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俄羅斯發動自2022年2月沖突以來規模最大的空襲行動,數百架無人機和導彈覆蓋了基輔、扎波羅熱、利沃夫等10余個州。
6月29日,俄軍在地面向頓涅茨克方向推進,俄方稱,烏軍傷亡超1235人。
6月30日凌晨,俄軍對敖德薩港口發動襲擊,導致歐洲最大糧倉燃起大火,引發全球小麥期貨暴漲9%。
俄羅斯和烏克蘭已經沖突三年有余,到底什么原因使這倆個同為斯拉夫民族的兄弟國家走向兵戎相見?
本文嘗試從歷史到現實去尋找脈絡。
俄烏的歷史關系源遠流長,既存在深厚的文化、語言和歷史淵源,也經歷了復雜的政治糾葛與沖突。
公元9世紀,東斯拉夫人建立了以基輔為中心的“基輔羅斯”公國,這是東斯拉夫人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實體。基輔羅斯吸收了拜占庭文化,引入東正教,成為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個現代民族的共同文明源頭。當時的“羅斯”概念以基輔為中心,涵蓋今烏克蘭中北部、俄羅斯西部及白俄羅斯等地。烏克蘭被視為基輔羅斯的“核心區域”,基輔至今仍被稱為“羅斯諸城之母”;而莫斯科所在的東北羅斯地區在當時屬于邊緣地帶。
13世紀,蒙古金帳汗國征服基輔羅斯,導致其分裂為多個公國。烏克蘭西部(加利西亞-沃倫地區)逐漸受波蘭、立陶宛影響,而東北羅斯(莫斯科公國)在蒙古統治下逐漸崛起。這一時期奠定了東斯拉夫人內部的文化差異:烏克蘭西部受天主教和西歐文化影響,東部則保持東正教傳統,與莫斯科聯系更緊密。
17世紀,烏克蘭哥薩克為反抗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統治,與沙俄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協議》(又稱“俄烏合并”),尋求沙俄保護。這一事件被俄方視為“兩國統一的起點”,而烏方則更傾向于認為這是‘軍事同盟’關系,而非領土合并。此后,沙俄逐步控制烏克蘭東部(左岸烏克蘭),西部仍由波蘭統治。
18世紀,沙俄通過俄波戰爭、瓜分波蘭等事件,逐步吞并烏克蘭西部,至此烏克蘭大部分領土納入沙俄版圖。沙俄推行“俄羅斯化”政策,壓制烏克蘭語和文化發展,稱烏克蘭人為“小俄羅斯人”,試圖抹殺其民族特性。但烏克蘭民族意識仍在西部(受波蘭文化影響)和哥薩克傳統中得以保留。
19世紀,受歐洲民族主義浪潮影響,烏克蘭知識分子推動民族文化復興,編寫歷史、文學作品,強調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區別。沙俄對此進行壓制,1876年頒布《葉卡捷琳娜二世詔書》,禁止烏克蘭語出版和演出,加劇了兩族矛盾。
蘇聯成立后,烏克蘭成為加盟共和國之一。其版圖在1930年代經過調整(如劃入克里米亞、頓巴斯等地)后,基本奠定了現代輪廓。蘇聯推行“本土化”政策(Korenizatsiya),一度允許烏克蘭語教育和文化發展,但1930年代后轉向集權,俄語成為官方語言。
1932-1933年大饑荒(霍洛多莫爾):蘇聯集體化政策導致烏克蘭嚴重饑荒,數百萬烏克蘭人死亡。烏方認為這是‘針對烏克蘭民族的種族滅絕’,而俄方則將其視為蘇聯工業化進程中的悲劇。這一事件成為俄烏民族裂痕的重要根源。
二戰期間,烏克蘭成為主戰場之一,部分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如“烏克蘭起義軍”,UPA)既反抗納粹德國,也對抗蘇聯,與蘇聯紅軍發生沖突。戰后,蘇聯對烏克蘭民族主義者進行鎮壓,加劇了地區矛盾。
1954年,為紀念俄烏“合并”300周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將原屬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半島劃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這一行政決定在蘇聯體制下未引發爭議,但為1991年蘇聯解體后的克里米亞問題埋下伏筆。
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獨立,俄烏建立外交關系,初期保持密切合作。經濟上,烏克蘭依賴俄羅斯的能源(天然氣),俄羅斯依賴烏克蘭的黑海港口(如敖德薩)和軍工技術;文化上,俄語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廣泛使用,兩國民眾通婚頻繁。
然而,這種基于歷史和地緣的緊密聯系,并未能消弭雙方在民族認同、國家定位和戰略選擇上的深刻分歧。獨立后的烏克蘭,其國家走向——是繼續維系與俄羅斯的特殊關系,還是轉向融入西方——成為俄烏關系中最核心也最敏感的議題。
2004年“橙色革命”后,烏克蘭親西方政府上臺,加劇了與俄羅斯的對立。
2014年,烏克蘭爆發“廣場革命”,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下臺,俄羅斯隨后以“保護俄語居民”為由,出兵克里米亞,通過公投將其并入俄羅斯(國際社會普遍視為非法,包括我們中國也沒認可此事)。同時,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爆發親俄武裝與烏政府軍的沖突,造成數萬人死亡。
