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榜揭曉:中國軍團強勢崛起,電動化與軟件定義汽車成生死局(附完整版單)
貿點汽車資訊,6月23日,《美國汽車新聞》發布的2025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汽車產業百年變局下的暗潮洶涌,傳統巨頭在轉型中掙扎,中國企業逆勢突圍,電動化與軟件定義汽車(SDV)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重塑整個行業的生存規則。這份榜單不僅是企業排名的更迭,更是一場關于未來十年的“生存預演”。
巨頭的沉浮與新興力量的崛起
連續14年穩坐榜首的博世,依然是行業的“中流砥柱”,但543.7億美元的營收背后,藏著傳統內燃機業務萎縮的隱憂,曾經的“硬件霸主”,正急于撕掉“傳統供應商”的標簽。
相比之下,寧德時代盡管受全球動力電池價格戰影響,其營收小幅下滑至352.49億美元,排名跌至第五,但仍是前十中唯一的中國企業。更值得關注的是,它沒有困在“電池商”的角色里,而是試圖從“電池供應商”升級為“全球電動化生態構建者”,畢竟,只有掌握產業鏈話語權的企業才能活到最后。
不過傳統巨頭的陣痛遠未結束,采埃孚營收縮水25%、大陸集團裁員萬人……歐洲供應商集體陷入“轉型焦慮”。這里有產能過剩的無奈,更有勞動力成本高企的拖累,歐洲老牌企業引以為傲的“工匠基因”,反而成了轉型的枷鎖。
中國15家企業上榜,熱鬧后的隱憂?
在這份榜單中,中國供應商的表現堪稱“最亮眼的變量”:15家企業上榜,數量占比15%,其中德賽西威、寧波拓普領跑增長榜,用智能座艙、空氣懸架等創新產品打破了外資企業對高端零部件的壟斷。更讓人驚喜的是蜂巢能源、萬豐奧威等新面孔填補了中國供應鏈的多個短板。
但熱鬧背后,隱憂同樣不容忽視。15家上榜企業中,僅有寧德時代、延鋒躋身前列,在高端芯片、傳感器等領域,中國供應商仍高度依賴外資。更現實的壓力是價格戰之下,即便強如寧德時代,也因行業內卷導致利潤空間不斷壓縮;而比亞迪電子等企業,更是靠“以價換量”維持市場份額。
改寫行業規則的三大趨勢
電動化的“理性降溫”。曾幾何時,動力電池被稱為“新能源的心臟”,但如今,當電池成本占整車比重下降,當車企紛紛自研電池,供應商的生存邏輯徹底改變,從“賣電池”轉向“賣解決方案”。混動技術的逆襲就是典型,這恰恰說明:電動化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多元技術的融合。
軟件定義汽車(SDV)的“代碼革命”。如果說電動化是“動力革命”,那么SDV就是“靈魂革命”,誰掌握了軟件,誰就掌握了用戶交互的入口,但中國玩家的尷尬在于:德賽西威的車載娛樂系統全球領先,自動駕駛算法卻仍落后國際巨頭3-5年,軟件的差距,比硬件的追趕更難。
區域化供應鏈的“本土化浪潮”。當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本地生產、本地研發”成了企業的生存法則。博世、采埃孚在華設立ADAS研發中心,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在北美建廠,中信戴卡通過墨西哥工廠將北美市場份額提升至18%……區域化不是“封閉”,而是通過更靈活的供應鏈應對不確定性。
誰被淘汰?誰能突圍?
2025年的百強榜,實則一份“淘汰預警名單”。那些無力轉型的內燃機企業如美國李爾、英國海斯坦普等正加速退出;而新勢力們的“護城河”爭奪才剛剛開始,固態電池、4D毫米波雷達、AI-ADAS技術,每一項都可能顛覆現有格局。
更不可忽視的是地緣政治的“黑天鵝”:美國《通脹削減法案》限制中國電池進口,歐盟碳關稅重壓,讓“區域化供應鏈”從選擇變成剛需。未來的汽車產業,或許不再是“全球分工”,而是“陣營化競爭”,但無論哪種模式,技術自主權都是終極要義。
(編譯:全球汽貿網 Kat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