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記者獲悉,小米維權車主高先生(網名JOhn呆伐)19日已正式對小米公司提起訴訟,質疑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車型碳纖維機蓋挖孔設計性能不符宣傳,這標志著該維權事件在進入第51天時再次升級。目前,包括高先生在內的百余名車主已發起訴訟,部分立案待審,小米方面自5月回應后無新公開聲明。
據高先生透露,他于6月20日正式簽署委托協議并支付律師費,“對我個人來說,這是個關鍵節點。目前起訴的車主有百來位,目前維權車主群體中已有約百人委托律師起訴小米,其中少數案件收到法院立案回執,多數仍處于審核階段。光律師費、訴訟費、公證費就是不小的開銷。”他坦言,不少車主擔心費時費錢卻贏不了官司,“有律師建議不用全部起訴,認真打贏幾個就能幫所有人解決問題。”高先生補充道:“大家目前也沒有任何別的辦法,正式起訴是不得已之舉。”高先生介紹說,維權車主主要訴求聚焦于碳蓋是否具備宣傳的“雙風道”結構和賽車性能作用,他們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發函要求小米說明,但無一收到回復。
今年年初,小米在宣傳SU7 Ultra車型時,著重介紹其選裝的4.2萬元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稱其“復刻原型車雙風道設計”“雙風道直接導向輪轂,支持輪轂散熱”,小米創始人雷軍更強調該部件“結構全改”。這些宣傳讓不少追求高性能與獨特設計的消費者心動。
然而,4月底首批車主提車后,情況急轉直下。有車主拆解發現,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下的內部結構與普通版幾乎一樣,僅多了一塊支撐塑料板。他們認為:所謂的“雙風道高效導流”碳纖維開孔,根本無法有效引導空氣至剎車系統,也未能產生下壓力。
眾多車主和準車主迅速組建維權群,質疑小米涉嫌虛假宣傳。5月7日,小米汽車終于發布《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對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問題致歉,稱此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該艙蓋在滿足復刻造型需求外,僅提供部分氣流導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同時,小米給出兩種解決方案:一是未交付訂單可進行改配,換回鋁制前艙蓋;二是對已提車用戶和鎖單用戶贈送2萬積分(價值約2000元)。
但這一解釋與解決方案并未得到車主們認可。“說補償2000元就想了事,這對我們太不尊重了,畢竟我們是沖著宣傳的高性能配置才花大價錢選裝的。”高先生說。此后,小米在交付群里單方面提出60天冷靜期,暫停生產和交付,卻未給出后續明確安排,令車主們更加不滿。
高先生告訴記者,維權代表在5月15日與小米高層李、張會談,討論實質解決方案。據高先生透露,張曾提出若小米不計代價做出真風道后交付,車主們是否能接受,但交付時間會遲很多,然后再補償時間損失。他當時認為該方案可行,但李回應需一周時間論證可行性,否則就推出B計劃進行補償。但至5月24日,溝通群并無結果,李還警告若公開內容將追究高先生“侵犯隱私”。
對此,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認為,假如公開的是與維權相關的車主集體溝通內容、小米與車主協商的過程記錄等,這些信息若涉及小米企業相關事務、車主集體維權的合理訴求表達,且未泄露個人敏感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私人專屬隱私 ,一般不認定為侵犯隱私。并且車主公開這些是為了維權,向公眾說明事件進展、小米處理態度等,屬于合理的維權行為延伸,不構成侵犯隱私權。
會談中,維權代表高先生曾詢問碳蓋成本。“其間我有問李關于碳蓋成本,是否不到一萬,李回答,差不多。問為什么成本1萬左右,卻要賣4萬2,這不符合小米價值觀。李回答,因為碳蓋生產很慢,想賣少一點。”當代表推測小米原計劃做真風道但因合規問題流產時,李否認稱“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做,是營銷出現問題”。對于網友質疑的小米碳蓋成本不可能只有1萬元,高先生表示:“我是做過生產的,材料工藝模具,大概心里有個數。”
6月19日,一名博主發博介紹了其對小米SU7 Ultra碳纖維前蓋的看法,他認為,“SU7 Ultra碳纖維前蓋做起來真的非常復雜,東麗的航空級材料本身就很頂,六層碳布和航空樹脂層層復合,一套模具每天才出一個合格品,光鋪貼就花6小時,11道工序做下來,難怪摸起來跟鏡面一樣光滑。其實現在很多車都用碳纖維,但敢說和保時捷同材質同工藝的真不多。關鍵是這蓋子可不是擺設,風洞測過能扛住346km/h的高速,不變形還能優化空氣動力學,抗拉強度也夠硬核。”
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個人微博轉發了該內容并稱:“很多朋友可能不太了解Ultra的挖孔碳蓋,推薦大家有空看看。”這引發了維權車主強烈反應。高先生告訴記者:“有看到(雷軍發的這條),確實心里挺難受的,算是因素之一。”他批評道:“明明申討的都是交付實物是否與宣傳相符,具體是否真風道、真性能,他們卻一味顧左右而言他。”
付建指出,相對于小米公司來說,小米車主維權存在很多難點,車主需證明小米存在虛假宣傳等侵權行為,像要拿出證據表明“雙風道碳纖維機蓋”宣傳與實際不符,得收集宣傳資料、車輛檢測報告等。但車企宣傳話術有時較模糊,界定“虛假”有難度,且車輛專業檢測也需專業機構與費用,增加舉證成本。訴訟周期通常較長,車主需投入時間精力。若多車主集體訴訟,還涉及訴訟代表人確定、訴求統一等問題,協調不好會影響維權推進。而且法院審理會嚴格依據證據與法律條文,車主若證據不足或法律依據不充分,易面臨敗訴風險 。
汽車行業分析師孫先生指出,此類新能源汽車宣傳爭議近年頻發,核心在于企業對技術參數的描述邊界模糊。“當‘賽道性能’‘雙風道’等詞匯出現在宣傳中時,消費者有理由期待實物達到相應標準。司法途徑或許能為這類爭議劃定更清晰的行業規范。”
6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質量發展局、國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監督司聯合召開加強新能源汽車安全管理工作視頻會。會議要求,車輛生產企業和動力電池生產企業要自覺扛起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圍繞產品設計驗證、生產制造、售后服務等方面做好風險防范,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引導消費者正確使用車輛,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堅決守牢安全底線。
目前,小米官方仍未對起訴事件作出公開回應,對于碳蓋成本是否如車主所說為一萬元也未回應。車主持續行動中,后續訴訟進程受關注。
來 源: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祁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