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大概多數(shù)人會想到——蘇州,但今天想聊的并不是蘇州,而是這樣一個地方:他碳水種類更多,且有很強的地域性,不是在域外難覓,就是即使在域外找到,也并不是當?shù)氐奈兜馈?/strong>這便是浙江嘉興下屬的桐鄉(xiāng)市,索引如下:
羊肉面 干汁青蟹面 阿能系面 桐鄉(xiāng)煲
羊肉面
杭嘉湖平原面食的代表之一
稍微愛吃之人,大概就聽說過桐鄉(xiāng)羊肉面之名,將杭嘉湖平原的特產(chǎn)湖羊以大鍋燉煮數(shù)小時乃至一晚,食客來時,報出自己想吃的部位和份量,一個師傅將大鍋里的羊肉熟練剪成方便入口的大小,邊上下面的小伙計呈上剛出鍋的面條,蓋上羊肉、撒上蔥蒜,客人捧著面回到座位上,拌開羊肉,整個面館彌漫了香味,這就是最經(jīng)典的桐鄉(xiāng)“酥羊大面”。
在桐鄉(xiāng)吃羊肉面,最常見的選擇當然是「咬強」和「阿炎」,前者由徐永強于1992年創(chuàng)店,一步步擴張,現(xiàn)在分店遍布杭嘉湖平原,甚至在上海亦有多家分店。
「咬強」在桐鄉(xiāng)永興路的本店24小時營業(yè),飯點多要排隊,但店里如流水線一般,選肉、切肉、下面、蓋碼一氣呵成,即使排隊也不會很久。門口停滿了前來嗦面客人的汽車,來訪的外地車牌中,當然是貪吃的滬牌最多了。
店里待用的面條整齊排列,不一會兒就會用掉一盒,這就是老沈制面店所作的“阿二阿三濕面”,這家制面所所作的濕面,幾乎是桐鄉(xiāng)大多面館的第一選擇,被譽為桐鄉(xiāng)面的“精髓”。
“阿二阿三濕面”的故事
每天凌晨1點,位于梧桐街道的老沈制面店內(nèi)已是熱火朝天,5臺制面機的聲響吞沒了對話聲,工人們有條不紊地穿梭其間,麻利地潑粉、加水、扯面坯、剪面、裝袋……拌和均勻的絮狀面團在反復碾壓中被制成光滑平整的面皮,一卷卷綢緞般的面坯子隨即成型。沈富林習慣用那把上了年紀的剪刀,無需抬頭,一手剪,一手抓,隨著“咔”的一聲,手起刀落間,1把1兩左右的濕面,就整齊碼在了塑料袋內(nèi),縱橫交錯擺放。一整個40斤左右的面坯子,在七八分鐘內(nèi)便可全數(shù)“化身”一袋袋濕面,每天,2噸左右的面粉會在這里“轉化”成面條,再走進上百家面館,新鮮落在食客的面碗中。
說起沈富林,不少人會覺得陌生,但說起“阿二阿三濕面”,不少面鋪老板總會“噢”的一聲。每天,印有“阿二阿三濕面”的透明包裝袋內(nèi),都裝著他們一天經(jīng)營的底氣。“阿二”便是沈富林,“阿三”是他的弟弟沈富全,他們的長兄,“阿大”沈富倫也在制面廠中忙活。兄弟三人為著大伙兒“舌尖上的滿足”開啟了“早七個多小時時差”的工作,從凌晨忙到正午。
1982年,只有14歲的沈富林到姨父蔣錦潮家中做幫手。當時,桐鄉(xiāng)還沒有面鋪,他們制作的也只是些燒麥皮、餛飩皮。在那個沒有和面機的年代,要制作出薄能透字的皮子,靠的是靈敏的指尖準確識別面團“脾性”,而這種靈敏度最終延伸到了如今的濕面制作上。沈富林至今記得桐鄉(xiāng)第一家面店的開張,那時正愁沒地找濕面的店家找到了蔣錦潮。憑著對面粉的熟知,沈富林與姨父兩人用了一天時間便制成了濕面。
再到后來,阿能面火了,徒弟徒孫源源不斷,把桐鄉(xiāng)面的名氣越做越響。前前后后也不過30多年,桐鄉(xiāng)面從家中小鍋走到大街小巷,走到都市街頭,這都是沈富林始料未及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比例,天氣潮濕了、干燥了,加水的比例都要把控好,這個度的拿捏是最難的。”
