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交期刊》發布了美國智庫最新報告:重返領導地位后的美國外交政策
該報告的內容核心是:美國正處于轉型的陣痛中,特朗普看似在摧毀美國領導力,但實際是一種美國轉型策略的延續
從特朗普上臺到現在短短半年時間,他的政策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沮喪和批判,全球關稅炮打全球,誓言吞并加拿大、格陵蘭、巴拿馬,更對盟友和北約無情攻擊
這一切都在展現出,特朗普鐵了心的要摧毀過去的“舊秩序”
特朗普相信,過去那個以美國為主導核心的全球秩序,是一種錯誤
美國為核心,削弱了美國的實力
美國為優先,才是真正的美國利益
特朗普摧毀了“美國為核心”的幾十年來的戰略,轉而要轉型成更具有針對性的國家戰略:威脅排序
其背后的邏輯很簡單,美國國力日漸衰落,資源和能力也不如從前,但中國已成長為最大威脅,所以美國必須激勵世界各地不聽話的盟友管好自己的事,讓美國能夠把手抽出來,專注于對付中國
今年三月,美國國防部長向國防部和國會分發了新版的《國防戰略指導》,其中將中國描述為“唯一目標”,美國的首要任務是準備一個新型的亞洲體系,為與“中國開戰”,做好準備
“威脅排序”的戰略已然開始顯現,在最新的北約峰會上,北約秘書長呂特將特朗普形容為“爸爸”,極盡諂媚
呂特的原話是:當操場上兩個孩子打架打得很兇時(伊朗和以色列),爸爸就必須說點狠話和動作來阻止他們了
這話的本意是,有美國的硬實力作為后盾,大家可以安心,世界亂不起來
但呂特的話,嚴重誤判特朗普現在正執行的美國戰略:美國要走了
也許呂特也知道“美國要走了”,但他想嘗試看看能不能用諂媚的方式,讓好面子的特朗普稍稍改變心意,多留一下子
但顯然特朗普不想留下,記者采訪特朗普問:呂特叫你爸爸,可你是否把他們(北約)視為孩子呢?
特朗普說:不啊,(北約)那不是我孩子,但他(呂特)喜歡我,如果他不喜歡我,我會告訴你們的,然后回來狠狠揍他一頓
雙方這番通過諂媚和玩笑說出的話,背后隱藏的是一個殘酷現實:
美國不是北約的城墻,而是北約的最后防線
過去幾十年,每次召開北約峰會,或者慕尼黑安全會議,或者二戰紀念活動上,美國總統總是用"堅不可摧的同盟,牢不可破的鐵甲,永遠并肩作戰的伙伴“等詞,來形容美國與北約的盟友關系,并且每次都贏得各國的熱烈掌聲與陣陣喝彩
美國不斷向焦慮的歐洲人保證,美國可以信賴,美國是老大哥,會護著歐洲安全
那時候美國是北約的城墻,歐洲有事美國會第一時間全力援助
但如今特朗普不想當北約的城墻了,他只想做最后防線
歐洲有事,美國不會立刻出手,歐洲必須有能力自己抵擋,直到歐洲真的扛不住了,就像二戰時德國吞了大半個歐洲,英國岌岌可危,希特勒又出兵蘇聯,只有到這最后時刻了,美國才會出手
這是美國對于北約態度的重大轉型:21世紀,如果再發生一次閃擊波蘭,別想著美國會立刻出手
特朗普這一轉型當然是公然違反北約的“共同防御條款”,但歐洲拿特朗普的“背信”沒有任何辦法,只會諂媚的喊特朗普爸爸
目前北約已經同意2035年前,將各國軍費提升至該國GDP的5%,這是一個很高的比例了
不少媒體都說,北約是在戲耍特朗普,別說2035了,2028特朗普就下臺了,北約就是哄著特朗普,等特朗普下臺
但美國智庫的報告指出:北約不該抱有如此幼稚的幻想,什么等特朗普下臺就沒事了,等特朗普下臺,北約又可以馬照跑、舞照跳了
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美國不是墻,而是最后防線”這一戰略轉型,是華盛頓兩黨的共識,是不可能再回去的
其實早在奧巴馬時期,美國的戰略核心就調整為以“亞太再平衡”為表象,實則遏制中國的戰略了
只不過當時發生了兩件大事,讓美國被迫轉移了重心
一個是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這讓民主黨特別興奮
一個是2014年的吞并克里米亞,這讓民主黨特別恐懼
這兩件事讓奧巴馬的戰略轉向被擱置,等到2017年特朗普上臺,采取了更激進的“聯俄制中”策略,他不斷夸贊普京,同時攻擊北約和歐洲盟友
夸贊普京,是當時還健在的基辛格所熟悉的制衡之術,從冷戰時期的“聯中制蘇”,轉向21世紀的“聯俄制中”
而攻擊北約,是為逼迫北約提高軍費,讓歐洲自己保護自己,讓美國得以抽身
只不過戰略很美好,施行起來碰到了太多現實性問題,一個最大障礙是內斗
一場“通俄門”將特朗普打成美奸,直接關了“聯俄制中”的大門
再接下去一件更大的席卷全球的大事,更讓美國的戰略轉型無限期擱置
2020年,疫情來了,各國的重心全都轉向防疫,也沒力氣再去搞合縱連橫了
而今特朗普二度上臺,整體基調依舊延續第一任期,友好普京,攻擊北約,但從2017到2025,中國的實力又比過去成長的更多
這讓美國必須集中所有精力才能應對這場“大國之爭”,華盛頓幾乎沒有多余時間和資源,再來管理世界