除了以上俄烏自身的矛盾外,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是俄烏沖突另外一個主因。
2002年5月23日,烏克蘭宣布將開始加入北約的進程。而這被俄羅斯視為背叛和威脅,從一開始就極力反對。那為啥俄羅斯接受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卻堅決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
這是因為波羅的海三國雖與俄羅斯接壤,但國土面積小,且都不是斯拉夫人,俄羅斯民間反彈情緒不那么強烈。但烏克蘭不同,同屬東斯拉夫種族,且歷史淵源很深,加之地理位置橫亙在俄羅斯與歐洲之間,是天然的緩沖地帶,其控制的黑海沿岸地區對俄羅斯南方戰略極為關鍵。烏克蘭若加入北約,北約軍事力量將直抵俄羅斯邊境,俄羅斯在歐洲的地緣政治格局將被徹底重塑,戰略腹地將暴露無遺,俄羅斯的國家戰略安全受到的威脅程度將大幅度增加。
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后,12月烏克蘭總理亞采紐克提出了加入北約的路線圖。2019年,烏克蘭將加入北約寫入憲法。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烏克蘭加速提交加入北約的申請,當年9月30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等簽署了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申請。
2022年2月,俄羅斯以“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為由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
俄羅斯提出的“去納粹化”目標,很大程度上指向了在烏東地區活動、具有爭議的武裝組織——亞速營。該組織的意識形態和行為,為俄方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的國內動員依據。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亞速營的存在,俄羅斯民間對烏克蘭的敵意本不會如此之大;即便普京有意發動戰爭,其在國內面臨的阻力也會比現實情況大得多。
那么亞速營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
亞速營的歷史可追溯至1982年成立的哈爾科夫冶金工人足球俱樂部的狂熱球迷組織“82派別”。2014年2月底,親俄人員在哈爾科夫行動活躍,“82派別”占領了哈爾科夫州的行政樓,并宣布成立當地的“自衛”部隊。
2014年5月5日亞速營在別爾江斯克正式成立,成員主要來自82派別。
亞速營具有濃厚的新納粹意識形態,其標識上出現了具有新納粹特征的黑色太陽以及“狼之鉤”紋章。
2014年5月2日,烏克蘭新納粹分子制造敖德薩工會大樓慘案,將親俄人士堵在大樓內并縱火,導致48人慘死。9月,烏東頓涅茨克州先后發現3個萬人坑,俄媒稱這些是被“亞速營”活埋或槍殺的平民,部分尸體還有被性侵和被活摘器官的痕跡。
據OHCHR調查,2014年~2016年,“亞速營”在烏東地區存在對平民施以電刑、水刑、性侵等暴行。
正是亞速營以上的行為,為俄羅斯發動軍事行動提供了直接的理由。
無論何種原因,已經持續三年有余的沖突,給俄烏雙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俄羅斯直接軍事支出超1200億美元。受西方制裁,2022年GDP縮水約2.1%,經濟復蘇緩慢,增長幾乎停滯,產業升級困難,國家債務增加。
截至2025年2月,俄羅斯媒體Mediazona公布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在沖突中的總死亡人數為91059人,以二戰美軍傷亡模型推算,俄軍總傷亡約為25 - 30萬上下。
烏克蘭同樣損失巨大,初期損失超3340億美元。農業生產和出口能力下降,財政收入減少,財政赤字占GDP比重一度超20%。GDP縮水36%,貨幣貶值60%,失業率18%,外債達1200億美元。據統計,三年沖突中烏軍陣亡者名單人數達67萬2589人,被俘人員16,659人。估算烏軍總傷亡數量在100萬至200萬人之間,加上大量躲避戰亂的外遷人口,總人口減少近一千萬,損失不可謂不慘重。
中國有句古話,“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俄烏兩國同屬東斯拉夫兄弟民族,有著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本應攜手共進,共同發展和繁榮,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這場持續多年的沖突卻讓兩國人民陷入了痛苦和災難之中。俄烏兩國應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通過和平談判與協商解決彼此的分歧與矛盾。期盼俄烏兩國能夠早日結束戰爭,實現和平,讓斯拉夫民族間的友誼與團結重新煥發光彩。
畢竟,槍炮可以劃定疆界,卻永遠無法分裂共享同一片黑土地的血脈。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