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街頭賣菜的阿姨,一邊打算盤一邊勸我補課,說“娃兒成績不行,補起!只要補得多,哈佛離你不遠。”
我點頭如搗蒜,心里卻罵了句娘——這是哪個騙她的?
這年頭,補課不再是學習的“外掛”,更像是家長精神狀態(tài)的粉底液,遮瑕、磨皮、濾鏡三合一,一涂,全家都心安。
甚至可以說,補課像是家庭教育的一場“集體幻覺”。
爸媽在雞血中看見希望,老師在績效里數(shù)著學費,機構(gòu)在每個周末的晚上敲鑼打鼓地等你上鉤。孩子像被喂料的賽鴿,一圈圈圍著應(yīng)試教育的高壓鍋打轉(zhuǎn),鴿還沒飛出去,人已經(jīng)熟了。
我一直懷疑一個事兒:
如果孩子真的適合補課,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補完也沒見飛黃騰達?
說白了,補課不是魔法,它是濾鏡,能把有天賦的孩子P得更亮,卻救不活壓根不想飛的雞。
家長的認知差距和補課焦慮,像極了為沒電的手機反復充電——屏幕一亮,全家安心,但信號早就壞了。
一、補課焦慮,不是為孩子,是為家長情緒續(xù)命
焦慮這東西,像方便面調(diào)料包,拌在哪兒哪兒香。
孩子成績差一分,家長腦子嗡嗡響三宿。于是乎,認知跟不上現(xiàn)實的家長,成了補課市場最忠誠的金主。
他們真不是怕孩子不成才,是怕自己后悔沒上點“保險”。
我媽就是那種不補心慌型。
一次我考了個倒數(shù),她在陽臺哭得像看了韓劇,第二天就把我塞進一個傳說中“名師授課”的輔導班。結(jié)果名師每天講的內(nèi)容比我上課的老師還水,三周過去,我數(shù)學沒進步,倒是學會了斗地主。
我有個表弟,小時候補課補得飛起,一周七節(jié),寒暑加課,連過年都沒放過。后來考高中沒考上,他爸氣得說:“這么多錢打水漂了!”
我表弟回了一句:“錢是漂了,我人也差不多廢了。”
現(xiàn)在他在一家茶樓端茶,速度堪比AI送餐,嘴甜如蜜。老板娘都說他是被補課耽誤的服務(wù)業(yè)天才——要早放出來,早成金牌服務(wù)生。
還有鄰居阿姨,花了兩年補課費培養(yǎng)她女兒去上藝考班,結(jié)果藝考失敗,轉(zhuǎn)頭去讀大專。
阿姨說不后悔,“至少我盡力了,良心過得去。”我心想,你良心過得去,你女兒腰快閃了。她女兒在大專玩cosplay走紅后退學了,現(xiàn)在靠直播月入兩萬。
那阿姨氣得三高飆升,說:
“我當年要是花那錢給她買套化妝品,現(xiàn)在起碼在抖音當大V了。”
二、天賦比努力更重要,補課只能錦上添花
人是分型號的,教育卻當所有人是“統(tǒng)一接口”。
大腦不是U盤,插上就能傳數(shù)據(jù)。有些孩子適合死磕題海,有些孩子就該去田野跑馬。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補課可以拉高下限,拉不高天花板。
學霸補課,那是怕自己落后;學渣補課,那是怕爸媽發(fā)火。看似都在補,實則一個在升級打怪,一個在掛機挨打。
高中班里有個同學,天賦爆表,不補課,成績年年第一。
他媽每次開家長會都低調(diào)地坐角落,怕被問“在哪補的課”。直到高考結(jié)束,他考進清北,家長群炸了——“天才不補課,打我們臉啊!”后頭有家長冷靜分析:“他肯定偷偷補了,只是不說。”
我笑了,這就跟你信UFO,你說它藏得好,所以你才看不見,是一樣的邏輯。
我哥從小學補到大學,課表比公務(wù)員還忙。
每次考試前他媽都說:“多補幾次,就能逆天改命!”后來高考,他還是沒進本科。他媽不信命,繼續(xù)砸錢讓他復讀。復讀那年,我哥徹底佛了,上課睡覺,放學蹦迪。
結(jié)果反而超常發(fā)揮,進了二本。
他總結(jié)經(jīng)驗:“別補了,早睡早起才是真補。”
三、思維能力不是教出來的,是養(yǎng)出來的
小孩子的腦子不是海綿,是土壤。補課是強行灌水,表面濕潤,實際泡根。
想要真的成長,得靠平時的滋養(yǎng)——自由探索、自主學習、適當挑戰(zhàn),而不是一個勁兒灌題型、灌套路。
特別是進了高中,拼的是腦子里有沒有“獨立操作系統(tǒng)”,而不是硬盤里裝了多少題庫。太早補課的孩子,大多被定型得太死,遇到靈活題就腦子卡殼。
比如我侄子,三年級時天天上奧數(shù)班,題做得飛起,老師夸他“腦子靈活”。
后來讀初中,遇到一道數(shù)學建模題卡半小時,我提醒他:“別用死公式,想一想生活里的情境。”他回我一句:“書上沒寫過,我不敢亂想。”我瞬間明白,那不是腦子不靈,是思維早被程序化。
他不是學生,是被反復迭代的題型識別器。
曾帶一群補課娃做閱讀訓練,其中一個孩子看到《活著》的選段,問我:“余華是誰?他是不是也得過卷王獎?”我哭笑不得,說他是作家,寫《活著》是讓你理解人為什么活著。
他點點頭,又問:“那這段能出什么題型?”
我想了一會,回答他:“出道大題,問你是否被教育系統(tǒng)拐賣過童年。”
所以說,補課不是原罪,但也不是救贖。
它就像味精,放得巧,是鮮;放得多,是咸;天天使勁加,結(jié)果就是中毒。
因為教育從來不是一場拔苗助長的競賽,而是一個看天吃飯、順勢而為的慢活。
認清補課的邊界,調(diào)整焦慮的方向,比死磕課程更有意義。孩子不是工具,不需要按“完美路徑”走。你只要幫他找準節(jié)奏,別拖他,也別推他。
他該是花的,就會開;他該是草的,也能綠。
最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送進某個重點學校,而是陪他成為那個想成為的人。 補課能補知識,補不了成長。真正對孩子負責的,不是每節(jié)課后的“你聽懂沒”,而是每段人生轉(zhuǎn)彎處的“你想去哪”。
平平淡淡、輕輕緩緩地告訴他:“你可以不贏在起跑線,但一定別輸在思考力。”
這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