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4年抗戰時期走過的那些將領,身上展現的人格魅力和戰場上的作戰本領自然毋庸置疑,而除了在1955年被評選為元帥和大將的那20個人之外,要在年青一代中評選誰打仗最為厲害,誰的名聲最為響亮,韓先楚的名號絕對算得上這其中之一。
當時人民解放軍內部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哪里有戰爭,哪里就有韓先楚的身影,哪里打勝仗,哪里就有韓先楚的指揮。”
韓先楚的個人能力毋庸置疑,國民黨著名將領廖耀湘稱他為“旋風司令”,連不可一世的美國人都被韓先楚折磨的十分頭疼。
按理來說,這樣的將領無論身份還是能力都是軍隊當中的佼佼者,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能力出眾的人在新成立的四野12兵團卻只能擔任兵團第二副司令的職務,這也讓很多戰友為他喊冤。
那么12兵團的第一副司令究竟是誰,韓先楚因何原因只能屈居第二呢?
韓先楚的軍功
對于中國人來說,其實很少用“最”這個字眼來形容一個人,但韓先楚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卻有著“最好的前線指揮官”這一稱號。
1913年,韓先楚出生在湖北黃安一帶的村子中,少年時的經歷自然和其他農村孩子相差不多,只不過因為家里長輩還有著篾匠的手藝,這也讓韓先楚在那個時代有著一技之長。
身處亂世之中,韓先楚自然要想著如何勉強為生,在得知起義軍來臨時,他義無反顧的加入了隊伍,18歲那年他也打響了自己的第一次戰斗。
當時的共產黨軍隊幾乎有將近一多半的軍隊都是沒有戰爭經驗的民兵組織,很多時候這些剛加入部隊的百姓只能一邊學習一邊作戰,農民放下鋤頭拿起鋼槍當戰士,自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在隊伍中,雖然大家都沒有太多的戰爭經驗,不過韓先楚很快展現出了領導才能,和其他將領不一樣,他的晉升道路雖然并不快,但是從排長、連長到營長卻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上去的。
1934年冬天,韓先楚組織隊伍在獨樹鎮一帶展開了一場戰役,當時因為天氣寒冷,戰士們的槍栓全部凍住拉不開。
眼看著敵人從兩側包抄上來,韓先楚知道再不作出回擊,恐怕所有人都要被敵人包了餃子,危機時刻,韓先楚大喊一聲:“誰是黨員,跟我來?!?/strong>
當時韓先楚手里拿著大刀,瘋了似的向敵人沖過去。
有了韓先楚的帶動,其他所有人都異常勇猛,隊伍這才搶占澧河,逃離了敵人的追擊。
抗日戰爭時期,韓先楚已經是115師的副團長了,在689團期間,韓先楚共五次和敵人展開了白刃戰攻勢,最后都取得了不俗的結果。
1940年時,韓先楚也通過屢立戰功做到了新三旅旅長的位置,同時兼任著軍區司令員一職,除了在正面戰場和敵人周旋之外,韓先楚還在敵后積極開辟根據地。
威縣、巨鹿、南宮等地都是韓先楚率領部隊解放的,同時打開敵后根據地的新型局面為我黨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
1941年之后,韓先楚被調回后方軍校進行培養學習,可以看出,當時黨內軍內高層領導對韓先楚還是十分看重的,28歲的韓先楚所展現的過人能力也被很多領導人視為未來中國軍隊的重要將領之一。
在抗日戰爭后期的戰斗中,韓先楚也是為數不多八路軍中可以獨當一面的旅以上將領,屢立戰功的他成為日本人的心頭大患。
12兵團的第二副司令
四年解放戰爭期間,我黨軍隊也經歷了一段低谷,還在后期戰略戰術得當讓整體戰場局勢順利扭轉。
1948年,為了應對戰場上的新形勢,中央軍委作出一項決定,提出要成立一個新兵團,作為靈活的指揮系統,四野的第12兵團也就應運而生。
和傳統兵團不一樣的是,新組建的十二兵團不單純為了作戰,更是集作戰、指揮、應急處置于一體的多方位靈活兵團。
四野的這個決定在當時所有解放軍的部隊中可謂是一個開創性的嘗試先河,畢竟在此之前,根本沒有軍隊做過這種嘗試,當時在很多軍官眼中,打仗就是單純的上戰場作戰,12兵團的成功與否可以說直接關系到未來我軍的現代化建設。
所以給12兵團選擇軍官更是重中之重,軍委領導在挑選將領時既要關注對方的作戰能力,又要考慮軍官的眼界和思路,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韓先楚被選為第二副司令,而第一副司令則是陳伯鈞。
