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蔭麟(1905-1942),無字,號素癡,亦常作筆名,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今廣東省東莞市)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 ,代表作有《中國史綱》 。張蔭麟1905年11月出生于官宦之家,1922年畢業于廣東省立第二中學。次年,考入清華學堂中等科三年級肄業。僅半年,在《學衡》雜志第21期上發表處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說質疑》,針對史學家梁啟超對老子事跡考證提出異議,清華師生大為震動,并得到梁啟超的激賞。
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張蔭麟
(一)
后周世宗以三十四歲的英年,抱著統一中國的雄心,而即帝位。他即位不到一個月,北漢主劉崇聯合契丹入寇,他便要去親征。做了四朝元老的長樂老馮道極力諫阻。世宗說:從前唐太宗創業,不是常常親征的嗎?我怕什么?馮道卻說:唐太宗是不可輕易學的。世宗又說:劉崇烏合之眾,王師一加,便好比泰山壓卵。馮道卻懷疑道:不知道陛下作得泰山么?世宗看他的老面,不便發作,只不理睬,徑自決定親征。周軍在高平即今山西高平遇到敵人。兩軍才開始交鋒,周軍的右翼不戰而遁,左翼亦受牽動,眼見全軍就要瓦解。世宗親自騎馬趕上前線督戰,并且領隊沖鋒,周軍因而復振,反把敵軍擊潰,殺到僵尸棄甲滿填山谷。在凱旋道中,世宗齊集將校,大排筵席來慶祝,那些臨陣先逃的將校也行無所事的在座。世宗突然聲數他們的罪狀,喝令他們跪下受刑。說著,壯士們便動手,把七十多個將校霎時斬訖,然后論功行賞。接著他率軍乘勝直取太原,卻無功而還。
經這一役,世宗深深感覺到他的軍隊的不健全。回到汴京后不久,便著手整軍。這里我們應當略述后周的軍制。像唐末以來一般,這時州郡兵為藩鎮所私有,皇室不能調遣?;适宜械能婈牸此^禁軍。禁軍分為兩部:一,殿前軍;二,侍衛親軍。兩部以上,不置總帥。侍衛親軍雖名為親,其實比較和皇帝近的卻是殿前軍。侍衛親軍分馬步兩軍,而殿前軍則無這樣的分別;大約前者是量多于后者,而后者則質優于前者。世宗一方面改編全部禁軍,汰弱留強;一方面則向國內各地召募豪杰,不拘良民或草寇,以充實禁軍,他把應募的召集到闕下,親自試閱,挑選武藝特別出眾,身材特別魁偉的,都撥入殿前軍。
世宗不獨具有軍事的天才,也具有政治的頭腦。他獎勵墾荒,均定田賦;他曾為經濟的理由,廢除國內大部分的寺院,并迫令大部分的僧道還俗。他以雷霆的威力推行他的政令;雖賢能有功的人也每因小過而被戮。但他并不師心自用。他在即位次年的求言詔中甚至有這樣的反?。骸白耘R宸極,已過周星。至于刑政取舍之間,國家措置之事,豈能盡是?須有未周。朕猶自知,人豈不察?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之過失,食祿者曾無一言論時政之是非!”他又曾令近臣二十余人,各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一篇和《平邊策》一篇,供他省覽。“平邊”是他一生的大愿??上钠竭吺聵I只做到南取南唐的淮南江北之地,西取后蜀的秦、鳳、階、成四州,北從契丹收復瀛、莫二州,便赍志而歿,在位還不到六年,遺下二個七歲以下的幼兒和臣下對他威過于恩的感想。
