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是王羲之在十四年間的書信往來中形成的草書作品集,之所以說他此作花了十四年時間的原因也就在這,此書冊是后人收集他的書信手札拼合而成的。這些書信內容豐富多樣,其中涉及生活瑣事、親友往來、山川風物和人生感悟等多方面。此書冊以開篇前“十七”二字而得其名。
王羲之此帖其筆法精妙絕倫,方圓兼備,剛柔相濟。不過王羲之并沒有真跡存世,流存下來的只有拓本和刻本,此作《十七帖》的原墨跡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遺失不見了,如今傳世的只有一刻本,而傳世拓本就有多個版本。
如明邢侗藏本,文徴明朱釋本等,皆為歷代藏家珍本,其中不同版本各有千秋,雖都為精品,但也并不是都適合初學者。
其中要屬唐刻“馮銓全”最為完整精良,字跡也比較清晰,被譽為是“一級重寶”,而另一版本最為受學界歡迎,就是今天分享的宋拓本《十七帖》,其上面還有文徴明標的朱砂釋文,讓我們省去了很多翻譯的功夫。而此本也是學界最受歡迎的本,因其附帶釋文,讓臨習更加的方便。
在長達千年的時間里,此作被后世書家稱之為草書學習的 “標準教材”,被人們稱作 “書法界的龍象”。后來人寫草書時用的各種筆法技巧、字形變化,都能從它這里找到源頭。
它就像一位默默奉獻的老師,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身上承載著老祖宗留下的深厚文化底蘊。即便經過這么多年,它的價值依然不會褪色,到現在還在激勵著很多喜歡書法的人,讓他們繼續在草書的世界里書寫新的故事。
王羲之的《十七帖》,就像是書法世界里一杯溫潤的老茶,初看不驚不乍,細細品味卻回甘無窮,越看越有味道。用一個古代大儒朱熹的話來形容,特別傳神:看他寫的字,從容又飽滿,那種氣度遠超常人,不受死板規矩的束縛,也不刻意去掙脫規矩,一切都是從他心底自然流淌出來的。
仔細琢磨《十七帖》,每個細節都經得起推敲。字的筆畫該粗該細、怎么落筆收筆,全都有講究,但又不死板,穩當里帶著靈活勁兒。這種 “不刻意、不張揚,卻美得讓人挪不開眼” 的風格,正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和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王羲之寫的草書所呈現的線條,給人的感覺又柔又韌,像是有活力一般,圓潤飽滿,又富有彈性,看起來仿佛能感受到那種厚實的“肉感”(有質感)。
在后世的諸多名家之中也都深受此帖的影響,比如褚遂良、米芾、趙子昂、董其昌等我們熟知的名家,就單這幾位書家都橫跨好幾個世紀了,準確來說幾個朝代過去了。可以說王羲之是千百年來書法“規則”的制定者,如若沒有他“帖學”將很難延續,我說‘天不生他王羲之,書道萬古如長夜’不過分吧。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