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哲學
分析哲學
心靈哲學
神經哲學
PHILOSOPHY
認知哲學(又稱“認知科學哲學”)是在20世紀下半葉認知科學興起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學科領域,它與認知科學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傳統行為主義者用“刺激-反應”來刻畫人的思維和心理活動,關注外部刺激和人的行為之間的對應關系,他們要么反對存在中間對刺激的認知加工過程,要么認為中間過程是無法認識的黑箱。20世紀中葉,隨著語言學中的認知革命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人們擁有了研究中間過程,揭開黑箱的途徑,比如,第一代認知科學家提出人類的心靈就是計算機,主張用表征和計算來刻畫人的認知加工過程。認為理解人類思維需要研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過程的流派就是“認知主義”。神經科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哲學等學科的學者都紛紛投身于認知研究,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來自這些學科領域的學者共同創辦了《認知科學》期刊(Cognitive Science),并成立了認知科學學會(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這標志著認知科學共同體的正式誕生。
認知哲學是基于認知科學的理論與發現來解答“心靈/思維的本質是什么”“人類如何獲得知識”等傳統哲學問題的流派。它既是認知科學的分支,也作為一個元學科,對認知科學中諸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反思與整合。
分析哲學是興起并盛行于20世紀初英美哲學學界的哲學流派,以弗雷格、羅素、摩爾等人為代表,主張邏輯分析、概念分析是哲學研究的核心方法和任務。分析哲學出現的背景是歐幾里得幾何受到質疑,原本被認為是絕對真理的數學不再被認為是知識的牢靠基礎,弗雷格、羅素等哲學家提出邏輯才是一切知識(包括數學)的基礎。這導致了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即分析哲學的出現,哲學家開始關注和分析語言的句法和語義,希望用一種理想的形式化的語言來取代日常語言,他們認為哲學問題是由于日常語言的模糊導致的,只有弄清語言背后的邏輯,就沒有什么真正的哲學難題。
分析哲學與認知科學(尤其是早期認知科學)都關注語言的研究,但前者側重研究語言的句法(邏輯結構),后者則關注語言的句法得以形成的先天認知機制。
心靈哲學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它的出現與分析哲學最初任務的失敗有密切關系。分析哲學家主張一切有意義的問題都不過是語言內部的問題,語言外部的問題如形而上學問題(事物本質上是什么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偽問題,他們想用一種理想的語言來取代日常語言,消除這些無意義的偽問題并澄清語言的意義。然而,他們始終無法構建出這樣一種理想的語言。于是,哲學家開始重新關注形而上學問題,尤其是“心靈本質上是什么”“如何理解身心關系”等問題,心靈哲學由此興起。不過,傳統中,哲學家只通過思辨的方式來研究和解答心靈相關問題。20世紀80年代,哲學發生認識論和本體論自然主義轉向,哲學家開始結合科學特別是認知科學中的相關發現來探討心靈問題。當代,心靈哲學、認知哲學與認知科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神經哲學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一種心靈哲學研究進路,它的出現與認知神經科學與腦成像技術的高速發展密切相關。“神經哲學”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帕特里夏·丘奇蘭德明確提出來的,她與他的丈夫保羅·丘奇蘭德都主張一種非常激進的進路——我們的心靈不過就是我們的大腦,研究心靈就是要研究大腦及其神經活動,應該用神經科學的方法來取代傳統哲學與心理學的方法來研究心靈。不過,近十年,德裔加拿大神經科學、精神病學、神經哲學家格奧爾格·諾瑟夫提出了一種新的神經哲學進路——非還原性神經哲學,他主張,心腦之間不是簡單的還原關系,心靈與大腦都以特定的時空關系(世界-大腦關系)為其經驗和本體論基礎。因此,對心靈的理解不能只依賴于神經科學的方法,而必須通過神經科學的實驗觀察與哲學的概念分析和再概念化的交互和迭代來實現。
(整理自徐嘉瑋撰文 / 徐嘉瑋,廈門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思想文化的擺渡者,在東西方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