一開始,軍隊中對韓先楚只能當第二副司令也是頗有微詞,不過在得知第一副司令是陳伯鈞后,很多人都點點頭:“韓先楚屈居第二不冤?!?/strong>因為要說起戰場經驗,陳伯鈞比起韓先楚不知道要高出多少。
1927年,17歲的陳伯鈞就參加了秋收起義,很長一段時間中,陳伯鈞都負責著農民自衛軍的訓練工作。
韓先楚的故事已經夠勵志了吧,可當時還是小排長的韓先楚正是聽著陳伯鈞的種種事例成長起來的,那時年輕的他經常會想:“陳伯鈞比我大不了幾歲,他怎么就能這么優秀呢,我也要像他一樣,做個優秀的革命者。”
抗日戰爭時期正是陳伯鈞大展身手的年月,面對日本人的圍剿,陳伯鈞不但沒有絲毫緊張,相反在多次大型戰役之中,他也展現出了和年紀不相符的沉穩和慎重。
不管是在和日軍的直面對戰還是敵后的游擊戰,亦或是丟失地盤之后的卷土重來,陳伯鈞都表現出了一個優秀指揮官應該具備的能力和素質。
所以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陳伯鈞被直接破格提拔為四野的參謀長,在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期間,陳伯鈞分析戰場局勢,做好隊伍調動,這些都成為日后獲取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韓先楚對陳伯鈞的軍事能力更是十分認同。
互為搭檔
在韓先楚得知陳伯鈞當了第一副司令后,韓先楚倒是一臉輕松的表示:“有了伯鈞將軍,我的工作也好開展多了?!?/strong>
當時第12兵團的司令兼政委是肖勁光大將,因為他還承擔著其他重要工作,所以12兵團的具體日常事務其實都是由陳韓二人決定的。
對于中央軍委來說,選拔將領也是要看這個人的整體素質,尤其當時解放戰爭已經進入后期,如何和國民黨部隊將領構建起緊密聯系,力求實現無傷亡化的戰場勝利,這些都是上層領導需要考慮的。
而韓先楚和陳伯鈞的性格則形成了完美的互補,韓先楚戰場上鬼點子多,打仗確實有一套,尤其是面對戰場瞬息萬變的各種局勢,韓先楚的隨機應變和臨場反應都是年輕一輩將領中為數不多的。
但凡事有好就有壞,韓先楚的部隊如果作為主力部隊讓其他隊伍配合他還好,一旦讓他作為輔助隊伍,那么很難有效發揮他的最大作用。
尤其是上戰場之后,韓先楚很容易個人情緒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作戰,卻往往將總部的命令和整體安排拋之腦后,這樣的戰略思路和行為也讓不少注重整體配合的領導對他也是不太放心。
而陳伯鈞雖然不如韓先楚想法多,但是他這個人兼具著沉穩和果斷,和隊伍中的很多將領都保持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尤其在隊伍人員調配和工作安排上,陳伯鈞更是知人善任,可以讓隊伍中所有崗位上的干部都發揮出獨特的能力,這一點也是韓先楚所不具備的。
關于陳伯鈞和韓先楚兩人的關系,《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也曾多次發表文章進行評論,在當時兩人的搭檔毫無疑問被視為新一代年輕干部的標桿。
其實對于韓先楚來說,他和陳伯鈞的差距在解放戰爭之前并不小,一直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兩人的差距其實縮小了很多,這也足以證明韓先楚在這幾十年中作出的努力。
在后續的一系列戰事中,韓先楚和陳伯鈞之間的搭配也十分順利,每次基本也是韓先楚做好戰術策略安排,陳伯鈞坐鎮指揮,兩個人的配合也讓國民黨部隊吃盡苦頭。
1955年授銜儀式上,韓先楚和陳伯鈞二人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對于他們兩個人來說,這也足以證明多年來組織對他們在戰爭中的付出和認可,建國之后兩人也在新的崗位上繼續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結語:
對于那個時期的共產黨員以及軍隊戰士來說,身份和名利相較于戰爭的勝利往往都不值一提,正所謂術業有專攻,韓先楚和陳伯鈞二人在不同時期都為國家的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兩人正是互相配合彌補著各自的不足,才有了解放戰爭期間一場場戰役的勝利,這樣的戰友情又怎能不讓人動容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