世宗死于顯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六月,在臨死的一星期內,他把朝內外重要的文武職官,大加更動。更動的經過,這里不必詳述;單講他對禁軍的措置。殿前軍的最高長官是正副都點檢;其次是都指揮使。侍衛親軍的最高長官是正副部指揮使;其次是都虞候。世宗對禁軍要職的最后“人事異動”,可用表顯示如下:
其中最可注意的是張永德的解除兵柄和趙匡胤的超擢。張永德是周太祖的駙馬世宗是周太祖的內侄兼養子,智勇善戰,聲望久隆,顯然世宗不放心他。趙匡胤是洛陽人,與其父弘殷俱出身投軍校,在周太祖時,已同隸禁軍。高平之役,匡胤始露頭角,旋拜殿前都虞候;其后二年,以從征淮南功,始長殿前都指揮使。他雖然年紀略長于張永德世宗死時匡胤三十四歲,勛望卻遠在永德之下。但他至少有以下的幾件事,給世宗很深的印象。他從征淮南時,有一次駐兵某城,半夜,他的父親率兵來到城下,傳令開城。他說“父子固然是至親,但城門的啟閉乃是王事。”一直讓他父親等到天亮。從征淮南后,有人告他偷運了幾車財寶回來,世宗派人去檢查,打開箱籠,盡是書籍,一共有幾千卷,此外更無他物。原來他為人沉默寡言,嗜好淡薄,只是愛書,在軍中是時常手不釋卷的。南唐對后周稱臣講好后,想離間世宗對他的信任,嘗派人送他白銀三千兩,他全數繳呈內府。從殿前都點檢的破格超升,可見在這“易君如置棋”的時代,世宗替他身后的七歲幼兒打算,認為在軍界中再沒有比趙匡胤更忠實可靠的人了。
(二)
世宗死后半年,在顯德七年的元旦,朝廷忽然接到北邊的奏報,說北漢又聯合契丹入寇。怎樣應付呢?禁軍的四巨頭中,李重進侍衛都指揮使,周太祖的外甥是時已領兵出鎮揚州;綽號“韓瞠眼”的韓通侍衛副都指揮使雖然對皇室特別忠勤,卻是一個毫無智謀的老粗,難以獨當一面。宰相范質等不假思索,便決定派趙匡胤和慕容延釗副都點檢出去御敵。
初二日,慕容延釗領前鋒先行。是日都城中突然喧傳明天大軍出發的時候,就要冊立趙點檢做天子。但有智識的人多認為這是無根的謠言。先前也有人上書給范質說趙匡胤不穩,要加提防;韓通的兒子,綽號韓橐駝的,也勸乃父及早設法把趙匡胤除掉。但是他做都點檢才半年,毫無不臣的痕跡,誰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但這一天不知從何而來的關于他的謠言,卻布遍了都城,有錢的人家紛紛搬運細軟,出城躲避。他們怕什么?稍為年長的人都記得:恰恰十年前,也是北邊奏報契丹入寇,也是派兵出征;約莫一個月后,出征的軍隊掉頭回來,統兵的人就做了皇帝即周太祖,他給部下放了三天假,整個都城幾乎被搶掠一空?,F在舊戲又要重演了罷?
