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舜典》中說:“詩言志,歌永言。”
如果說詩歌是用來表達創作者志向的,那么歌曲則是用來抒發創作者情感的。宋詞其實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所以它最初的創作目的,就是傳遞作者的個人情感。
人類的情感細說起來十分復雜,但也可以籠統地分為“言志”的情感與“言情”的情感。前者主要是關于人生理想、家國天下的大情大愛,后者則主要是指閨中女子都能讀懂的“小情小愛”。
唐詩取得輝煌成就之后,宋人自覺無法在“詩”的創作上超越唐人,于是轉向了詞的創作。因此,在兩宋時期,中國涌現出了大批男性文人,專門填詞。
本文中提到的柳永、蘇軾、晏殊,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下面我們選取了三位大詞人的婉約詞各一首,讓大家共同品鑒,看一看到底誰的寫得更妙。
一、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賞析
首先登場的是“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柳永是一代風流才子,早年因仕途不順而浪跡風塵,時常為風塵中的女子填詞換取酒錢,所以他的詞作比較通俗易懂。
柳永有一首填詞非常有名,叫做《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原文如下: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首詞講的是作者在春天登上了一座高樓,獨自憑欄遠眺。因為懷著對愛人的思念,所以看到遠方的草色煙光也生出了無邊的愁思。他試圖借酒消愁,醉酒狂歌一番,但很快便發現,這樣強顏歡笑是毫無意義的。
于是在相思的愁苦之中,他的身體日漸消瘦,衣袍都顯得寬大了。然而他并不后悔,因為他是為了“伊人”才變成這般模樣的,他認為這一切都值得。
這首詞里最出名的兩句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自古以來描寫兒女情長,有男男女女詛咒發誓、生死相隨的,都不及一句“衣帶漸寬終不悔”來得真實而又富有畫面感,所以這兩句后來傳播最廣。
另外,“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兩句描寫出了春愁的彌漫無際,上來就給讀者一種窒息到絕望的感覺,氛圍渲染得很好。
二、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賞析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首晏殊的婉約詞代表作《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原文如下: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首詞是作者假托一位思婦的口吻寫出來的,閨中婦人思念遠去的愛人,她日常足不出戶,只能在秋天燕子雙飛的季節,獨自守著檻內的菊花發愁。
同時,詞人還把由于寒氣帶來的煙霧,想象成蘭花在哭泣。這里用到的手法是“移情”,事實上內心在發愁、在哭泣的正是婦人自己。
婦人白天賞菊觀蘭時會發愁,到了夜晚,看到月光穿進朱閣,更是愁上加愁。為什么呢?因為有月光就意味著天上有明月,而明月是可以寄托離人相思之情的事物,但是這只是文學想象罷了。
一想到天上的明月,婦人就覺得該是“團圓”的日子,但她的另一半并沒有回到家中與她“團圓”,于是她看到月光反而更加愁煩了。
然后,詞人筆鋒一轉,時間來到第二天,婦人出閨登樓,看到門前大樹被昨夜西風吹得凋零。她憑欄遠眺,一直望向天的盡頭。
這個時候,她很想給心上人寫一封信來訴說衷情,但是天長水遠,心上人現在落腳在哪里呢?她不知道,所以信也不知道該寄向何方。
下闋開頭初看似乎寫得有一點“突兀”,因為上闋末句寫到了昨夜有月光射進她的閨閣,但是到了下闋,就毫無征兆地“跳躍”到一夜狂風之后了。
不過這一句其實是虛中有實,借寫秋風中的景物,反映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后來,“昨夜西風”三句被王國維寫進了自己的《人間詞話》,借以描述“為學的三重境界”之一。
三、蘇軾《蝶戀花·春景》賞析
最后一首,則是豪放詞宗蘇軾寫的婉約詞《蝶戀花·春景》,原文如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這首詞乍一看比起前兩首來說就沒有那么“深情”了,反而顯得有一些說理的味道。
“花褪殘紅”二句說的是春末的時候,花朵雖然凋謝了,卻結出了青色的果實;燕子雖然飛走了,但是綠水依舊繞著村莊流淌,這一切象征著什么呢?
