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我在部隊被任命為宣傳科長。這個消息很快就在老家傳開了。
第二年七月初,我收到了母親從老家寄來的信。信里說,村里有個叫德超的小伙子,在山東當兵。他在執行施工任務的時候,順便學會了開車。現在他當兵快滿四年了,可能面臨退伍。但他覺得家里條件不好,回農村也沒什么出路,就想留在部隊,看看還有沒有別的機會。
母親在信里還說:“黑子他娘已經來咱家六趟了。繞來繞去地說起來,他家也算咱家一門遠親。要是方便的話,她希望你能幫幫德超,看看能不能把他調到你們部隊去開車。”
那個年代,士兵從一個部隊調到另一個部隊,相對還是比較容易辦到的。我知道母親是個很重情義的人,她的話我記在心里了。
我在部隊提干后,跟軍務科的科長還有運輸科的科長關系處得不錯。有天我們三個一起吃飯,我就順口提了德超這件事。沒想到他倆當場就答應了,這讓我挺高興。
于是,我要到了德超的聯系方式。大概過了半個月,德超背著行李,從山東部隊找到我們這兒來了。想著母親特別交代過,我就留他在我家里吃住了幾天。
這段時間里,雖然運輸科長已經答應把德超安排到汽車連,我心里反而有點不踏實。因為德超開車是業余時間學的,并不專業,沒經過正規訓練。萬一運輸科長看我的面子,讓他直接去汽車連開車,我擔心萬一路上出點什么事,那后果會很嚴重。
我心里有點打鼓,但琢磨來琢磨去,這個實際情況暫時還不能告訴運輸科長。他要是知道德超開車技術這么不行,肯定就不會要他了。
最后我考慮了一下,決定必須跟汽車連的連長說實話。我的底線是,如果德超在那里干不好,不牢靠,就讓他干一年再退伍。
我馬上給汽車連的連長打了電話。他聽完很爽快地說:“黃科長,這事我來安排。他人來報到后,我先安排他去汽訓隊培訓幾個星期,等合格了再讓他正式開車。”
我最開始擔心的事情,就這樣解決了,心里也踏實了。
德超去報到那天,我囑咐他,到了新單位一定要專心學技術,人要勤快,得干出點樣子來。
德超確實很努力。后來汽車連連長跟我說,德超人聰明又肯吃苦,很快就拿到了正式的駕駛證。現在準備讓他當車隊的班長,還把他列入了轉志愿兵的計劃。
那時候,我找到德超,跟他說了不少鼓勵的話。平時他要是遇到什么難處,我也總是第一時間幫他解決。
有次吃完飯,德超對我說:“黃叔,要是沒有你幫忙,就沒有我的今天。等我以后混好了,一定不會忘了您!”
………………
后來,我離開了部隊,轉業回到地方工作了。
從那以后,德超再也沒跟我聯系過。我只是偶爾從一些熟人那里,聽到一點他的消息。
聽說德超轉了志愿兵后,在當地找了個領導的女兒結婚。他轉業后也在當地,后來聽說辭掉了工作,自己開了家酒店,生意做得挺紅火。
盡管他從來沒聯系過我,我也沒往心里去。順手幫一把的事,難道非得讓人家記著你嗎?
只是我母親一直對這事放不下,一提起就生氣。她說:“沒有你的面子,他能這么順當?德超他媽真沒良心,當初求人的時候嘴可甜了,一口一個姨娘。現在事情辦妥了,連聲謝謝都沒見她說,太過分了。”
我問母親:“當年您收過人家東西嗎?”母親說:“就收了黑子他媽送來的兩瓶黃桃罐頭。”
后來又聽人說,德超在鄭州那邊搞起了房地產,賺了很多錢。他在廣州、北京、上海、鄭州、合肥都買了房子。每年春節時,都會回村看望,但從來沒提過當年在部隊是我幫他調動的事。
問題是,黑子他媽碰到我母親時,不僅沒一句感謝的話,還好像生怕沾上她家光似的。她好幾次對村里人說:“我兒子當初完全是憑著自己的本事,調到那個部隊的……”
母親聽了心里很不舒服。在她去世前幾個月,一次聊天時,她對我說:有些好事真的是做不得的,并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感恩!
我理解母親的話。我覺得人活在世上,幫助別人是應該的,但被幫助的人,也應該給對方一些尊重,哪怕就簡單的兩個字“謝謝”,也是一種態度。
現在,母親離開我已經四年多了,關于德超的事,也慢慢淡忘了。
前幾天,我回老家縣城,參加一個戰友孫子的婚禮。那天喝了點酒,戰友就安排他一個親戚開車送我回家。
我在賓館收拾好東西,正準備上車出發,這時一個人影快步朝我們的車走過來。
借著賓館門口昏黃的燈光,我看清了那個人的樣子。他,就是那個幾十年來從未說過一句感謝的德超。他應該也住在這家賓館。
德超走近后,大聲對我和駕駛員說:“你們好,我家里有點急事,得趕緊回去,能不能順路捎我一段?我給錢!”
以前我要是碰到這種情況,會想都不想就答應。可那一刻,我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看著眼前這個不懂感恩的人,一股火氣就上來了。
于是,我打開車門,探出頭去直接看著他。沒錯,這人就是德超。
我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后大聲對他說:“我們車后座是空的,但要留給其他人,你自己想辦法吧。”
說完,我“砰”地一聲關上車門,車子很快開走了。
德超也認出了我,他好像想開口叫我,但最終沒出聲。車子開出一段路,我從后視鏡里看到,他還一個人站在那兒,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多年過去,德超的事早已成了舊事。從最初為母親囑托而奔走,到后來目睹受助者的回避與否認,這段經歷像一塊投入心湖的石子,漣漪雖已平復,痕跡卻長久留存。它讓我懂得,施與援手本應不求回報,但受助者的態度卻像一面鏡子,照見人情的冷暖與人性的復雜。母親那句關于感恩的感慨,連同那兩瓶黃桃罐頭的細節,都清晰地沉淀在記憶里。它們無聲地提醒我,善良是本能,而尊重是選擇。這份感悟,最終化為我對人際關系最樸素的認知:在力所能及時伸手相助,在遭遇冷漠時守住本心,足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