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塏(1769-1839),字子高,號爽泉,錢塘(今浙江杭州)布衣。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期書法家。早棄舉子業,專力學書,尤精小楷,宗法浙派,得歐陽詢、褚遂良神髓。復精繪事,尤工花鳥、草蟲,取法宋、元,鉤勒設色,均極精妙。能篆刻,偶治印,亦秀勁有法。所作介于陳豫鐘、陳鴻壽之間,古秀蒼勁,面目自成。
高塏早年專攻唐人書法,尤得歐陽詢的嚴謹結構與褚遂良的秀逸筆法,形成“古樸靈動”的獨特風格。他的楷書既具歐體的方正險勁,又含褚體的婀娜飄逸,被贊為“歐虞正統傳人”。 代表作《滕王閣序》被評價為“集歐楷的嚴謹與褚楷的雋雅于一體”,筆法精到,結字舒展,留白疏朗,體勢欹正相生,甚至被認為可與歐陽詢比肩。
清代館閣體盛行,風格僵化,而高塏的書法雖源于傳統卻不受其限。他以“尖鋒入紙、中鋒行筆”為特點,筆畫圓潤飽滿,提按分明,橫畫遒勁,豎筆凝實(垂露與懸針交替),形成剛健秀致、富有動態的線條。 其小楷取法《靈飛經》,融合歐褚筆意,在烏黑均勻的館閣體潮流中脫穎而出,展現出靈動自然的書風。
高塏用筆細膩,順鋒起筆后按壓衄挫,轉折圓轉靈活,筆勢連貫一氣呵成。作品如《滕王閣序》被形容為“字字有來處,筆筆無破綻”,兼具唐楷法度與個人抒情性。 其書風被稱作“高氏體”,因家境殷實且淡泊名利,作品帶有“唯美主義色彩”,甜美秀逸而不失古雅,民間廣受歡迎,但部分專家認為“太甜”而評價兩極。
高塏長期從事金石文字校勘,曾受阮元之邀參與校刻鐘鼎識跋,碑版作品遍布大江南北名勝,被譽為“清代碑版第一手”。 他的書法實踐結合了金石學的嚴謹,筆畫中可見對唐代碑刻(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深刻理解。
高塏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作品如《滕王閣序》拍賣價達千萬級別,被稱作“史上最美《滕王閣》”。 其藝術成就被視為清代書壇“滄海遺珠”,尤其楷書被認為“超越元明清”,是學習唐楷的重要范本。 綜上,高塏的書法以晉唐為根基,通過技法創新與個性表達,在清代書壇獨樹一幟,成為民間書法家的典范。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