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于:世界銀行 | 作者:英德米特 ? 吉爾
(圖片:RomanR/Shutterstock)
盡管2020年以來發生了一系列沖擊,但截至目前全球經濟表現得相當出色。但是,容錯空間正在縮小。全球債務總額在新冠疫情前夕就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而現在比那時還高出近25%。這種債務負擔有可能削弱所有經濟體抵御貿易關稅上升這新一輪沖擊的能力。
雖然債務對于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但它應被理解為一種遞延稅收形式。通過借債而不是征稅,政府能夠進行長期投資,在不給當代人造成負擔的情況下使未來的納稅人受益;或者在經濟緊急情況下,當增稅只會加深經濟衰退時,通過借債來支撐國民經濟增長和收入。
然而,最終總要付出代價,如果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沒有超過借貸成本的上升速度,就必須通過提高稅收來償還債務。因此,持續的債務高企就成了經濟發展的障礙。
這個障礙比任何時候都高。在過去十五年里,發展中國家借債成癮,以創紀錄的速度積累了大量債務:平均每年占GDP的6個百分點。如此快速的債務積累往往以眼淚告終。事實上,債務積累引發金融危機的概率大約是一半對一半。
此外,這種債務飆升不時被四十年來最快的利率上漲所打斷。一半發展中經濟體的借貸成本翻了一番,凈利息成本占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從 2007 年的不到 9% 上升到2024年的 20%左右,僅此一項就構成了一場危機。
雖然截至目前世界已經設法躲過了 2008-2009年那種“系統性”的金融崩盤,但太多的發展中經濟體現在正處于厄運循環之中。為了償還債務,許多國家正在削減對教育、醫療保健和基礎設施的投資——而這些是對未來增長的必要保障。
對于符合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貸款資格的七十八個貧困國家來說尤其如此。這些國家占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占未來十到十五年進入全球勞動力市場的 12 億年輕人中的很大一部分。然而,世界各國的政策制定者們卻選擇了鋌而走險。希望又一次戰勝了經驗,他們把寶押在全球增長即將加速和利率即將下調上——剛好足以拆除債務炸彈。
這種消極應對是可以理解的。設計一個能夠確保全球債務可持續性并為有需求的國家迅速進行債務重組的 21 世紀體系是極其困難的。在這樣一個體系缺失的情況下,已取得的進展速度過慢,難以避免不斷上升的債務風險。
但在債務問題上,世界無法再承受十年的漂移與否認。在目前的政策下,全球增長不會很快加速,這就意味著主權債務與 GDP 的比率在本十年的剩余時間可能會繼續攀升。
目前的貿易戰和創紀錄水平的政策不確定性只會讓前景變得更糟。在2025年初,經濟學家們的共識預測預計今年全球增長 2.6%,這個數字現在下調到2.2%,比2010年代的普遍水平低了近三分之一。
利率也不會下調。在發達經濟體,央行設定的利率預計今明兩年平均3.4%,是 2010- 2019年期間年平均水平的五倍多。這將使發展中經濟體的困境雪上加霜。在這個公共資源稀缺的時代,需要全面動員私人資本來促進未來五年的增長和發展。
但外國私人資本不太可能流入增長前景疲軟的高負債經濟體。私人投資者將做出正確的假設,即經濟增長的任何收益都將被征稅用于償還債務。因此,減少債務應該是債務與 GDP 比率持續高企的發展中經濟體的首要任務。
但我們也需要對更廣泛的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國際債務可持續性評估體系亟需升級。目前的體系太快地認定各國只是需要貸款來渡過難關,而如今大多數低收入國家實際上都已資不抵債,需要的是債務核銷。各國政府還需要改掉向國內債權人借債的習慣;內債的增加正在扼殺國內私營部門的積極性。
減少債務后,下一個優先事項是加快增長。假裝增長會神奇回歸是愚蠢的。阻礙貿易和投資的政策——如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應該盡快并盡可能地取消。對于許多發展中經濟體來說,對所有貿易伙伴平等削減關稅可能是恢復增長的最快方式。發展中經濟體也可以通過打造更加有利于投資的監管環境而獲得大量收益。而這些收益可以用來將國家的重點轉回到發展上,特別是通過加大對健康、教育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
俗話說,“當你已經掉進坑里的時候,最明智的事情是停止挖掘”。超低利率時代鼓勵了太多國家超前消費。而一連串的自然和人為災害使這些國家在過去五年窮于應付。但現在審慎行事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應當恢復使用過去關于什么是過度主權債務的標準,叫做40-60上限,即低收入經濟體占 GDP 的 40%,高收入經濟體占GDP的60%,其他經濟體介于兩者之間。
本文首發于Project Syndicate。
THE END
轉載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眾號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