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坩堝煉鐵法:康熙二年(1663年),孫廷銓從山西引入坩堝煉鐵技術,采用“石+煤”混合冶煉,爐體構造簡單且成本低廉,適合地方生產。晉城、陽城等地的坩堝鐵年產量在1899年達5萬噸。
2、鑄炮鐵范:龔振麟于1842年發明鑄炮鐵范,通過泥型翻制金屬模具,可重復使用且效率高。他所著《鑄炮鐵模圖說》是世界上最早系統論述鑄鐵金屬型鑄造的專著。
3、瀘定橋鐵索: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建成的四川瀘定橋,采用鍛鐵鏈節連接,鐵索直徑9厘米,鍛接質量極高,至今仍保存完好。
4、鋅的輸出:1745年,瑞典貨船沉沒于哥德堡港,打撈起的鋅錠純度達98.99%,證實中國鋅技術早于歐洲。英國1738年的鋅生產工藝即源自中國。
5、張力自控紡紗車:清代紡織業已使用張力自控式多錠紡紗車,其牽伸機構和加壓裝置顯著提升效率,是傳統紡織技術的重要突破。
6、連珠火銃: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連珠炮)形似琵琶,可連續發射28發鉛丸,有效射程百步(約160米),被稱為“中國機關槍之父”。
7、木制自行車:黃履莊在清初發明兩輪木制自行車,長三尺,手搖曲拐驅動,日行八十里,比西方早100多年。
8、戴梓的火器:除連珠火銃外,戴梓還仿制荷蘭“蟠腸鳥槍”,8天內造出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一年未完成的“沖天炮”。
9、黃履莊的發明:除自行車和自動風扇外,他還發明機械狗(自動報警器)、自動噴水器、濕度計等,被譽為“中國愛迪生”。
10、丁拱辰的蒸汽機:1831-1841年間,丁拱辰制作中國第一臺火車頭雛形(銅質,載重30斤),并著《西洋火輪車、火輪船圖說》,系統介紹蒸汽機技術。
11、龔振麟的革新:龔振麟仿制蒸汽機船,改良炮架為可旋轉式,提高射擊精度,推動軍事工業近代化。
12、鄭復光的光學:鄭復光著《鏡鏡詅癡》,系統論述幾何光學,制造中國最早測天望遠鏡,并提出“地脈說”解釋地磁現象,接近法拉第力線概念。
13、江南制造總局:1865年由曾國藩、李鴻章創辦,是中國近代最大工廠,生產軍艦、槍炮,現為江南造船廠(可造航母)。
14、漢陽鐵廠:張之洞1890年創辦,曾是亞洲最大鋼鐵廠,年產7萬噸鋼鐵,占清朝鋼鐵產量90%,現為武鋼集團(世界500強)。
15、福州船政局:左宗棠1866年創辦,是清朝最大造船廠,生產40余艘輪船,培養海軍人才,被譽為“中國海軍搖籃”。
16、金陵機器制造局:1865年李鴻章建立,仿制馬克沁機槍,現為長安汽車和南京晨光機器廠的前身。
17、四川井鹽:自貢井鹽采用頓鉆技術,1835年燊海井深達1001.42米,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被譽為“鉆井之父”。
18、蘇州踹坊:蘇州閶門外踹坊在雍乾時期達450余處,工人超萬人,使用凹形踹石平整布匹,分工精細。
19、醴陵釉下彩:熊希齡1906年創辦湖南瓷業學堂,研制釉下五彩瓷,1911年“扁豆雙禽瓶”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20、絲織品出口:1860-1894年,絲織品出口值從212萬海關兩增至841萬,占全國出口比重從5.34%升至6.57%。
21、南京布外銷:18世紀“南京布”(土布)大量出口,1786年外銷37萬匹,1800年達100萬匹,深受歐洲市場歡迎。
22、茶葉貿易:乾隆時期年均出口茶葉30萬擔,占全球80%,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為此支付300萬兩白銀。
23、瓷器輸出:景德鎮瓷器通過廣州十三行出口,1720-1780年間,歐洲進口中國瓷器超3億件。
24、銻礦壟斷:湖南錫礦山1908年產銻占世界一半,華昌煉銻公司引進法國技術,壟斷全球銻砂市場。
25、輪船國產化:1865年,江南制造總局造出中國第一艘蒸汽兵船“恬吉號”,曾國藩命名寓意“四海波恬”。
26、潛艇制造:1888年,天津機器局建造中國第一艘潛艇,采用人力驅動,試驗于渤海海域。
27、玻璃制造:清宮玻璃廠能生產15種單色玻璃,造型精美,用于宮廷裝飾和賞賜。
28、工業遺產:漢陽鐵廠、江南造船廠等企業延續至今,成為中國現代工業的重要支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