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追尋:傳承希望的不滅之光
盡管《永樂大典》遭受了諸多磨難,存世的卷冊也已寥寥無幾,但幸運的是,在現代社會,人們對這部文化瑰寶的重視和保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學者、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行動起來,為《永樂大典》的保護、研究和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讓這顆文化明珠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國家層面高度重視《永樂大典》的保護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對古籍保護的投入。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2021—2035 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將《永樂大典》列為重點實施的保護工程之一。國家圖書館作為《永樂大典》的主要收藏機構,承擔著重要的保護和研究職責。館內的古籍修復師們,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對古籍的深厚情感,對破損的《永樂大典》進行精心修復。他們就像一群神奇的“古籍醫生”,每一道修復工序都飽含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文化的傳承。在修復 “湖” 字冊時,為了保證古籍安全和修復效果,項目組專門按照書芯用紙纖維檢測結果自行抄造紙張用于修復;在書衣的修復上,修復人員也進行了新的嘗試,不僅復原織造出了與原件相似的絹制樣品,還結合相關記載,輔助對書衣的分析檢測結果,經反復試驗以及后續的錘制、全色等步驟,得到了適合修復原件的補絹。
學術界對《永樂大典》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山東大學承擔了全國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該項目旨在對《永樂大典》殘卷進行全面標點、校勘整理,摸清存卷引書的基本情況,對所引文獻進行深入考察和專題研究,編纂索引并建立數據庫,充分發掘和展現《永樂大典》的學術價值。從 2021 年至今,項目組已經收集到《永樂大典》的文本 444 冊 844 卷,其中還新發現了許瀚抄《永樂大典》。許瀚抄本與《永樂大典》目錄所記的內容完全匹配,抄錄的都是碑刻內容,在??鄙?、輯佚上的價值不言而喻。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劉鵬將清末以來《永樂大典》研究綜述歸納為四大研究主題,分別是綜合研究、編纂流傳研究、輯佚與內容研究、對存世文獻的校勘與比較研究。他認為,伴隨著中國學術研究水平的整體進步和各類文獻使用上的日益便捷,推進《永樂大典》研究可以從繼續致力于訪查存世《永樂大典》、全面梳理《永樂大典》史料、編輯《永樂大典》叢書、充分利用《永樂大典》數據庫、E 考據和數字人文技術等方面入手。
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到《永樂大典》的傳承與保護中來。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紛紛舉辦《永樂大典》相關的展覽,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近距離感受這部文化巨著的魅力?!爸檫€合浦 歷劫重光 ——《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 巡展,在各地引起了強烈反響。展覽中,3 冊《永樂大典》嘉靖副本首次離開國家圖書館在外展出,吸引了大量市民前來參觀。觀眾們在展柜前駐足凝視,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進行著一場對話。一些學校也組織學生參觀展覽,開展相關的研學活動,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在煙臺,葡萄山小學四六中隊組織全班同學參與《永樂大典》煙臺巡展,同學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輝煌燦爛的古代,親身感受到了《永樂大典》編纂的艱辛與偉大。此外,一些文化節目也將《永樂大典》作為重要題材,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大眾普及相關知識。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首期節目,聚焦《永樂大典》,通過演繹“布衣都總裁” 陳濟立志、悟道、修書的人生歷程,帶領觀眾識讀這部皇皇巨制,致敬世世代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對中華文化的堅守和對中華文脈的護佑。
在數字化時代,科技也為《永樂大典》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手段。通過數字化技術,將《永樂大典》進行高清掃描和存儲,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原典,還能為學者和公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查閱方式。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瀏覽《永樂大典》的內容,感受其中蘊含的豐富知識和文化內涵。同時,利用數字人文技術,對《永樂大典》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也為揭示其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如今,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關注《永樂大典》,他們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參加文化活動等方式,了解這部典籍的歷史和價值。在社交媒體上,關于《永樂大典》的話題也時常引發熱議,大家紛紛表達對這部文化瑰寶的熱愛和對文化傳承的關注。這些都表明,《永樂大典》不再僅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激發人們文化自信的橋梁。
《永樂大典》的傳承之路雖然充滿坎坷,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這部文化瑰寶一定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它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也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創造更加燦爛的明天。
結語:永恒的文化印記
《永樂大典》,這部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與文化的鴻篇巨制,雖歷經歲月的滄桑與磨難,但其價值和意義卻愈發凸顯。它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橋梁。
從它誕生于盛世的輝煌,到在戰火與歲月中遭受的重重劫難,《永樂大典》的命運始終牽動著我們的心。正本的失蹤成為千古之謎,副本的大量散失更是讓人心痛不已。然而,即便如此,它所蘊含的文化價值依然熠熠生輝。無數的學者和文物工作者,為了追尋它的蹤跡,保護它的殘卷,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對文化遺產高度重視的時代。政府、學術界、社會各界都在為《永樂大典》的保護、研究和傳承貢獻力量。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讓更多的人有機會領略它的魅力;通過學術研究,我們不斷挖掘它更深層次的價值;通過文化活動,我們讓它所承載的文化精神走進千家萬戶。
但我們不能滿足于此,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成為這場接力賽中的一員,從自身做起,珍視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我們可以走進博物館,親身感受它的厚重;我們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深入了解它的內涵;我們還可以向身邊的人講述它的故事,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它的重要性。讓《永樂大典》的光芒永遠閃耀,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我們的傳承中不斷延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屬于我們的力量。
編輯:魏東月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