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稱偵探,因為他在研究黃土時從不放過任何細節;和他一起工作的人叫他“超級老頭”,因為他探索的足跡曾踏遍“地球三極”;更多的人尊稱他為“黃土之父”,因為他創立了黃土學,平息了多年的黃土成因之爭。他就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
雨夜偶遇,敲開黃土研究大門
1954年的一個夏天,一隊綜合考察小組來到了河南省會興鎮。
傍晚,一向干旱的會興鎮突然下了一場雨,劉東生出門散步,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排水平而整齊的建筑,閃著燈光。
總不是樓房吧?這對于一個黃土高坡上的小鎮來說,是不可能的。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順著昨晚看見燈光的方向找了過去。
走近才發現,那些燈光是從老鄉們住的窯洞里透出來的。這些窯洞像樓房一樣分層排列,但它們的“天花板”卻是由一層紅色的土和一層堅硬的“料姜石”構成的。更讓劉東生驚訝的是,這種結構水平延伸得很長,層層疊疊,形成了獨特的地質景觀。這引起了劉東生的濃厚興趣。
于是,一回到駐地,劉東生就跑去請教土壤學家朱顯謨。朱顯謨便給劉東生一五一十地講了起來。劉東生對中國黃士的興趣,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的。
破解黃土萬年之謎
面對這片黃土地,劉東生總會心潮翻卷,而一件事情的發生深深觸動了他。
劉東生和考察隊員們在山西一帶工作了一段時間后,正準備離開,忽然聽到外面鑼鼓喧天,原來是當地的老鄉們敲著鑼鼓為他們送行。
老鄉們說:“我們這個偏僻的山溝長年水土流失,糧食年年播種,年年絕收。你們為我們能種好莊稼、過好日子,做了那么多好事,我們也沒啥送的……”出了村子后,村里的老大娘排著隊,挎著小籃子,給考察隊員們送大棗和雞蛋,劉東生的衣服口袋也被塞得滿滿的。
這件事讓劉東生意識到,這片黃土地的成因,是一個事關千萬老百姓生存的難題。要是能破解它,就能為黃土地區提供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造福百姓。
要治沙,總要搞清楚沙的來源。這些厚厚的黃沙層是怎么形成的?當時的學術界一直存在“風成”與“水成”兩種觀點,究竟哪一種觀點更接近真相呢?
劉東生并沒有著急下結論,為了解讀黃土這本“天書”,劉東生踏遍千溝萬壑,經過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風成說”。
新風成說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接受,平息了黃土成因的各種說法。劉東生被國際上公認為“中國黃土古環境研究之父”。
遠征“三級”的老人
留下劉東生足跡的,不只是黃土高原。
劉東生有相當一部分科學考察工作是在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完成的。而誰也沒有想到,他到年邁時,居然開啟了一段更驚心動魄的探險之旅。1991年,74歲的他踏足南極喬治王島,五年后又遠征北極斯瓦爾巴德群島,87歲時又出征羅布泊無人區……劉東生的腳步從未停止,大家都稱他為“超級老頭”。
傾其一生,劉東生如同一位執著的“解讀者”,面對黃土高原這本厚重的“天書”,千遍萬遍也不厭倦。他用行動告訴我們:科學的意義,不僅在于發現真相,更在于為人類的未來鋪路。
文 / 郭慕堯
來源/《科學故事會》2025年6月刊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鄒 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