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車這事兒,雷軍又玩出新花樣了。小米YU7汽車發布會剛結束3分鐘,大定訂單就沖上20萬臺,按均價27萬算,3分鐘進賬540億——這數字夠傳統車企賣半年車了。更夸張的是,這車還沒人摸過實物,連4S店試駕都省了,大家直接掏錢鎖單,生怕晚一步提車要等到2026年。
咱們都知道,以前買車的流程是車企造車→4S店吆喝→消費者試駕砍價。雷軍偏不按套路來,一場發布會把車子的外觀、性能、價格全抖摟明白,觀眾拿著手機就敢下單。
這操作直接把傳統汽車銷售鏈條砍掉一大截:什么經銷商加價、媒體吹捧、車評人測評,統統靠邊站。小米自己線上接單,線下門店只負責展示和交車,成本省了,車價自然能壓下來。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發布會后1小時,大定訂單飆到28.9萬臺;18小時過去,鎖單量定格在24萬。這速度啥概念?傳統車企造車周期都趕不上小米賣車的節奏。更絕的是,現在想去4S店試駕?晚了!等你第二天擠進店里,前面早排了幾萬人,提車時間直接往后推一年。
雷軍這招“光速賣車法”,算是把汽車行業的底褲扒了。過去車企造車得養著一幫營銷公司、廣告團隊、經銷商網絡,成本全攤在車價里。現在小米直接砍掉中間商,自己當銷售員,毛利率想不高都難。可這么干等于砸了別人的飯碗——那些靠幫車企寫軟文、拍廣告、搞車展的機構能不急眼嗎?網上黑稿滿天飛也就不奇怪了。
但站在消費者角度,這事兒真挺香。省掉中間環節,車價能便宜不少;車企直接對接用戶,反饋問題不用經過層層經銷商;提車周期雖然長,但架不住價格透明啊。傳統車企要是再端著架子,遲早被小米這種“互聯網賣車法”卷得找不著北。
不過話說回來,小米這套模式也不是萬能的。汽車畢竟是大宗商品,消費者連實車都沒摸過就敢下單,靠的是對雷軍個人品牌的信任。這種“粉絲經濟”能撐多久,還得看小米后續的交付能力和品控水平。要是第一批車主提車后吐槽不斷,再鐵桿的粉絲也得涼半截。
但不管怎么說,雷軍這波操作算是給汽車行業上了一課:別總抱怨年輕人不愛買車,先看看自己的銷售模式有沒有過時。當別人還在4S店守株待兔時,小米已經用互聯網思維把車賣成了快消品——3分鐘540億,這紀錄短期內怕是沒人能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