初三日,趙匡胤領大軍出發。城中安然無事,謠言平息。
初四日上午,出發的軍隊竟回城了!謠言竟成事實了!據說隊伍到了陳橋,當天晚上軍士忽然嘩變,非要趙點檢做天子不可,他只得將就。但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這回軍士卻嚴守秩序,秋毫無犯。在整個變局中,都城里只發生過一次小小的暴行。是日早朝還未散,韓通在內庭聞變,倉皇奔跑回家,打算調兵抵抗,半路給一個軍校追逐著,才到家,來不及關門便被殺死;那軍校把他全家也屠殺了。都城中已沒有趙匡胤的敵人了。一切儀文從略。是日傍晚,趙匡胤即皇帝位。因為他曾領過宋州節度使的職銜,定國號為宋;他便是宋太祖。
在外的后周將帥中,不附宋太祖的,唯有鎮守揚州一帶的李重進和鎮守潞州一帶的李筠。四月,李筠結合北漢占今山西全省除東南隅及雁門關以北首先發難。李重進聞訊,派人去和他聯絡,準備響應。那位使人卻偷到汴京,把揚州方面的虛實告訴了宋太祖,并受了密旨,回去力勸重進不可輕舉。重進聽信了他,按兵不動。北漢和后周原是死對頭,而李筠口口聲聲忠于后周,雙方貌合神離。他又不肯用謀士的計策:急于乘虛西出懷孟,占領洛陽為根據,以爭天下;卻困守一隅,坐待挨打;結果,不到三個月,兵敗城破,赴火而死。九月,李重進在進退兩難的情勢下勉強起兵。他求援于南唐,南唐反而把他的請求報告宋朝。他還未發動,親信已有逃城歸宋的。他在狐疑中,不問皂白,把三十多個將校一時殺掉。三個月內,揚州也陷落,他舉家自焚而死。
(三)
宋太祖既統一了后周的領土,進一步便著手統一中國。是時在中國境內割據自主的區域,除宋以外大小有八,茲按其后來歸入宋朝的次序,列表如下:
太祖的統一工作,大致上遵守著“圖難于其易”的原則。荊南、湖南皆地狹兵寡,不足以抗拒北朝,過去只因中原多故,或因北朝把它們置作后圖,所以暫得茍全。太祖卻首先向它們下手。他乘湖南內亂,遣軍假道荊南去討伐,宋軍既到了荊南,卻先把它滅掉,然后下湖南,既定兩湖,便西溯長江,南下閣道,兩路取蜀,蜀主孟昶是一紈绔少年,他的溺器也用七寶裝成。他的命運,可用他的一個愛妃花蕊夫人的一首詩來交代: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這些解甲的軍士中,至少有二萬七千被屠,而宋兵入蜀的只有三萬。次取南漢。南漢主劉比孟昶更糟,是一變態的糊涂蟲,成日家只在后宮同波斯女之類胡纏,國事委托給宦官;僅有的一二忠臣良將,因隨便的幾句讒言,便重則族誅,輕則賜死。他最后的辦法是把珍寶和妃嬪載入巨舶,準備浮海。這些巨舶卻給宦官盜走,他只得素衣白馬,叩首乞降。次合吳越夾攻南唐。南唐主李煜是一絕世的藝術天才。在中國文學史中,五代是詞的時代,而李煜即李后主的詞,凄清婉麗,純粹自然,為五代冠。讀者在任何詞的選本中都可以碰到他的作品。他不獨愛文學,也愛音樂,書畫,以及其他一切雅玩;也愛佛理,更愛女人。在一切這些愛好者的沉溺中,軍事政治俗務的照顧只是他的余力之余了。他遇著宋太祖,正是秀才遇著兵,其命運無待龜蓍。以下是他在被俘入汴途中所作的詞: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攔!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和李煌的文雅相稱,宋軍在南唐也最文明,至少在它的都城今南京是如此?!安鼙蛳陆?,不妄殺一人”,歷史上傳為美談。但江州城今九江為李煌堅守不降,后來陷落,全城被屠,橫尸三萬七千。