所以特朗普是聰明的,派出多架B2突襲伊朗核設施,打完就跑,絕不留戀,并且從結果看,雖然兩邊都宣稱勝利,都有了臺階下,但也確實結束了這場12日戰爭
媒體說:“這只是休兵,很快還會再打起來”
但如果連讓他們休兵都不做,任憑“以伊”繼續打下去不斷擴大戰事,最終把美國拖入戰爭,那才是美國最不想看到的
美方報告更直白的認為:俄羅斯雖然現在咄咄逼人,但無法對歐洲構成實質威脅,俄羅斯的人口只有歐盟的三分之一,經濟實力只有歐盟的十分之一,俄羅斯有核武器,英國和法國也有
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因為被制裁,其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十分有限,連帶著科技和新興技術也將不斷落后于歐盟
所以重點在于,調動歐盟對于自我防御的緊迫感和積極性,歐盟因為被美國保護的承平日久,打造高福利社會,長期忽視國防
歐盟不是沒有能力保護自己,而是沒有意愿,特朗普就要通過威逼恐嚇的手段,來逼出歐盟的“意愿”
冷戰時期,西德國防軍的規模和能力,就和美軍當時部署在歐洲的軍力一樣,只不過后來兩德統一,蘇聯解體,德國不再重視國防
于是美國計劃,如今在歐盟動員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一個德國,一個波蘭
德國作為傳統軍事強國,二戰后被美國束縛和閹割,但今天德國的觀念必須轉過來,戰爭機器必須再動起來,成為對抗俄羅斯的中堅力量
至于波蘭,它對俄羅斯有著刻骨仇恨,非常適合作為北約抗俄的最前線,將波蘭打造成抗俄堡壘,是比扶持已成廢墟的烏克蘭實際的多的事
而法國和英國,作為遠離前線的后方支援存在,并且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如果波蘭和德國都相繼淪陷,那法國也會很快淪陷
而為了避免二戰如此高風險的諾曼底登陸情況再次發生,美國會在波蘭和德國淪陷時參戰,而不會等到法國也淪陷
新上任的德國總理默茨已經確定,將德國的國防軍費增加到GDP的3.5%,增加幅度為70%,這一增加速度已經遠高于英國和法國
這也證明了德國確實有意愿,成為歐盟抵抗力量的核心
報告繼續提到,特朗普政府有絕對的能力和信心,幫助歐洲打造”不依賴美國的自我防御體系“,上述的“德波淪陷”假設,以如今俄羅斯的能力,幾乎不可能出現
但另一個在亞洲的假設,卻是實實在在擺在面前的現實
中國
美國認為,如果沒有美國介入,那所有亞洲國家加起來,都不是中國的對手
在歐洲,歐洲自己就能對付俄羅斯
可在亞洲,所有亞洲國家加起來,都對付不了中國
所以美國必須把全部精力投入亞洲,以避免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被中國顛覆
這種變革性的戰略轉移,將成為未來的“新常態”
央視報道,遼寧艦在西太平洋航行時,遭遇某外國軍隊的雙航母夾擊,多架殲15緊急掛彈升空,驅離外機
而像這種情況,會隨著美國軍力重心轉向亞洲,變得越來越頻繁,中美之間的“遭遇”,也將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新常態”
最后報告指出,美國的戰略轉移和轉型陣痛,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一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大幅削弱對歐洲的保護,歐洲還會堅定不移的和美國站在一起嗎?
二戰后,歐洲對美國存在“爸爸心態”,美國是爸爸,爸爸會保護我們,所以我們要聽話
歐盟靠著爸爸的保護,享受了低安全代價,低國防付出,打造了高福利社會
可如今安全和國防都要自己來,歐盟兒子們,還會聽話嗎?換句話說,這是對美國二戰后建立的全球盟友體系的重大挑戰
歐洲軍一旦建立,歐盟一旦自主,那他們為什么還要跟隨美國腳步,去圍堵中國呢?他們為什么還要當美國兒子呢?
歐盟一旦自主,就會尋找自己的利益,而非對美國唯命是從
美歐關系,可能會回到一戰二戰前的模樣,那是一段充滿矛盾,彼此制衡,相互看對方不順眼的美歐關系
所以,雖然美國已下定決心“扔下歐盟,戰略轉型,全力轉向亞洲”,但效果如何,未來到底會發展成什么樣,現在還不好說
畢竟,冷戰時期,美國針對蘇聯的勝利,是西方整個盟友體系的勝利,而非美國一家之勝利
可現在美國拋棄西方盟友體系,來圍堵中國,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對美國自身何嘗又不是一種打擊呢?
但無論如何,一個新的歷史戰略時期開始了
歐盟要迎接一個沒有美國的新常態
美國要打造一個介入亞洲的新常態
中國要適應一個碰撞美國的新常態
是一個至少為其二十年的長遠變革,未來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