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天壽指墨《暮色勁松圖》1964年
指墨是中國繪畫的一種特殊形式,清高其佩始肇其端,近世溥心畬亦為個中高手。潘天壽少年時即學會此法,但嘗試不多,直到1950至1960年代,其指墨畫創作方達到高潮,不但數量甚伙,幾乎占到他晚年作品的四分之一,而且大尺幅者不少,頗具代表性。
潘天壽為學生示范指墨畫
潘天壽(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頤,自署阿壽 、壽者,浙江寧海人。現代畫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受教于經亨頤、李叔同等人。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專中國畫系國畫習作課和理論課教師。結識吳昌碩、王一亭、黃賓虹、吳茀之、朱屺瞻,畫風向吳昌碩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揮灑向深邃蘊藉發展。
△ 潘天壽《濠梁觀魚圖》1948年
指頭畫之運紙運墨,與筆畫大不相同,此點即指頭畫意趣所在,亦即其評價所在。倘以指頭為炫奇夸異之工具,而所作之畫,每求與筆畫相似,何貴有指頭畫哉?
——潘天壽
潘天壽 《梅花芭蕉圖》 紙本水墨 20世紀60年代
指頭畫,宜于大寫,宜于畫簡古之題材。然須注意于簡而不簡,寫而不寫,才能得指頭畫之長。不然,每易落于單調草率而無蘊蓄矣。
——潘天壽
指畫是偏側小徑,第于運指運墨間別有特致,故自高且園后至今未廢也。
——潘天壽
指墨以凝重生辣見長,為筆墨所難到。
——潘天壽
△ 潘天壽指墨《紅荷》
荷花作為文人畫的一個重要符號,體現謙謙君子高潔出塵的品質,但在潘天壽筆下,卻成為他“一味霸悍”美學追求的載體。
西湖荷塘
雨中荷
指墨紅荷
潘天壽 指墨《紅荷》局部
此作在構圖上極富個人特色,章法結構極為堅勁嚴謹,在險絕之中見平穩,更將力量感與結構美和諧地融于一幀。畫面整體被分割成了多種隱而不露的長方形的和諧組織中,以一大片肥厚蘊潤的荷葉撐起全幅氣局。通過花、葉的傾側帶來動勢,打破沉悶。
荷花、荷葉、荷頸、水草等物象相互間起承轉合,構成作品的“骨架”,勾連作品氣脈,使之充滿張力并極具穩定感。
潘天壽 指墨《紅荷》局部
幾筆金石書法作題并朱紅印章,隱于“骨架”之后,從而與前景諸物象形成一個巧妙的透視關系。這是潘公將中國傳統花鳥畫中“取近少取遠” 的圖式原則, 與西畫中的平面構成理論相結合,而獨創的一種全新圖式。縱觀全畫,諸般景物相互呼應,詩、書、畫、印之間相互生發,動而不亂,靜而不板,所謂“氣韻生動”當如是也。
寫西子湖中所見
據題識可知,本幅為潘天壽畫贈其至交好友賴少其之作,賴氏珍藏多年后于1973年秋轉贈晚進郝明。
指墨畫《西子湖中所見》畫寫西湖中物,粉荷俏立、荷葉團團、老樹斜出、柳枝搖曳。作品章法結構極為堅勁嚴謹,在險絕之中見平穩,巧妙的表現出力量感與結構美。
畫面構圖略呈長方形,一株老樹自右上斜出,借其動勢打破畫面平衡,調節畫面氣氛。又以指之尖、之肚、之節化成的粗細不一、亦連亦斷的線條構物造型,果斷凝練、強悍而有控制。設色古艷,清超絕俗,兩行長題與荷花遙相呼應,別具韻味。
潘天壽畫荷
潘天壽 黃荷
△ 潘天壽《黃荷映日》1965年
△ 潘天壽 露氣
潘天壽指墨
潘天壽指墨 魚樂圖
△ 潘天壽《松鷹圖》1948年
△ 潘天壽《魚樂圖》
△ 潘天壽《墨牛圖》1928年
潘天壽 氣結殷周雪
潘天壽 貓石圖
潘天壽 指墨鳥石圖
潘天壽 指墨秋花
潘天壽 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