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 平臺推薦機制的不停變化下,內容創作者正經歷深刻變革。
今天,“關注的人”的重要性正逐漸被“為你推薦”超過,創作者更像是在“租賃平臺用戶”,而非真正“擁有”了他們。
如此轉變下,好的內容應該怎么做?在知名創作者贊助平臺Patreon CEO Jack Conte的一次訪談中,他提到,創作者此時更需要平衡“品味”與“策略”:以長期主義構建個人風格,多做“即使無外部獎勵,自己仍然熱愛”的創作,讓創作本身成為驅動力。
每期監測和精編全球高價值情報,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機會的新鮮資訊,為你提供升級思維方式的深度內容,是為[ 紅杉匯內參 ]。
“追隨者模式變化”
在過去三四年里,互聯網發生了很大變化。短視頻平臺推出了“為你推薦”的信息流概念,慢慢替代了傳統的“粉絲”概念(即你關注的人組成的信息流)。這一策略非常奏效,讓用戶們在短視頻平臺上的停留時間更長。
幾乎所有社交媒體公司都開始效仿這一理念,不再由用戶選擇自己信息流中的內容,而是為用戶構建一個專屬的信息流。“為你推薦”就這樣成為了一種新潮流。
人們已經很少花時間在基于關注的動態上了。由于人們太過專注于發現新內容,創作者們發布一條動態,可能只有數量有限的粉絲能看到。這對創意人士構成了一個挑戰:難以直接觸達最初選擇關注你的那些人。
今天,在算法的影響下,在一個詞條下我們也許可以搜索出好幾萬條相關的內容,其中的任何一條都能滿足用戶30秒的即時的娛樂需求。作為內容創作者,可能需要注意這一點,察覺并直面短小易消化的內容需求,否則很可能會錯失大量潛在用戶。
人們的精力在被引向短視頻。同時,很多創作者們對創意與商業之間的平衡產生了一種緊張感。這種緊張感將始終存在。
內容創作者,要如何走下去?
品味提升是一種長期策略
作為內容創作者,打好“持久戰”至關重要。你會經歷不同的階段,因為互聯網也在不斷變化。但你需要有這樣的錨點:你喜歡你所做的事情,它與你的思想契合,它激勵著你。將品味提升作為策略,并忠于你內心,這會給你帶來更長久的生命力。
那些在互聯網上存在了很長時間,經歷了技術變革浪潮的創作者們,你會發現很多作品中都蘊含著這種持久的精神。這并不是說他們從未追求過數據指標,但那些創造出來的重要、有意義、美好且令人難忘的內容,是無法用數據來衡量的。
發現新事物
在算法主導的前提下,內容創作者找到與受眾的契合點很重要。
理解你所創作的內容的本質是第一步——以視頻領域為例,你拍攝的視頻、策劃的直播腳本,甚至每一次與用戶的互動,都不只是孤立的素材,而是構成觀眾決策鏈的關鍵節點。創作者在平臺上的一切行為都可被視為內容的延伸。
剛開始時,最好的策略就是沒有策略。你可以嘗試很多事情,看看你喜歡什么,找到你的聲音,找到你自己的哪些方面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這決定了你的受眾能否從碎片化內容過渡到更長的內容的深度敘事——當用戶在15秒的驚艷后仍愿停留10分鐘,可能才意味著建立了基于價值觀認同的關系。
觀察受眾的偏好,是內容創作的起點。用戶轉發的美食教程、收藏的美妝測評、反復觀看的知識干貨,都在無聲傳遞需求信號——這些行為數據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觀眾對“價值感”的投票。創作者將觀眾碎片化的興趣點提煉為內容主題:一條記錄手作過程的視頻,可能比生硬的廣告更易引發共鳴;一次真實的探店vlog,或許比精心設計的劇情更能打動用戶。關鍵是讓內容成為“ 需求的鏡像 ”,而非單向的信息灌輸。
此外,不同階段的創作者需靈活調整內容策略,但需避免兩種極端:要么“數據焦慮”,盲目追逐熱點導致內容失焦;要么固守“理想主義”, 忽視轉化的可能性。內容創作與傳播的本質,是“用有價值的內容培養關系”。對創作者而言,這需要兩個關鍵動作:一是深耕內容力——通過持續輸出專業、真實、有溫度的內容,建立內容可信度;二是綁定平臺勢能——深度參與平臺的內容生態,讓內容獲得更多曝光與精準分發。
建設長期社區
之后,可以嘗試建立更深層次的社區互動。例如:定期舉辦線下沙龍、發起UGC內容共創計劃,在互動中篩選出愿意為精神共鳴付費的核心受眾等。使用何種形式,這完全取決于作為創作者的你。其實,內容創作者建立一個直接面向粉絲的社區和直接面向粉絲的業務非常困難,所以需要找到一種能和用戶進行長時間的對話,讓人們傾聽并產生忠誠度的方式。
社區建設的核心在于質量而非規模。要將用戶視為共建者。
規模化
如果是團隊創作內容,不要只是隨便雇個人。規模化擴張需謹慎權衡人效比。
很多創作者一開始并不想建立一個團隊,但這件事情并非非黑即白。某千萬粉博主在團隊擴張至10人后,內容生產成本下降40%,但創意決策周期延長了60%,最終選擇保留3人核心團隊,將美術設計、視頻剪輯等環節外包給自由職業者,既保持敏捷性又能降低管理復雜度。
釋放AI的潛力
AI工具正在重塑創作邊界,例如生成選題框架、批量制作視覺素材等。但用戶對純AI內容的信任度僅為真人創作的38%。所以,成功的創作者選擇“人機協作”模式——用AI完成效率環節,卻在關鍵節點植入真人元素。
很多創意人士對AI嗤之以鼻,但其實在AI時代,重點不在于你是否具備講述故事的能力,而在于你是否有故事可講。隨著工具越來越普及,執行的難度正在逐漸降低,未來將更多地圍繞創意的質量和敘事展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對創意人士來說是件好事——創作者們將擁有更多的掌控權、更大的影響力、以及更多的執行選擇。
不過要注意的是,AI大部分時候不會直接給出最優解。內容創作者也需要掌握與其高效協同的方法——當你無法通過精準的指令引導AI理解需求時,其輸出便難以突破表層價值。
以書籍創作為例,若僅將“寫一本書”的任務交給AI工具,它雖能生成文本,但內容往往缺乏深度與連貫性,難以構成值得閱讀的作品。反之,若你既具備扎實的寫作功底,又能通過清晰的指令明確創作方向,便能顯著提升產出效率。而且它是基于你自身知識體系的深度思考,結合AI的信息整合與文本生成能力所產出的作品——不僅保留了你個人思想內核,更能在質量與完成度上實現突破。
AI的潛力釋放高度依賴上下文的豐富性。在營銷策劃、內容創作、設計等非標準化領域,只有當你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目標定位與細節要求時,AI才能突破“機械執行”的邊界,真正成為輔助創作的工具。此時的AI不再是“知識輸出者”,而是基于用戶需求進行信息重組與任務執行的“數字協作者”。
壹
貳
叁
肆
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