南唐亡后次年,太祖便死,壽僅五十,遺下吳越、閩南和北漢的收拾工作給他的繼承者,他的胞弟趙匡義,即宋太宗。吳越王錢俶一向以對宋的恭順和賄賂作他的地位的保障。南唐亡后,他親自入朝。臨歸太祖交給他一個黃包袱,囑咐他,在路上拆看。及拆閱,盡是群臣請扣留他的奏章。他為之感激涕零。太宗即位后,他又來朝,適值閩南的割據者自動把土地獻納,他恐懼,上表,請除去王號和其他種種優禮,同時求歸。這回卻歸不得了!他只得照按閩南的辦法,也把土地獻納。最后,宋朝可以用全副精神和全部力量圖謀北漢了。北漢地域雖小,卻是一個頑敵,因它背后有契丹的支持。自從太祖即位以來,它曾屢次東侵,太祖也曾屢次加討伐——有二次兵臨太原北漢都城城下,其中一次太祖并且親征。但太祖終于把它放過了。太祖是有意暫時放過它的。他有這樣的考慮:北漢北接契丹,西接西夏;北漢本身并不怎樣可怕,它存在,還可以替宋朝作西北的緩沖;它若亡,宋朝和這兩大敵的接觸面便大大增加,那是國防上一個難題。但這難題可暫避而不能終免。吳越歸地后不到一年,太宗便大舉親征北漢。契丹照例派兵去救。前軍到達白馬嶺今山西孟縣東北與宋軍只隔一澗。主帥主張等后軍到齊然后決戰,監軍卻要盡先急擊,主帥拗不過他,結果契丹軍渡澗未半,為宋軍所乘,大潰,監軍及五將戰死,士卒死傷無算。宋軍進圍太原城。在統一事業中,這是九仞為山的最后一簣之功了。軍士冒犯矢石,奮勇爭先地登城,甚至使太宗怕死傷過多,傳令緩進。半月,城陷,北漢主出降。太宗下令毀太原城,盡遷其居民于榆次,軍士放火燒城,老幼奔赴城門不及,燒死了許多唐、五代之太原在今太原西南三十里,太宗毀太原城后,移其州治,即今太原省會。
(四)
太祖太宗兩朝對五代制度的因革損益,茲分三項述之如下:(1)軍制與國防,(2)官制與科舉,(3)國計與民生。
五代是軍閥的世界。在稍大的割據區域內,又分為許多小割據區,即“節度使”的管區。節度使在其管區內盡攬兵、財、刑、政的大權,讀者從不久以前四川“防區”的情形,便可以推想五代的情形,太祖一方面把地方兵即所謂廂兵的精銳,盡量選送到京師,以充禁軍;又令廂兵此后停止教練。這一來廂兵便有兵之名無兵之實了。廂兵的編制是每一指揮管四五百人;每大州有指揮使十余員,次六七員,又次三四員;每州有一馬步軍都指揮使,總領本州的廂兵,而直隸于中央的侍衛司,即侍衛親軍的統率處。在另一方面,太祖把節度使的行政和財權,逐漸移歸以文臣充任的州縣官。這一來“節度使”在宋朝便成為一種榮譽的空銜了。
禁軍的組織,大體上仍后周之舊,惟殿前正副都點檢二職經太祖廢除;殿前和侍衛的正副都指揮使在太宗時亦缺而不置,后沿為例,因此侍衛軍的馬步兩軍無所統屬而與殿前軍鼎立,宋人合稱之為“三衙”。禁軍的數目太祖時約有二十萬,太宗時增至三十六萬。禁軍約有一半駐屯京城及其附近;其余一半則分戍邊境和內地的若干重鎮。其一半在內而集中,另一半在外而分散;這樣,內力永遠可以制外,而尾大不掉的局面便無法造成了。太祖又創“更戍法”:外戍各地的禁軍,每一或二年更調一次,這一來,禁軍可以常常練習行軍的勞苦而免怠惰;同時鎮守各地的統帥不隨戍兵而更動。因此“兵無常帥,帥無常師”,軍隊便無法成為將官的私有了。
