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進群,與同行一起共話醫事~
撰文:渣護比肝
在短視頻平臺刷到一條關于"高血壓患者必須終身服藥"的科普視頻,評論區卻炸開了鍋。
有人質疑"西醫只會治標不治本",有人推薦"某大師自創的食療偏方",甚至出現"醫生收了藥廠黑錢"的陰謀論。
這種場景每天都在互聯網重復上演,折射出一個尖銳矛盾:當醫學謠言像野草般瘋長,我們究竟該用"修剪枝葉"的方式管控信息源,還是通過"改良土壤"提升公眾鑒別力?
NO.1
2023年某三甲醫院心內科醫生在直播中推薦某品牌魚油,被查實未披露其親屬持股該企業關聯公司,最終涉事醫生被暫停執業資格。
這并非孤例,某平臺婦科大V因頻繁推薦私密護理產品,被網友扒出其投資相關產業的商業版圖。
這些事件直接推動了多地出臺規定,要求醫務人員科普內容需經機構審核備案。
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信息輸出的嚴肅性。
上海市衛健委曾做過統計,2022年因輕信網絡錯誤科普導致延誤治療的病例同比增長27%,其中包含多位停用胰島素改吃"降糖偏方"的糖尿病患者。
這些血淚教訓,構成了審批制度最直觀的合理性基礎。
在知乎發起的千人醫生調研中,68%的受訪者表示"完全理解審批初衷",但79%認為"現行機制影響科普積極性"。
一位腫瘤科醫生的經歷頗具代表性:他制作的化療副作用科普視頻,因涉及某進口靶向藥不良反應數據,被要求刪除相關段落才能發布。
這種"選擇性科普"的困境,正在消解醫學傳播的專業完整性。
更微妙的變化發生在選題層面。
某省級醫院宣傳科負責人透露,近半年收到的科普投稿中,慢性病管理、疾病早篩等"安全領域"占比從35%升至62%,而涉及爭議性治療方案、藥物對比的內容幾乎絕跡。
公眾真正需要的內容似乎被“藏”在了審查里。
NO.2
當正規軍束手束腳時,民間"養生大師"的直播間卻人聲鼎沸。
某平臺數據顯示,帶貨主播中醫普內容日均播放量是認證醫生的17倍,其中"量子醫學""古法排毒"等偽科學內容占比超40%。這些賬號深諳流量密碼:制造焦慮("99%的人都有濕氣")、簡化因果("一片膏藥包治百病")、情感綁定("為了孩子一定要看")。
某MCN機構內部資料顯示,其簽約"養生達人"的變現模式包含:前期用免費課程引流,中期銷售高價保健品,后期開展"私教診療",單個賬號年流水可達千萬級。
這種資本驅動的信息污染,才是危害公共健康的最大隱患。
現有審批體系面臨雙重困境:既難阻民間偽科普野蠻生長,又可能誤傷專業表達。
當公眾能直觀辨別"三甲醫院心內科主任"與"國際注冊營養師"的資質差異,謠言的生存空間自然會被壓縮。
站在醫院宣傳欄前,總能看到這樣的標語:"傳播健康知識是醫生的天職"。但在短視頻時代,這句誓言正面臨新的詮釋。
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的比喻或許恰當:醫學科普就像給公眾一把手術刀——既要用它劃開謬誤的膿包,又要防止誤傷自己。
當務之急不是爭論該不該給刀柄加鎖,而是教會更多人如何正確握刀。
這個夏天,某醫生在直播間講解腦卒中急救時,彈幕不斷飄過"按這個穴位能救命""吃黑木耳清血管"。他沒有簡單否定,而是調出近三年卒中救治大數據,逐條分析民間偏方的有效概率。這場持續兩小時的直播,最終收獲了47萬次觀看和8900條專業討論。
或許這才是我們期待的科普圖景:不是單向灌輸真理,而是搭建專業與大眾的對話橋梁。
醫學界心血管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