濕面大類總共不過三個品種。以市面上的“阿能系”濕面為常規(guī)版本,較干較粗,適宜水焯后再次小鍋煮制;“常規(guī)版”加入雞蛋,潑粉制作,就成了爽口彈滑的雞蛋面,用以制作海鮮面;羊肉面相對細軟,適宜焯熟后直接加入澆頭。
而實際的版本遠不止于此,在常規(guī)“阿能系”濕面的細分類目中,迎合不同面店的需求,又衍生出多類“加粗加細加干加軟”等定制版本。做得久了,對面的認知“長”在了沈富林的指尖肌肉記憶中,面坯的紋理已在他眼中形成視覺記憶。
——《嗦一口,桐鄉(xiāng)面》沈惠娟
如果覺得「咬強」過于商業(yè),甚至會時不時在店里搞直播,那小店「阿炎羊肉面」就更適合只是想安靜吃一口羊肉面的食客。
「阿炎羊肉面」的格局和「咬強」幾乎一致,風味也沒什么太大差別,這里的兩臺大鍋都對著人行道,可以近距離觀看店里燉煮羊肉的過程。恐怕外鄉(xiāng)人并不知道在燉煮時用搪瓷碟蓋在羊肉大鍋上的用意,為什么不直接蓋鍋蓋呢?
“那是因為蓋上鍋蓋,羊的膻味可能會再回到鍋里,搪瓷碟蓋著,膻味就會跑掉了。”——桐鄉(xiāng)人是這樣說的。
干汁青蟹面
可好吃極了
桐鄉(xiāng)不靠海,不是海鮮產(chǎn)地,但干汁青蟹面卻成為桐鄉(xiāng)三大面之一,并以最高的單價成為桐鄉(xiāng)“最貴的一碗面”。
說到干汁青蟹面,不得不提他的創(chuàng)始人陸阿根和創(chuàng)始店「陸家阿根面館」,這道面問世不久便拿到“桐鄉(xiāng)名小吃”,幾經(jīng)搬遷的「陸家阿根面館」現(xiàn)址在桐鄉(xiāng)和烏鎮(zhèn)交界的小村里,遠離各個景區(qū)或鬧市,但并不妨礙食客慕名而來。
小店的蟹每日新鮮進貨,大火爆炒,最絕的是醬汁,收至濃稠,與面渾然一體,當?shù)厝怂赃@碗面里汁比蟹更好并非為虛。
就算成名已久,小店也并未擴張,店員目測都是親屬,前述「咬強」擴張到恐怕徐永強自己都記不清開了多少店,但陸阿根和家人還是守著老店,是為桐鄉(xiāng)名面館兩級。
而下一家店,或者說,這一系列的店是桐鄉(xiāng)面的另一張名片,就是徒子徒孫遍杭嘉湖的阿能系面館。
阿能系面館
徒子徒孫遍天下
在大眾點評上簡單一搜,你會發(fā)現(xiàn)叫「阿能面館」的小店有上百家,是杭嘉湖平原名字里有能的人特別會煮面?當然不是,他們只是桐鄉(xiāng)人莊冠能(阿能)的徒子徒孫開的店,或者,打著他的旗號招攬客人的廚師。
莊冠能原為桐鄉(xiāng)傘廠職工,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下崗潮”中,他“下崗”了。當時政府為了支持下崗職工再就業(yè),臨時搭建了一些簡易棚,以非常優(yōu)惠的價格出租,當時在桐鄉(xiāng)邵家橋一帶,短短200米的路盤踞著40多個簡易棚,各色生意都有。1996年,莊冠能與妻子在邵家橋的竹棚搭建面攤,不過三張桌子,但做著做著,阿能聲名鵲起,成為桐鄉(xiāng)首屈一指的面館。
最早,阿能只做肉絲面、鱔絲面、豬肝面、腰花面、黑魚面,被稱為阿能的五大金剛,面條和澆頭一鍋一燒是他的特色,不過這一鍋一燒,大概也是借鑒了東邊嘉善落鍋面的做法。
后來,面館生意越來越好,品種越來越多,工作過的徒弟也散到杭嘉湖各地,他們開的面館也多以 「阿能面館」為名,時至今日,阿能面就像一個現(xiàn)象級的符號,你可能在桐鄉(xiāng)的一個社區(qū)門口,海寧的商鋪邊,寧波的大商廈,抑或杭嘉湖高速公路的服務區(qū)里見到阿能面,但這些阿能面和莊冠能是否還有關系,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如今,邵家橋本店在城市建設中已不存在,阿能的直屬門店,在桐鄉(xiāng)菊韻大廈的「桐鄉(xiāng)阿能面旗艦店」,店的規(guī)模很大,現(xiàn)代化的廚房非常干凈,已早沒有當年路邊小店的風貌。
