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引領下,磷酸鐵鋰(LFP)電池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崛起。
6月29日,特斯拉在社交平臺宣布:“我們在北美的首座磷酸鐵鋰(LFP)電池制造工廠即將完工。
這或許標志著,特斯拉將會有更多廉價的磷酸鐵鋰電池的車輛推向市場。
不僅是特斯拉,全球主要電動汽車制造商都處于換擋期,大眾、福特、通用、Stellantis等企業都在轉向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以削減成本,讓更多消費者能夠買得起電動汽車。
國際市場上,化學體系的轉變,無形中,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產業鏈在動力電池領域的話語權和控制權。
01
海外產能密集落地
盡管特斯拉的磷酸鐵鋰工廠并非最早落地,但其作為標志性項目,無疑具有極大的代表性。
事實上,歐洲在切換磷酸鐵鋰電池這件事上動手更早。
早在2022年7月,大眾汽車集團成立了PowerCo子公司,后者就在德國薩爾茨吉特建設LFP電池工廠,計劃2027年投產,產能40GWh,主要為ID系列電動車供貨。根據計劃,公司2025年進行設備安裝和測試,預計2026年試生產,2027年正式投產。
2023年4月,ElevenEs在塞爾維亞蘇博蒂卡建成歐洲首家專用LFP電池工廠,產能500MWh,重點關注電動車和儲能系統電池。目前工廠已投產,計劃到2028年擴產至16GWh,旨在為大眾、斯特蘭蒂斯等歐洲車企提供本地化電池供應。
2023年2月,福特宣布與寧德時代在美國密歇根州建設一座電池工廠,計劃2026年投產,主要涉及磷酸鐵鋰電池的生產。
除此以外,韓國以三元電池為主的兩大巨頭也開始轉向磷酸鐵鋰電池。
三星SDI開始開發用于ESS的LFP電池,目標是在2026年量產。SK On是韓國三家電池公司中第一家于2023年3月發布電動汽車用磷酸鐵鋰電池樣品的公司,并準備在2026年至2027年實現量產。
LGES 軟包電芯
韓國三大巨頭中,LG能源解決方案公司(LGES)是落地最快的。近期,LGES已在密歇根州霍蘭德市建成美國首家磷酸鐵鋰電池工廠。此工廠是在其原有電池工廠基礎上擴建而成,目前正為通用汽車、本田和現代汽車生產鋰離子電池。
三星SDI與通用汽車在印第安納州新卡萊爾市投資35億美元的合資企業,原本計劃于2027年開始生產方形電池。但現在,三星SDI正著手改造部分工廠,這些工廠原本專注于三元鋰電池的生產,轉型為磷酸鐵鋰電池的生產線,公司已開始采購用于轉換的原材料和設備。
通用汽車正是兩大韓國巨頭快速落地磷酸鐵鋰電池的重要原因。因為車企的目標十分明確,即利用磷酸鐵鋰電池來降低成本。
此前,通用汽車的一位發言人曾對媒體表示:“我們的電動汽車戰略專注于設計能夠持續降低成本、提升性能并實現本地化生產的產品。”他還補充道:“電池技術是該戰略的關鍵推動因素。”
目前,配備磷酸鐵鋰電池的雪佛蘭Equinox純電動車已經是美國最經濟實惠的純電動車,續航里程超過300英里(約482公里),起售價為33,600美元。對于可以接受較短續航里程的通勤者來說,磷酸鐵鋰電池版本可以節省數千美元,如果算上稅收抵免,價格可能會降至25,000美元以下。如果這些稅收抵免取消,低成本電池也可以幫助通用汽車保持競爭力。
雪佛蘭Equinox EV LT
通用汽車預計,使用磷酸鐵鋰電池要比使用三元電池的Silverado EV車型最多可節省6,000美元。
02
繞不開的中國供應鏈
這些項目的成功落地,離不開中國供應商的大力支持。
例如,前面提到的大眾子公司PowerCo項目中,很多材料和設備都要依靠中國供應商提供;ElevenEs在塞爾維亞的項目,則是依賴中國設備供應商提供約80%的生產設備,部分原材料,如磷酸鐵、石墨也要從中國進口;特斯拉接近竣工的磷酸鐵鋰工廠,也是要依靠寧德時代技術授權和設備支持,以及中國原材料供應商的供貨。
究其原因,中國在鋰電池領域的礦產、材料、專利及設備等方面擁有顯著的主導地位。
2025年5月,IEA發布《全球關鍵礦產展望2025》報告就指出,相比鎳基化學體系來說,中國在磷酸鐵鋰電池供應鏈上的主導權更高。
IEA數據顯示,在磷酸鐵鋰電池制造的關鍵原材料中,中國鋰、錳、磷、石墨的加工產能占比分別為69.7%、94.6%、73.4%和95.3%。
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關鍵礦產的生產、加工、電芯、電池等各個環節產能占比示意圖
資料來源:IEA
IEA給出的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精煉鋰供應中占據了85%的份額,其中新增量的73%來自中國。在精煉石墨領域,中國電池級石墨的產能幾乎壟斷了全球市場,占比高達95%以上。此外,中國在全球電池級磷酸鹽供應中也占據了主導地位,供應量達到全球的3/4,而美國和歐洲分別只占5%。
專利方面,根據SNE Research發布的磷酸鐵鋰電池專利報告,截至2022年,中國擁有4695件相關專利申請,占總數的63%。美國(11%)和歐洲(9%)緊隨其后,韓國為726件,占10%。
海外對中國設備的依賴度也高。IEA報告指出,中國產的機器成本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此外,一些中國的磷酸鐵鋰正極生產設備也更為先進。例如,中國生產的傳送帶窯爐體積更大,有助于實現規模經濟和增加產量,從國外訂購的這一設備通常需要1~1.5年才能到貨,而中國產的則只需6個月。后期,機器的安裝、操作和維護都需要來自受過專業訓練的中國專家的技術支持。
就像IEA指出的,全球磷酸鐵鋰的材料和設備制造幾乎全面依賴中國。
