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的診室里,賀家炳醫生每天都會面對深受強迫思維困擾的患者。這些患者中,有人反復糾結"手到底洗干凈沒有",有人被"傷害親人"的念頭折磨得夜不能寐,還有人整天陷在"萬一沒鎖門"的擔憂中無法自拔。賀醫生指出,強迫思維就像心理上的"頑固污漬",需要根據其嚴重程度采取針對性的分級干預措施。
賀醫生在臨床實踐中將強迫思維分為三個干預層級。對于輕度患者,主要表現為短暫的侵入性思維,尚未對生活造成顯著影響,此時心理教育結合自我管理訓練往往就能取得良好效果。他常建議這類患者學習"思維標簽法"——當強迫念頭出現時,給自己一個"這只是強迫思維"的心理暗示,而不是與之對抗。一位大學生患者通過這種方法,成功克服了考試時"筆沒放正就會考砸"的強迫思維。
中度強迫思維患者通常已經出現明顯的情緒困擾和時間浪費,這時需要專業的認知行為治療。賀醫生特別強調暴露與反應預防(ERP)技術的重要性。在治療中,他會精心設計暴露情境,幫助患者逐步適應焦慮,同時阻止其習慣性的強迫行為。比如,讓擔心細菌污染的患者觸摸門把手后延遲洗手時間,通過這種"行為實驗"打破"污染-焦慮-洗手"的惡性循環。治療過程雖然艱難,但賀醫生見證了許多患者由此重獲自由。
對于重度患者,強迫思維已嚴重損害社會功能,往往需要藥物治療與強化心理治療的聯合干預。賀醫生回憶道,曾有位患者因"害怕傷害孩子"的強迫思維而不敢靠近自己的孩子,經過系統的藥物調整和住院心理治療,最終重建了親子關系。在鄭州科大醫院,這類患者會得到多學科團隊的全程照護,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和社工的協同工作。
賀醫生強調,無論哪個層級的干預,都需要遵循幾個核心原則:早干預優于晚干預,系統治療優于碎片化處理,患者主動參與優于被動接受。他特別提醒家屬,強迫思維不是患者"想太多",而是一種需要專業幫助的心理狀況。在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的臨床實踐中,遵循分級干預原則的患者大多能獲得癥狀的顯著改善,重拾生活的掌控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