這里的面條自然是好吃的,但是否值得專門到訪,倒也未必,尤其對阿能面并沒有情懷的外鄉(xiāng)人。
在眾多阿能面的徒子徒孫中,倒非常推薦一家也算網(wǎng)紅的面館,就是莊官能徒弟孫斌的「斌斌面館」。
「斌斌面館」成名已久,對他的評價有非常好的,也有覺得他不行的,尤其對他的出品過甜有所指摘。
「斌斌面館」是一個路邊小店,沒幾張桌子,賣的也是黑魚、豬肝、鱔魚等桐鄉(xiāng)的常見澆頭。
下單時店里會特別問,要多少辣,以及正常甜或不甜,特別推薦這里的干挑面、排骨和黑魚澆頭。
如果你說能吃甜,那用糖就是這樣的,這一勺下去,血糖大概立即爆表。
店里的干挑面有多強,個人感覺是上海「老地方面館」正常發(fā)揮時的水平,即使小店搬到餐飲平均水平內(nèi)地最強的上海,也是屬于在全城都算能打的面館,信不信,由你。
桐鄉(xiāng)煲
桐鄉(xiāng)的市井往事
初聽到桐鄉(xiāng)煲的名字,確實是也沒搞明白是什么樣的食物,是有個砂鍋?還是一個煲仔?但桐鄉(xiāng)煲并不是砂鍋煲,如果要以一個詞來描述桐鄉(xiāng)煲,那就是“一鍋燉”。
桐鄉(xiāng)市中心有條宏源路,這里毗鄰菜市場,來往小販和工人眾多,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若干個店家在這里經(jīng)營“一鍋燉”,他們將河海鮮和土豆、雞爪同燉,一大盆呈上,調(diào)味時加入酸菜、辣椒或豆瓣醬,配上米飯,就是一個十足的市井高熱量重味菜式。
「利華煲店」是桐鄉(xiāng)煲最有名的品牌,雖然并非從宏源路發(fā)家,但他以番茄黑魚煲為特色俘獲最多食客,他加盟店眾多,遍布桐鄉(xiāng)和烏鎮(zhèn)各地,本店排隊驚人,可以說,在桐鄉(xiāng)煲各店中,他總是外鄉(xiāng)食客前來訪問的第一選擇。
他家的番茄黑魚煲到底如何,回答是肯定好吃的,魚處理的干凈,風味十足量也十足。只是,大概是料理的時候打翻了味精盒,口干舌燥直到第二天,頗為夸張。
而在「利華煲店」之外,更為推薦的桐鄉(xiāng)煲店是真正從宏源路發(fā)家,開店近40年的「豐生煲店」,他與隔壁的「光頭煲店」、「老三毛煲店」并稱桐鄉(xiāng)煲三大元老。
「豐生煲店」的現(xiàn)任店主祝殳君,他的父親祝建國和「阿能面館」的莊冠能一樣,亦曾為桐鄉(xiāng)傘廠職工,下崗后自謀出路,最后開了這家煲店。「豐生煲店」的招牌眾多,用店里的話說是各個都好吃。宏源路的老店有兩層,從二層的窗外望出去,老街風貌帶著幾十年的往事,訴說著這里和桐鄉(xiāng)不可分割的淵源。
宏源路被拆遷后,「豐生煲店」搬到了馬路對面,在一個當?shù)馗邫n社區(qū)的門面房重新開店,這里座位眾多,燈光亮堂,再也沒有原先蒼蠅館子的感覺。
這里依舊是樣樣都好吃,特別推薦黑魚煲和小龍蝦,尤其是梅干菜燒龍蝦,人間美味,人生龍蝦。
店里依舊是祝家一家三口在經(jīng)營,幾十年從父親傳到兒子,應該還會繼續(xù)傳下去。
附上上次做的知乎Live的鏈接
《如何在日本體驗米其林餐廳》
依舊可以進入聽我的演講內(nèi)容
https://www.zhihu.com/lives/76155128042124083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