03
從產能出口到技術出口
中國鋰電池從臺前轉到幕后是有一個過程的。
中國是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率先開啟海外建廠的。自2018年寧德時代宣布德國建廠計劃以來,中國電池企業踏上了海外建廠的征程。至2022年,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企業紛紛宣布海外建廠計劃。
據了解,早期寧德時代海外規劃了8個工廠,覆蓋德國、匈牙利、美國、印尼和泰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落地的只有德國和匈牙利。
資料來源:寧德時代官網
再如,孚能科技在2018年獲得來自奔馳的海外訂單后,就先后啟動了在德國、美國和土耳其的產能布局,分別計劃建設產能為10GWh的電池工廠。
不過,規劃容易,落地難。
受地緣政治影響,2023年后,中國多家電池企業叫停海外項目。
例如,孚能科技德國與美國的生產基地建設陷入停滯,僅土耳其工廠順利投產;蜂巢能源在德國建設兩座電池工廠也擱淺;寧德時代也放棄了美國建廠計劃,改為技術授權服務。
此外,海外建廠也是一個長周期,變現久的項目。以寧德時代德國工廠為例,早在2019年,其就開啟工廠建設,直到2022年年底才投產,再到2024年開始盈利,從投資到看到希望,時間周期長達5年左右。
相對于投資建廠,賣技術賺錢就容易很多。2021年起,寧德時代就開始了技術授權的商業模式。
2021年10月,寧德時代與現代摩比斯簽署技術許可與合作意向協議。根據協議,寧德時代將授權摩比斯使用CTP(高效成組)技術,并支持摩比斯在韓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CTP相關電池產品供應。據悉,這是寧德時代CTP技術首次對外授權使用。
在談及與福特的合作時,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曾表示,他們正在與美國和歐洲的其他10-20家汽車制造商就類似的安排進行談判。
目前看,寧德時代已經落地的技術授權模式的合作企業有,現代摩比斯、福特汽車、特斯拉、泰國的Arun Plus,以及Stellantis等。
技術授權的好處有很多。
一是利潤更高。寧德時代在LRS模式下,技術授權的收入邊際成本極低,主要包括研發分攤和部分服務成本,幾乎可視為純利潤,因此其利潤率遠高于電池制造業務本身。它將海外業務的整體毛利率顯著拉高。寧德時代通過技術授權合作,開辟了新的高利潤增長點,這一藍海業務正成為傳統制造業務之外的重要新增長引擎。
二是,技術出口鞏固中國在全球LFP市場的技術、供應鏈和標準主導地位。通過技術授權,寧德時代不僅獲得收入,更能將其LFP技術標準推廣為全球主流標準,增強行業話語權。
三是,應對地緣風險和本地化需求。 LRS模式完美契合歐美等市場推動電池供應鏈本地化的政策要求(如IRA法案)。此舉助力國際車企在當地生產合規電池,同時減輕了寧德時代的投資風險及本地化運營的復雜性。
四是,加深與國際客戶綁定,技術授權模式建立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更長期的合作關系,客戶對電池企業的技術依賴度更高。
04
遭遇政策性剎車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寬管理、高收益的誘惑下,技術轉讓也對中國磷酸鐵鋰電池核心技術的保護帶來了風險,畢竟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寧德時代的話語權。
據媒體報道,一些西方車企曾試圖通過各種方式獲取中國的磷酸鐵鋰電池技術,甚至不惜采取不正當手段。歐盟曾私下接觸中國車企,以開放市場為誘餌,企圖換取核心電池技術,為中國磷酸鐵鋰核心技術的保護帶來風險,進而對中國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造成威脅。
今年1月2日,商務部服貿司發布關于《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調整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重要的調整內容是限制出口部分新增電池正極材料制備技術,包括磷酸鐵鋰制備技術、磷酸錳鐵鋰制備技術、磷酸鹽正極原材料制備技術;有色金屬冶金技術項下新增控制要點:鋰輝石提鋰生產碳酸鋰技術、鋰輝石提鋰生產氫氧化鋰技術、金屬鋰(合金)及鋰材制備技術、原鹵直接提鋰技術、含鋰凈化液制備技術等。
資料來源:商務部網站截圖
當前,中國對磷酸鐵鋰技術出口的限制,是對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的重大調整,旨在改變中國企業在國際合作中話語權不足的不利局面。
中國動力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歷經艱辛方得確立,此番政策出臺,向世界清晰傳達了中國的立場:合作意愿強烈,但必須堅持平等原則。
此次技術出口管制政策的出臺,結合中國在全球鋰加工領域的主導地位和對鋰加工技術的出口限制,將讓中國在國際技術合作談判中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確保技術轉讓獲得合理回報。
這不僅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全球鋰加工領域的市占率和主導權,更有利于維護中國動力電池的領先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