廂軍和禁軍都是雇傭的軍隊。為防止兵士逃走,他們臉上都刺著字。此制創自后梁,通行于五代,而宋朝因之。兵士大多數是有家室的。廂兵的餉給較薄,不夠他們養家,故多營他業。禁兵的餉給較優,大抵勉強可夠養家。據后來仁宗慶歷間一位財政大臣張方平的報告,禁軍的餉給:“通人員長行長行大約是伕役之類,用中等例禁軍分等級,各等級的餉類不同:每人約料錢每月五百,月糧兩石五斗,春冬衣絹六匹,綿十二兩,隨衣錢三千?!瓬世龑嵃l六折?!绷硗饷咳昴辖?,大賞一次,禁兵均每人可得十五千左右。除廂、禁軍外,在河北、河東今山西及陜西等邊地,又有由農家壯丁組成的民兵;平時農隙受軍事訓練,有事時以助守御,而不支官餉。
這里我們應當涉及一個和軍制有關的問題,即首都位置的問題。宋都汴梁在一大平原中間,四邊全無險阻可資屏蔽,這是戰略上很不利的地形。太祖曾打算西遷洛陽,后來的謀臣也每以這首都的地位為慮。為什么遷都之議始終沒有實行,一直到了金人第一次兵臨汴梁城下之后,宋帝仍死守這地方等金人第二次到來,而束手就縛呢?我們若從宋朝軍制的根本原則,從主要外敵的所在,從經濟地理的形勢各方面著想,便知道宋都有不能離開汴梁的理由。第一,在重內輕外的原則下,禁軍的一半以上和禁軍家屬的大部分集中在京畿,因此軍糧的供應和儲蓄為一大問題。隨著禁軍數量的增加,后來中央政府所需要于外給的漕糧,每年增至六七百萬石,而京畿的民食猶不在內。在這樣情形下,并在當時運輸能力的限制下,政治的重心非和現成的經濟的重心合一不可。自從唐末以來,一方面因為政治勢力由西而東移,一方面因為關中疊經大亂的摧毀和水利交通的失理,漢唐盛時關中盆地的經濟繁榮和人口密度也移于“華北平原”。汴梁正是這大平原的交通樞紐,經唐五代以來的經營,連渠四達,又有大運河以通長江;宋朝統一后交通上的人為限制掃除,它便隨著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了。第二,宋朝的主要外敵是在東北,它的邊防重地是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太原三鎮,而在重內輕外的原則下,平時兵力只能集中在京畿,而不能集在其他任何地點;因此都城非建筑在接近邊防重鎮且便于策應邊防重鎮的地點不可。汴梁正適合這條件。
(五)
中央政府的組織,大體上沿襲后周。唐代三省和御史臺的軀殼仍然保存,但三省的大部分重要職權,或實際上廢除,如門下省的封駁封謂封還詔書,暫不行下;駁謂駁正臺議,或移到以下幾個另外添設的機關:(1)樞密院創始于后唐掌軍政,與宰相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所主的政事堂對立,并在禁中,合稱二府。院的長官或稱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或簽書樞密院事的地位也與宰相抗衡。(2)三司使司創始于后唐掌財政,三司使下轄鹽鐵、度支和戶部三使,宋初以參加政事即副宰相,太祖時創置或宰相兼領,后置專使。(3)審官院不知創于何時,后分為審官東院與流內銓掌中下級文官的銓選,其上級文官的銓選則歸中書省。(4)三班院不知創于何時,后分為審官西院與三班院掌中下級武官的銓選,其上級武官的銓選則歸樞密院。(5)審刑院創始于太宗時主覆核刑部奏上的重案。樞密院分宰相及兵部之權,三司便分戶部之權,審官院分吏部之權,三班院再分兵部之權,審刑院分刑部之權。
