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觀察古代的名帖,很多都是“不經意之作”,譬如王羲之《蘭亭序》,醉酒之后,借著酒勁、悵惘的情緒書寫,而《祭侄文稿》、《韭花帖》和《局事帖》等,均是或悲憤、或愉悅時,提筆隨意寫成,相比奉赦之作,以及刻意書寫的臨學范本,它們沒有精密、深思熟路的安排
筆由心發,與情感融合,盡顯自然本真之美,這種下筆即有神,字字含真情的境界,并非人人能做到,除了上述名作,宋朝一幅僅有81字的藥方,也達到這一境界,驚艷了整個書壇,此帖就是黃庭堅的《制嬰香方帖》
黃庭堅乃是“宋四家”之一,亦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作為蘇軾的徒弟,他自然繼承師父的思想,初期學習古法,上臨晉唐,掌握正統筆法,隨著基礎穩固,他延續“尚意”理念,尋找自我書風,全力創新,看到劃船蕩槳的景象,而靈感迸發,創造出“蕩槳筆法”。
這種震動、波折的風格,使其突破前人束縛,為線條和體勢等,賦予全新風貌,使草書進入更高境界,就像這幅藥方,雖是早期手跡,但其獨特風格,已經初步顯化,全卷縱28.7厘米、橫37.7厘米,共有9行,合計81字,約書于 1086 年至 1093 年的元祐年間。
記載了宋代嬰香,制作的原料與劑量配比,囊括丁香、龍腦等,針對香料的用量,出現6次涂抹修改,由此可見,黃庭堅對于藥方的嚴謹性、精確性,至于書法層面,采用行草書寫就,相比以往見到的恢弘、寬闊之態,這幅《制嬰香方帖》的字跡,體勢偏為嬌小一些。
以行書為主,間雜草書筆意,字間時而輕連的筆絲,細若游絲,卻力道內含,墨色方面,隨著篇幅和走筆,逐漸枯涸,營造蒼勁、古樸的氣息,再搭配欹側、穿插的布局,給人一種動蕩、野逸之感,但是絲毫不顯雜亂,如天然化成,極具藝術妙趣和生動性。
施宜生曾評價黃庭堅的書法,曰:“行行當行止當止,錯亂中間有條理。意溢毫搖手不知,心自書空不書紙”,劉敏中也說:“意態橫出,不主故常,當使人心動目眩而莫知其然也。靜而察之,無一畫之違于理”,此作更是不計工拙,回歸自然,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被評為“無價之寶”。
您對黃庭堅《制嬰香方帖》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