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吳瑞林沒想到,一通深夜電話,會把自己推向一場軍工體系的“搶人大戰”。
1960年,廣州的幾家造船廠日子不好過,工人連工資都快發不出來,眼看著國慶節臨近,廠領導急得團團轉,甚至跑到南海艦隊“借錢”應急。
艦隊手頭也緊,沒法幫上這個忙。
事情傳到賀龍耳朵里,他的第一反應是:“工人要是沒錢過節,這事兒可就麻煩了。”他立刻安排廣東省出面協調資金,接著又給吳瑞林下了個硬任務——不僅要盤點廣州造船業的現狀,還得想辦法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這事兒可不簡單。
南海艦隊的修船能力有限,技術工人短缺,設備落后,別說造新船,連修艦艇都有困難。
但要想守住南海,艦艇數量必須跟上,光靠買是指望不上了,自己造才是正道。
吳瑞林明白,這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更是個戰略問題。
廣州的造船體系散亂,設備老舊,工人技術參差不齊,吳瑞林調研后發現,僅靠本地資源難以支撐海軍擴編的需求。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上海——全國最具實力的造船基地。
江南造船廠、滬東造船廠,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重工業巨頭,既有成熟的技術,也有充足的人才。
如果能從這里“挖一批”技術骨干到廣州,南海艦隊的造船能力至少能邁上一個臺階。
得到賀龍的批準后,吳瑞林帶著艦隊的修理部長郭文升和楊永年,直奔上海。
到了江南造船廠,廠長和黨委書記熱情接待,話里話外透露著一個信息:“你們南海艦隊造船困難,我們也沒活干,工人一個個閑得發慌,工資都快發不出來了。”吳瑞林聽完,心里有了底。
這不僅是南海的難題,也是上海的難題,雙方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
不過,真要讓上海的技術人員去廣州,可不是一句話的事。
廠領導提出了幾個現實問題:去廣州造船,任務算誰的?六機部批不批?經費怎么算?工人的吃住怎么安排?吳瑞林一一回應:任務由國防科工委下達,六機部會撥款,住房和糧油供應由南海艦隊負責。
最后還補了一句:“你們要有長期出差的心理準備,少則三年,多則五年。”這話一出,廠里的工程師們面面相覷,畢竟,這可不是短期支援,而是徹底扎根南方。
江南造船廠的總工程師最終拍板:先派七個人去廣州,幫忙規劃造船廠擴建,等條件成熟,再派更多人手過去。
而滬東造船廠那邊,考慮到南海艦隊急需艦艇組裝,干脆直接派出50名技術人員,工程師、技師、熟練工人一應俱全,到了廣州就能直接上手干活。
吳瑞林沒想到,事情推進得這么順利。
更沒想到的是,上海市長曹獲秋竟然也關注到了這次合作。
當晚,他專程到東海艦隊招待所找吳瑞林聊了一次。
曹市長的態度很明確:“上海的造船廠任務不飽和,工人待遇也受影響,現在國家需要,我們當然全力支持。”這句話算是給這次“搶人”行動蓋了章。
第二天,吳瑞林召集江南、滬東兩家造船廠的領導開會,敲定了具體方案。
江南造船廠的專家負責廣州的基礎建設,滬東的團隊直接投入艦艇組裝。
所有人一個禮拜后出發,廣州方面則負責安排住房、糧油供應,確保工人們安心干活。
回廣州的火車上,修理部長郭文升感慨:“這事兒要是我們自己去辦,肯定得拖上幾個月,首長親自出馬,幾天就搞定了。”吳瑞林笑了笑:“這才是第一步,回去之后,怎么安頓好這批人,讓他們真正發揮作用,才是關鍵。”
果然,回到廣州后,南海艦隊立刻召開會議,安排江南、滬東造船廠的工人們住進廠區,確保他們能盡快適應新環境。
與此同時,廣州的造船廠也開始調整生產線,為即將到來的技術升級做準備。
有人后來回憶,如果沒有這次上海“搶人”,南海艦隊的造船能力至少要晚五年才能真正上臺階。
這不僅是一場簡單的技術支援,更是中國海軍在那個特殊年代的一次關鍵布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