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 (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媒體實習究竟是新傳學子的 “通關文牒”,還是被過度神化的 “行業迷信”?在暑期實習季的熱潮里,我們或許該撕開標簽,聊聊那些藏在 “必修課” 論調背后的真相。
01
實習為什么成了 “必修課”?
“只要想要從事媒體行業,都會找媒體實習?!?/p>
這是新傳專業研二學生張啟揚在回答關于“實習是不是新傳學生的必修課”這一問題時,給出的肯定回答。
對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而言,實習遠不止是簡歷上的一行字,而是跨過理論直抵實踐的最短路徑。
在黨媒實習的學生,能直觀感受到政策報道的嚴謹措辭與發布節奏;在財經媒體跑口的實習生,會明白商業新聞里一個數據來源的誤差可能引發蝴蝶效應;即便是在 MCN 機構打雜的日子,也能摸清短視頻爆款背后的算法邏輯。
與此同時,傳統媒體的截稿壓力、新媒體的流量博弈、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這些在教科書中被簡化的概念,在實習中逐漸轉化為肌肉記憶。課堂外的 “隱性知識”,能讓抽象的理論瞬間具象化。
“媒體工作的強時效性難以在學校的教學和模擬中體現出來。在學校有一周的時間完成作業,實習了才知道必須一小時內寫完稿子、半小時內完成備稿。”對于習慣了“作業周期”的韓梅梅而言,實習中對于時效性的切身體會是收獲最大的一課。
更重要的是,實習是一次低成本的職業試錯,通過實踐,往往能夠發現自己更適合的方向,甚至哪怕只是排除了不適合的方向,對于新傳學子而言,也對自己日后的求職路線起到了修正作用。
新傳專業的研一學生張楠從大一就開始在媒體實習,從紙媒到電視、客戶端,平臺從小往大,都有嘗試。“我之前有實習經歷是自媒體和類似公司內的策劃宣傳崗位,但實習后都被我排除了,因為做起來感覺不開心,并沒有體會到個人價值?!?/p>
02
避開“打雜”陷阱
然而,并非所有實習都能兌現價值承諾。
整理錄音、校對文稿、負責部門文件收發甚至幫領導拿外賣,新傳專業學生武亮亮過五關斬六將獲得了央媒的實習機會,卻將幾個月的時間都耗費在了這些基礎性、重復性的邊緣工作中,始終沒有接觸到核心業務內容:“之后就是對此類實習單位避坑”。
這種實習狀態確實會讓實習生感到沮喪,因為雖然身處媒體環境,卻像隔著一層玻璃觀察行業,無法真正參與新聞生產的關鍵環節。更讓人無奈的是,有些媒體把這些基礎工作當作“考驗”,要求實習生必須通過長期“打雜”才能獲得更有價值的工作機會。
客觀來看,適度的基礎工作也有其價值。比如整理錄音能鍛煉速記能力,校對文稿能培養細致的工作習慣。但問題在于,如果整個實習期都停留在這一層面,就難以實現從學生到媒體人的能力躍升。
如何避開實習“打雜”陷阱?篩選高價值實習的第一步,是精準匹配職業規劃,選擇適合的平臺和開放的政策。
提前在實習社群蹲點往屆評價,能避開 “承諾帶教卻讓你天天整理發票” 的單位;面試時直接詢問 “是否有獨立撰稿機會”,比糾結 “是否提供下午茶” 更實際;而簽訂實習協議、明確產出要求,則能避免 “干滿三個月卻拿不到證明” 的尷尬。
除此以外,低年級在實習崗位上可以“廣撒網”,不必追求 “高大上”,而是用最低成本排除錯誤選項。進入高年級,實習策略需要從 “試錯” 轉向 “深耕”。這種 “先發散后聚焦” 的節奏,本質上與行業招聘周期精準對接——低年級攢體驗,高年級攢作品,才能在畢業季的競爭中占得先機。
03
不實習的 “Plan B”
實習生小彭曾經的一份實習經歷中,只負責為電視節目的錄制準備道具,不參與前期內容溝通準備及后期節目制作。為了成為被看到的實習生,只能主動爭取、表達意愿,告訴老師自己會得更多且愿意學習更多。
在實習過程中能夠“擁有姓名”的終歸是少數,對于無法獲得理想的實習崗位,或者實習經歷遠不能滿足職業體驗的新傳學子來說,還有一些實習以外的 “Plan B”。
運營個人自媒體賬號不僅能鍛煉全流程的內容生產能力,更能積累實實在在的作品集。校內融媒體中心、記者團等工作雖然平臺較小,但往往能提供更多實操機會。
在技能提升方面,線上課程和短期工作坊提供了系統化的學習渠道。掌握基礎數據分析、AI輔助寫作等數字化技能的學生,在求職時往往比僅具備傳統采編能力的競爭者更具優勢,各類新聞寫作、攝影等專項工作坊也能快速補足特定領域的技能短板。“身邊的朋友有些也在參加一些學?;蛐袠I組織的訓練營,效果挺好”。
雖然極大比例的新傳學子“不是在實習,就是在去實習的路上”,但也有一些學生抱定學術志向,或職業規劃更偏向體制內,用武亮亮的話說,“他們有自己的田野”。
準備考研的學生可以專注專業課,瞄準 “新聞與傳播碩士” 的學術賽道;計劃考公的則可提前攻堅行測和申論,畢竟體制內崗位筆試分數是實打實的“敲門磚”。
說到底,媒體實習既不是萬能鑰匙,也不該被打上“卷王”的標簽。它的價值不在于平臺的光環,而在于能否真正打通理論與實踐的壁壘。無論是深入一線的實習經歷,還是另辟蹊徑的自我提升,最終都要回歸到一個核心命題:我們是否通過這段經歷,更清晰地認識了這個行業,也更準確地定位了自己。
(實習生張楠對本文亦有貢獻,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校對 |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