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撻伐當今“丑書”時提出的一個論據就是為什么古帖里沒有丑書?以此證明古人是不會寫丑書的,今人寫丑書是因為當今社會浮躁、功利思想泛濫,今人書家不安于刻苦訓練,轉而投機取巧,搞怪出奇,以此揚名。
當今所謂“丑書”主要是不遵循端正、規范的書寫,顯得有點凌亂和粗鄙,這類作品與傳統俊美風格的作品有很大的視覺差異,所以被人貶為“丑書”。
古人就一定寫規范、端正的字嗎?這顯然是不客觀的,曾翔先生的書法大多取法自古代磚瓦簡牘,重現了古人最原始、最率真的書寫,可以看出古人并非都是頑固守舊的,也有天真爛漫。
熟悉中國書法史的人都能夠了解,所謂古帖中沒有丑書只是個別對傳統書法缺乏了解的人的片面論斷,不但古帖中有丑書,并且還不在少數。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幅古代的經典丑書,也許大家能夠從中看到今人書法的影子。
這部作品就是北魏名刻《汝南王修治古塔銘》,這通刻于北魏正光五年的石刻,現藏于洛陽古代藝術館。
汝南王即元悅,乃孝文帝元宏之子,“好讀拂經,覽書史”,極為信奉佛教。在元乂擅權期間,元悅大興佛事,先后于正光三年,正光五年修塔以求長壽,此“古塔銘”即為第二次修塔之題記。
這塊碑石不大,高31厘米,寬47.5厘米,27行,行17字,字跡也不是很大,立放于古塔之中,后若干年才得以被發現,因字跡不屬于官方書體,沒有廣為流傳。
直到1986年,沈鵬先生在北京一學書人那里發現了此碑的拓片,看后十分震驚,認為是當時書法大師所寫,遂潛心研究。
魏碑是承上啟下的一種書體,屬于楷書大類之中,普遍有雄渾開張、瀟灑遒勁的藝術特色,有的還存有明顯的隸書印跡。
北魏石刻有的嚴謹規范,有的潦草隨意,但是《汝南王修治古塔銘》所展現出來的藝術風格卻與眾不同。
和其它魏碑書法相比,此碑在字形上就好比民間隨意而作,因字立形,給人一種不經意,隨手而書的感覺。
但仔細分析,它的字形更加豪邁奔放,展現出明顯的情感抒發。想必書者不僅功力深厚,而且寫此碑時情緒高漲,膽力雄健。
字跡雖然不大,字數也不多,但是字形整體天真爛漫,無拘無束,點畫開闊,結體緊湊,似倚實正,瀟灑遒勁,拙中藏巧,應當認為此碑是魏碑書法中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汝南王修治古塔銘》之所以珍貴,在于他看似潦草、粗鄙的外觀下,蘊藏著深厚的書法功力和濃厚的藝術氣息,這是需要極高專業素養的人才能夠體會到的。
沈鵬先生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并且指出此碑的玄妙之處,可見其如伯樂相馬,唯有積蓄深厚方能洞察毫厘。
藝術就是這樣,創作與品鑒之間需要一種共鳴,如果沒有沈鵬先生的慧眼,這塊曠世佳作也許還將沉寂多年。
《汝南王修治古塔銘》也充分表明,古人并非始終規矩、嚴謹,也會適時抒發情懷,循規蹈矩從來就不是書法遵循的標準,個性抒發才是發展正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