地方行政的區域有三級,自下而上是:(1)縣;(2)府,州,軍,監,通稱為郡;(3)路。在郡的四類中,府是經濟上或軍事上最重要的區域,其數目最少,其面積卻最大;通常州所管轄的縣數較府為少;軍次之,至多只三縣,少則一縣;監則盡皆只占一縣;設監的地方必定是礦冶工業或國家鑄錢工廠等所在的地方,監的長官兼管這些工業的苛稅和工廠的事務。宋初在郡縣制度上有兩項重要的變革。一是郡設通判大郡二員,小郡一員,不滿萬戶的郡不設,以為郡長官的副貳;郡長官的命令須要他副署方能生效;同時他可以向皇帝上奏,報告本郡官吏的良劣和職事的修廢。因為通判的權柄這樣大,郡的長官就很不好做。宋人有一傳為話柄的故事如下:有一杭州人,極好食蟹;他做京朝官做膩了,請求外放州官宋朝京官得請求外放并且指明所要的郡縣,有人問他要那一州。他說我要有蟹食而沒有通判的任何一州。二是縣尉縣尉制始于漢朝的恢復。在五代,每縣盜賊的緝捕和有關的案件,由駐鎮軍校管理,縣政府無從過問,宋初把這職歸還縣政府,復設縣尉以司之。路的劃分在宋代幾經更改,這里不必詳述。太宗完成統一后將全國分為十路,其后陸續于各路設一轉運使,除總領本路財賦外,并得考核官吏,糾察刑獄,興利除弊;實于一路之事無所不管。后來到真宗太宗子時,覺得轉運使的權太大,不放心,又于每路設一提點刑獄司,將轉運使糾察刑獄之權移付之。宋人稱轉運使司為漕司,提點刑獄司為監司。
宋在變法以前的科舉制度,大體上沿襲唐朝進士科獨尊以后的規模。但有以下的更革:(1)唐朝每年一舉進士,每舉以一二十人為常,至多不過三四十人;宋朝每四年一舉進士,在太宗時每舉常一二百人,后來有多至五六百人的。(2)唐朝進士考試不彌封,不糊名,考官亦不專憑試卷去取,而可以參考舉子平日的聲譽。因此舉子在考試之前,照例把自己的詩賦或其他著作向權要投獻,望他們賞識,延譽,以至推薦。宋朝自真宗一說太宗時,定糊名制以后,試官于舉子只能憑試卷去取了。(3)唐朝進士經禮部錄取后,即算及第。宋朝則禮部錄取后,還要到殿庭覆,由皇帝親自出題,這叫做“殿試”。及第與否有及第的等次,是在殿試決定的仁宗某年以后,殿試只定等次,不關去取。(4)唐朝進士及第后,如想出仕,還要經吏部再定期考選?!袄舨恐x,十不及一”,因此許多及第的進士等到頭白也得不到一官。宋朝的進士,一經及第,即行授職,名次高的可以得到通判、知縣或其他同等級官職。(5)宋朝特定宗室不得參與科試。
從上面所述科舉制度的更革,已可以看出宋朝對士大夫的特別優待。但宋朝士大夫所受的優待還不止此。像“官戶”免役免稅及中上級官吏“任子”子孫不經“選舉”,特準宦仕的特權,固然沿自前代漢代,但宋朝官吏“任子”的權利特別大。臺省官六品以上,他官五品以上,每三年南郊大禮時,都有一次“任子”的機會,每次品級最底的蔭子或孫一人;品級最高的可蔭六人,不拘宗人、外戚、門客,以至“醫人”家庭醫生。此處大臣致仕時有“致仕恩澤”可蔭若干人,死后有“遺表恩澤”可蔭若干人。因為科舉名額之多,仕途限制之寬和恩蔭之廣,宋朝的閑職冗官特別多,且日增無已,到后來官俸的供給竟成為財政上的大問題了。更有一由小可以見大的優待士大夫的制度,太祖于每州創立一“公使館”專以款待旅行中的士大夫。據一個曾受其惠的人的記錄:“公使庫……遇過客自然不是尋常的過客必館置供饋……使人無旅寓之嘆。此蓋古人傳食諸侯之義。下至吏卒隨從批支口食之類,以濟其乏食。承平時士大夫造朝,不赍糧,節用者猶有余以還家。歸途禮數如前,但少損。”太祖還有一個遠更重大的優待士大夫的立法。他在太廟藏一傳諸子孫的密約:“誓不殺大臣及言事官?!币幎ㄒ院竺恳换实塾诩次恢?,在嚴重的儀式下,獨自開閱這誓約。這誓約對宋代政治的影響,讀者以后將會看到。