象征著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象征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象征著只要你愿意去追尋,“天涯何處無芳草”。
“芳草”一詞,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常用來象征“王孫”、“故人”、“離情”、“佳人”,而在這里,它指的是“愛人”或者是“愛情”。
蘇軾認為,我們面對失戀的傷感時,就應該學會灑脫。然而道理雖然明白,實際操作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了。
于是在詞的下闋,蘇軾又描繪了一個生活場景。在這個場景里,他是墻外行路的“行人”,此時他路過一面圍墻,恰好聽到墻里的“佳人”蕩秋千時發出的歡笑聲。
這位“佳人”或許是他的舊情人,當他們分手之后,她卻還能無憂無慮地在那兒蕩秋千。那么,這個時候是誰在推著她蕩秋千呢?真是讓人不敢想!
總之,聽到了這樣的歡笑聲,勾起了他的種種回憶和思緒。于是他只能加快離開的步伐,漸行漸遠。后來,“佳人”的聲音慢慢就聽不到了,他又感嘆了一句:“多情的人總是被無情的人惹惱!”
四、感情真摯、修辭婉轉是為婉約
讀完了三位大詞人的婉約詞杰作,其實很難分出高下。畢竟現代人連填詞都不會,哪里有資格去品鑒、批評宗師之作呢?所以只能談一談個人的感悟。
葉嘉瑩先生曾經談過宋詞的審美特質。她指出,宋詞發源于前代的“花間詞”,但是其創作審美的標準卻源于《楚辭》,這一標準簡而言之就是“要眇宜修”,即要求用詞必須唯美且含蓄。
后世評價婉約詞的標準就是感情真摯、修辭婉轉,避免直接抒情,追求情景交融,情感表達細膩柔和。
以這個標準來比較三首詞,個人認為柳永詞中的名句“衣帶漸寬終不悔”、蘇軾詞中的“多情總被無情惱”表達感情相對直接,而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則是更為婉約。
“昨夜西風凋碧樹”一句,乍一看,你根本不知道他想說什么,但是細細品味,或許他是在借著這昨夜凜冽的西風吹倒大樹的景象,來刻畫女主人公一整晚內心的心理交戰。
原來,這位女主人公是一個足不出戶的閨秀,現在經過一晚上的內心掙扎,她的信念之樹仿佛都要倒塌了。
不能與心上人團聚,就像生命之樹被西風無情地吹倒一樣,她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于是,她選擇“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決定要主動出擊。怎么辦呢?她打算給心上人寄一封情書。
然而,寫到這里,筆鋒又一轉。原來她根本不知道心上人此時身在何方……于是,這首詞的末尾留下了一段無盡的惆悵。
結語
小時候只喜歡唐詩,不喜歡宋詞。一是性格原因,沒有那么多愁善感;二是時代原因,看不懂古代漢語。不過,柳永、晏殊和蘇軾這三位大家的填詞中的名句都曾經讀到過。
起初最喜歡的是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因為這個句子好懂。又喜歡柳永在詞中老寫些什么“疏狂”啊,“楊柳岸曉風殘月”之類的意象。總之,一聽到這些,我馬上就能腦補出一個《書劍情俠柳三變》的形象。
至于“多情總被無情惱”這樣的句子,更是經常在小說里見到。自己寫寫小作文時,引用的頻率也不低。唯一不懂的是“昨夜西風凋碧樹”所蘊含的情感,因為相比另外兩句,它太隱晦了。
不過,既然說是婉約詞,當然以“婉約”為美。現代也有位詩人說過,詩歌要以朦朧為美。
寫得隱晦,初看不懂,但看懂之后就會回味無窮。好比高檔香水,總是有“前調”、“中調”和“后調”,多種香氣疊加,又按照一定的次序釋放,才不會顯得單一。
當然,柳永、蘇軾兩位的名句也有很多人喜歡。所以,盡管在我個人看來,它們可能有那么一點不夠“婉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們不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