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穿西服的建筑大師不在少數,賴特、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富勒、路易斯·巴拉干……但延續對西服的自始至終的熱愛,并將之穿成一種文化符號的建筑大師,貝聿銘算得上獨一份。
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香港M+聯合主辦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覽中,這位建筑大師各個人生階段的照片穿插在翔實生動的學術資料之間,他的西服、眼鏡和笑容,成為他的作品之外,在全世界暢行無阻的標識。
貝聿銘的西服多為單排扣、修身剪裁,強調垂直的線條,這與他在建筑中堅持的現代主義原則呼應。他偏好窄駁領或平駁領,避免夸張設計,突出穿著者的干練感。重要的場合,他也穿經典傳統的三件套西服。
在顏色上,貝聿銘多選擇中性色系的西服,比如深灰、藏藍、黑色,偶爾選用淺灰和米色,幾乎不用鮮艷色彩和復雜圖案,這與他建筑中常用的石灰華和玻璃材質形成呼應。注重質感和舒適性的羊毛或羊毛混紡面料是貝聿銘的首要選擇,以適應環球商務旅行的需要。
他常常穿白色或淺藍色的純色襯衫來搭配西服,領帶多是幾何圖案或純色,寬度與駁領協調。細節上追求精致但不浮夸,比如體現功能主義的暗袋設計,或者在領帶和配飾中加入含蓄紋理、珊瑚材質等東方元素,但整體仍保持西方現代主義的基調。
貝聿銘西服與其建筑哲學一脈相承,追求“形式追隨功能”的現代主義精神,通過精準的剪裁和克制的表達,傳遞出穿著者的自信專業。他的西服不僅滿足職業和社交的需求,更是一種設計態度的外化——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
貝聿銘的專業和才華、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力、高超的情商和穿著西服的得體外表,讓他獲得了無數以“難搞”著稱的業主的信賴,或者可以這么說,他的西服品位本身就是他高超情商的一部分。
約翰·F·肯尼迪總統遇刺后不久,遺孀杰奎琳·肯尼迪決定修建一座集檔案館、博物館和研究中心的建筑以緬懷丈夫在任期間對美國文化和藝術的支持。建筑師候選名單上有三位泰斗和一位無名之輩:78歲的包豪斯前掌門密斯·凡·德羅、63歲的路易斯·康、58歲的菲利普·約翰遜,以及即將迎接47歲生日的貝聿銘。那時候,貝聿銘這個名字尚未像后來般如雷貫耳。
杰奎琳與前三位的面談并不順利。她“嫌棄”密斯老態龍鐘、反應遲鈍,康在費城辦公室煙蒂堆積如山的場景讓她覺得邋遢,認為約翰遜不能理解她的意圖,回答牛頭不對馬嘴。反而是貝聿銘這位后起之秀,給她留下了火候精準的好印象。
為了迎接杰奎琳的來訪,貝聿銘將工作室粉刷一新,僅用鋪滿燈光的巨大花藝裝置裝飾。當杰奎琳走進大門,就看見長廊盡頭繁花盛放,一位穿著西服的亞洲紳士微笑著歡迎她的到來。
果不其然,花落貝聿銘的肯尼迪圖書館成為了他職業生涯的轉折點,憑借作品本身、這個項目自帶的話題屬性,以及肯尼迪家族在美國上流社會的影響力。貝聿銘很快聲名鵲起,順利接下了波士頓基督教科學教會中心、約翰·漢考克大廈、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三大項目。
“貝聿銘是天生的外交家”,共事二十多年的同事評價,貝聿銘天生擅長拿捏宣傳分寸和滿足客戶需求,這點在他與敏感的杰奎琳周旋時展現得淋漓盡致,“他永遠衣著得體,品位非凡,直覺敏銳地洞察環境,以政治家的手腕化解矛盾而不觸怒客戶。他的表達方式如同他的西服形象,權威卻不帶挑釁”。
貝聿銘還極其擅長用衣著拉近與客戶的距離,創造共同話題。在與中銀大廈項目團隊的前期接觸中,貝聿銘長住香港,他的西服全都換成了香港本土手工制作的佳品——購自文華酒店廊亞民興昌(A-Man Hing Cheong)的剪裁精良的卡其色西裝外套,購自士丹利街Mee Yee的考究的白襯衫和奢靡但精巧的珊瑚袖扣。
他在陸羽茶室端坐,翹起穿著希爾頓酒店廊高和(Kow Hoo)手工皮鞋的腿,帶著極具親和力的笑容,以玩笑的方式不冒犯地調侃:“銀行家可別太吝嗇哦!”
實際上,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就是大銀行家,貝家立足蘇州。十歲時,貝聿銘隨出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的父親來到上海,在圣約翰中學學習西方禮儀與科學文化,假期則在家族極具東方美感的豪奢園林中度過。貝聿銘的母親篤信佛教,常帶兒子至山頂寺院修行。1935年,貝聿銘輾轉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學習建筑設計,更在柯布西耶手下受訓過一段時間。
這些跨文化經歷造就了他獨樹一幟的非凡品位,英國式的紳士禮節、中國傳統的文人情懷、佛教的空寂禪意,以及美國和現代建筑語言的前衛先鋒,使他能在東西方不同的建筑項目中游刃有余地轉換語言,并在復雜的環境中始終與美和平共處。
貝聿銘的西服造型亦是如此,幫助他熨貼地、悄然地融入紐約、華盛頓、巴黎、倫敦、香港、北京各處文化背景微妙的上流圈層,經典、紳士,又現代、簡約,展示著一個擁有國際背景的東方精英的處世智慧。
貝聿銘曾出鏡一部關于路易斯·康的紀錄片,他當時發表觀點:“建筑不是時尚,至少不是潮流,不能只追求紅極一時。二十年后、五十年后它們會變成什么模樣?那才是真正的衡量標準。”
至少在大半個世紀之后的如今看來,貝聿銘的建筑作品和他本身展示的中國跨文化精英形象,都沒有落入“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潮流魔咒,它們穿越時代的打磨、輿論的淬火,成為了永不過時的新的經典。
在這篇文章的最后,我們以大師的建筑哲學和穿衣風格為靈感進行再創作,致敬這位學貫中西的跨文化精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