(六)
宋初財政收入的詳細節目,太過繁瑣,這里不能盡述,舉其重要的如下:(1)“兩稅”分夏秋兩季征納的田賦和資產稅沿唐舊制,而大致仍五代加重的額數,約為唐代的六倍。其中田賦一項,通常每畝產谷十五石而抽一斗依當時度量,但因為逃稅的結果上官冊的田只占實墾田實額約十分之三,大多數豪強或顯達田主實納的田賦遠較上設的比率為輕。(2)政府專賣的物品,除沿自唐季的鹽、茶、酒,沿自五代的礬外,又有自外海輸入的香料。此外苛稅之沿自五代的有(3)通過稅即近代的厘金,每關抽貨價的百分之二現款亦照抽;又有(4)身丁錢,即人頭稅。此稅只行于江淮以南,迄于閩廣四川除外,因為五代以來本是如此。這種稅的負擔,加上別的原因,使得這區域的貧民無法維持他們所不能不繼續孳生的人口,因而盛行殺嬰的習俗。宋朝大文豪蘇東坡于這習俗有一段很深刻的描寫。他寫給一位鄂州知州的一封信道:
昨……王殿直天麟見過……言鄂岳間田野小人,例只養二男一女。過此,輒死之。尤諱養女?!m以冷水浸殺之。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閉目背面,以手按之盆中,咿嚶良久及死?!祺朊柯勂鋫冉写耍m馳救之,量與衣服飲食,全活者非一?!跞擞星毓夂嗾撸褚鸭暗?,為安州司法。方其在母也,其舅陳遵夢一小兒挽其衣,若有所訴。比兩夕輒見之,其狀甚急。遵獨念其姊有娠將產,而意不樂多子。豈其應是乎?馳往省之,則兒已在水盆中矣。救之得免。
這是宋朝的黃金時代的一斑。
人民除賦稅的負擔外,還有差役的負擔。差役有四種:一是押運官物,二是督征賦稅,三是逐捕盜賊,四是在州縣衙門供使喚或管雜務。民戶分九等,上四等服役,下五等免役。押運即所謂衙前和督賦即所謂里正,最是苦差,當者要負賠償損失的責任,每至傾家蕩產,并且坐牢。宋朝名將韓琦當知并州時,在一封論及役法的奏疏里有這樣的描寫:
州縣生民之苦,無重于里正衙前。自兵興以來,殘剝尤甚,至有孀母改嫁,親族分居?;驐壧锱c人,以免上等?;蚍敲笏溃跃蛦味?。規圖百端,茍脫溝壑之患。
這是宋朝的黃金時代的又一斑。
在五代,一方面軍閥橫行,一方面豪強的兼并也變本加厲。軍閥是給太祖兄弟以和平的手段解決了,但豪強的兼并并不妨礙他們的政權,所以他們也熟視無睹。宋初豪強兼并的程度有下列幾事為證:
(1)在太宗淳化四年至至道元年公元九九三至九九五年間,四川成都附近發生一次貧民也許大部分是農民的大暴動。他們的領袖李順的口號,據宋朝國史的記載,是“吾恨貧富不均,吾為汝均之”!他們把官吏殺掉,拿來示眾。他們把富人的財產,除了足供養家的一部分外,盡數充公,拿來賑濟貧困。他們竟“號令嚴明,所到一無所犯”。但他們終于一敗涂地。
(2)同時在四川盛行著一種沿自五代的“旁戶”制度。旁戶是隸屬于豪家的貧戶,豪家所領的旁戶,每有數千之多。他們向領主納租外,并供領主役使,如奴隸一般。當李順亂起時,有些豪家反率領旁戶去響應他。后來事定,太宗想把旁戶制度廢除,終因怕引起更大的擾亂而止。
(3)同時在江淮以南迄于閩廣即身丁錢制施行的區域,又有一沿自五代的特殊法律:佃戶非得田主的許可并給予憑證,不許遷移。這一來,佃戶便成了附著于田土的農奴,如歐洲中古時代的情形。這特殊的法律到太宗的孫仁宗時始行廢除。仁宗之所以為“仁”,于此可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