樣子。可能那個時候抓到一個俘虜之后,既需要他自己行走,又怕他跑掉,那怎么辦呢?就把他的大腿綁住,讓他可以夾著腿用小腿走路。這種把上面綁住,下面可以走路的樣子就很像甲骨文的“交”字。
這種走路的樣子,讓我想起古代女性服裝中隱含的邏輯:女性始終處于被束縛的狀態。而現代人可以穿著瑜伽服,曲線畢現地驕傲地過馬路,這是文明的一大進步。
再比如,小畜卦第四爻里也說,“有孚,血去惕出,無咎”。意思是有俘虜受傷以后,要為他們止血并消除他們的恐懼,就不會有麻煩。
大有卦中提到“有孚威如,終吉”,這是一個很吉利的卦象,講的是有俘虜被反綁了雙手,但是仍然氣宇軒昂,其中的“威如”即為關鍵表達。為什么俘虜被綁了之后氣勢威猛,很有生命力,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很吉利的呢?顯然,這個吉并不是指俘虜吉利,而是從姬昌的視角來看,這就像“今天逮著了一只生猛海鮮”,他認為把俘虜交給殷商是吉利的,因為可以得到更多的賞賜。
在姤(gòu)卦的一爻里則提到“孚躑躅(zhí zhú)”,就是俘虜走得踉踉蹌蹌、一瘸一拐的,可能是俘虜在被抓捕的過程中受了傷,也可能是不聽從命令被毆打所致,所以三爻里說:“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就是說屁股被打爛了,走路很難看,有點磨難,不過沒有太大的災禍。
中孚卦里也說:“有孚攣如,無咎。”就是捕獲了俘虜,把他們一個一個地綁在一起,方便押運。
我們學歷史就知道,當年陳勝、吳廣之所以要起義,就是因為他們一隊人被押解著要去服兵役,路途中由于氣候不利,路況不好,所以這一批人不能及時到達,按照當時嚴苛的法律,他們要全部被斬首,所以陳勝、吳廣才說,反正都是死,不如起義吧。
于是他們喊叫說“我的手被綁住了,我要解手”。在行進的過程中,想要把自己解脫出來,只有一個理由,就說“我要上廁所”。所以“解手”這個詞就變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
在當時,這些人牲就這樣一串一串地被周這個代理家族捕獲回來,然后送去遙遠的文明的東方——供殷商祭祀之用。
本來押送人牲這種事情對于當時周部落的首領姬昌來說是任務,每個像牲口一樣用于祭祀的人對于他來說就是一串錢。把人牲安全地、比較健康地送到目的地,他就能領到更多的賞錢。在這個邏輯之下,“吉”這類詞其實就是形容他獲得了戰利品,而且得到了補償和報酬。
其實這一類的文字和卦辭還有很多,在翻看這些資料時,我的內心五味雜陳。僅從這一點來看的話,周文王能有什么偉大之處呢?
改變歷史的一聲慘叫
有一個細節,它可能是歷史的轉折點。有一次,姬昌把俘虜押送到殷都,目睹了殷商人的殺俘虜獻祭儀式,這個時候,或許他才突然站在了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第四十三卦夬(guài)卦中有一句話是“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就是說在朝廷中,眾人高聲叫喊來表達王的了不起、功勛卓著。過去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臣下拜見大王的一種習慣,類似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但是,后面的“孚號有厲”是什么意思呢?根據《禮記》的記載,在殷商祭祀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要讓那些被抓住的俘虜在被砍之前大聲叫喊。《禮記》中說“殷人尚聲”,意思是殷商的人很崇尚大嗓門。
獻祭的動物要大聲嚎叫,就是在向天神稟告“來了,強壯,合格”,即“聲音之號,所以誥告于天地之間也”。
《禮記》中提到,當時殺豬和殺牛獻祭的時候,也要讓豬和牛叫得很大聲。這種儀式,相當于給錢的時候,把硬幣“啪”的一聲扔進財神爺的箱子里。在一些道觀里,也有人會拿銅板砸鈴鐺。這樣做其實是為了告訴自己想侍奉的神仙:“我送錢來了。”
再比如,觀卦中說“盥而不薦,有孚颙(yóng)若”。“盥”的意思是盥洗臺,我們經常說“盥手”,本義是倒水來洗手,象征性地洗洗擦擦,這是祭祀儀式開始的階段。而“薦”就是殺人獻祭。在《逸周書·世俘解》里提到“薦俘殷王鼎”,就是說周王滅商之后,用俘獲來的商人,祭祀周族的列祖列宗,而且用的是商王的大鼎,所以這個“薦”指的是殺人獻祭的意思。
“盥而不薦,有孚颙若”就是說,逮著了俘虜,本來是該殺的,但是沒有殺。手都已經洗干凈了,卻沒有動手。這個時候,俘虜的臉上露出了渴望活命的表情。這個描述很細膩,如果占到這一卦,說明你可能正面臨很大的危險,也許上蒼,或者外部環境,或者命運要懲罰你,但是還沒動手,這個時候你的表情是什么樣的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占卜的過程其實是一種意識的連接——把一個上古時期的場景調出來,跟一個隨機數字結合,得出了某個意向,這個場景就像一個比喻,我們要由此出發去思考:它對我現在有什么啟示?
如果你把周文王的原故事文本都理解錯誤了,那么對你當下的判斷會不會產生某種奇怪的誤導?我在閱讀《周易》和某些對原文的解讀時,心里常常在想:我是應該回到原文,去做某些卦辭的解讀,還是尊重《周易》的歷史流變,思考它變成了另外的版本之后,帶給人們的啟發呢?這真是一個學習《周易》的人必須面臨的話題。我也沒有完全正確的答案,也許隨著我們逐步深入學習,會漸漸地看到方向。
讓我們回看姬昌的這次經歷。以往,他將俘虜視為財富和戰功的象征,但當他看見這些他親手參與抓獲的俘虜被以某種方式拿來祭祀,他是不是會有一種隱隱的心理變化呢?
在《周易》和其他許多文獻中提到,殷商祭祀的時候不是把人燙熟了之后再去砍,而是直接在現場生砍。俘虜叫得越大聲,場面越血腥越好,他們用這種方式來向上蒼和他們的祖先表示敬意。俘虜叫得越大聲,越讓人興奮——這種原始的快感很容易讓人理解。今天你我聽到這樣的事情,都會覺得太過殘忍,人的惻隱之心會被激發出來。
理解了這個背景之后,我們再去看孔夫子說的“仁者愛人”,講的就是看見一個人的遭遇之后,你的同情心被激發了出來。同情心是一切善良的基礎。孟子也提到“君子遠庖廚”,這是儒家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不是說要不要吃肉,吃肉是不是假正義、假道義,而是說你在一再殺戮其他生命的時候,你內心的那些與生俱來的同情沒有了,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因為沒有了這種對生命的同情,殺戮之心一旦膨脹,文明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那一次姬昌去到商朝的首都殷墟,聽到了俘虜的慘叫聲。那一聲慘叫也許突然激發了他的同情(人性的善閃現了,他表現出了同情而非興奮)。在此之前,《周易》的很多卦象里,他描述的都是抓到這些精壯的俘虜多吉祥,最好用網捕捉俘虜,皮膚完整能賣高價錢等。這樣的描述帶著某種代理人完成業績目標時的興奮,但是當他真正看見了自己抓回來的俘虜在“孚號有厲”的時候,他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樣的。
點擊圖片,立即入手
“梁品周易”系列三部曲重磅面世
套裝限時209.9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