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狂妄的預言嗎?上世紀日本媒體放話:“中國50年也造不出日本發動機!”
當時這話確實很扎心,畢竟那會兒我們連個像樣的汽車發動機都搞不出來,更別提跟日本的精工制造比肩了。
可是現在呢?比亞迪的混動發動機熱效率飆到46.06%,直接把豐田最新款按在地上摩擦;長安的藍鯨發動機熱效率突破40%,讓本田都不敢小覷。
這些年中國發動機技術的逆襲之路,簡直就是一部現實版的"爽文"!
當年日本的底氣從哪兒來
說句公道話,當年日本媒體敢放狠話,手里確實有硬實力。
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發動機技術站在世界之巔:豐田的4A-GE發動機被車迷奉若神明,本田的VTEC技術讓全球車企眼紅,連德國工程師都得豎起大拇指。
那時候日本汽車靠著發動機省油耐用的硬本事,在全球市場橫沖直撞,美國車企都被打得節節敗退,更別提剛起步的中國汽車工業了。
回頭看咱們當年的處境,確實有些窘迫。
1956年一汽搞出的解放CA10發動機,說是自主研發,其實是照著蘇聯嘎斯51仿制的,技術差了好幾代,開起來噪音像拖拉機,油耗高還愛出故障。
80年代大街上跑的上海大眾桑塔納,發動機全是德國原裝進口;一汽奧迪的核心部件也依賴國外供貨,自主研發對那時候的我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日本人的技術底氣不是憑空來的。
從1907年開始琢磨汽車算起,到80年代他們攢了近80年的經驗,從材料研發到精密加工,從設計理念到生產線管理,每個環節都摳到極致。
豐田的精益生產模式成了全球制造業標桿,工人擰螺絲的力度都有標準參數。
那時候買日本車就像現在買頂配電子產品,是品質的象征,人家的優越感背后,是實打實的技術積累。
憋屈年代里的默默蓄力
中國人有個脾氣:越是被看輕,越要爭口氣。改革開放后,我們開始用市場換技術的法子,跟國外車企合資建廠,一邊組裝一邊偷師。
90年代末,重慶長安搗鼓出第一臺自研1.8升發動機,參數不算拔尖,卻是咱自己的心血。
那些年的中國車企,學技術跟餓狼撲食似的。
買回來一臺進口發動機,工程師們拆成零件擺滿屋子,輪班研究每個螺絲的作用、每種材料的成分。
有人說這是山寨,但日本人當年不也是這么學歐美的嗎?
更關鍵的是,一批留學生從歐美日學成回國,帶回了先進技術和理念,國內高校也開始拼命培養汽車專業人才。
這些積累看著慢,卻像蓋房子打地基,雖然當時看不出效果,卻為后來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新能源賽道的彎道反超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新能源汽車興起的時候。
傳統燃油車領域我們起步晚,想追上歐美日幾十年的積累,好比騎自行車追高鐵。
但新能源賽道不一樣——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反而給了我們超車的機會。
比亞迪就是典型例子。
學化學出身的王傳福2008年搞出F3DM插電混動車時,很多人覺得他瞎折騰,可他埋頭搞電池、電機、電控,硬是把比亞迪做成了全球電池巨頭。
2023年第五代DM-i混動系統一發布,搭載的1.5升發動機熱效率干到46.06%——要知道豐田最新混動發動機才41%,這差距讓日本車企瞬間懵了。
這就像班里常年倒數的學生,突然在新科目考試里拿了全班第一,誰不震驚?
不光比亞迪,長安的藍鯨NE發動機熱效率超40%,廣汽鉅浪混動發動機達到42.1%。
可能有人覺得,熱效率多幾個百分點沒啥大不了,可在發動機領域,每提高1%的熱效率都得熬好幾年,還得突破材料和工藝的雙重瓶頸。
咱們一下子甩開日本好幾條街,這進步速度誰扛得住?
航空發動機的突圍之戰
中國汽車發動機勢頭正猛,航空發動機也沒落下。
以前殲20用的是俄羅斯AL - 31發動機,殲11系列靠進口撐著,連教練機都得用外國“心臟”,被人打趣是萬國牌拼裝車。
最揪心的是渦扇10太行發動機,80年代開始研發,2006年才勉強定型,中間經歷過無數次試車失敗,2004年那次左側發動機突然停車,差點機毀人亡。
現在不一樣了。渦扇15峨眉發動機裝上殲20,超音速巡航穩穩當當,機動性比用俄制發動機時強太多,飛行員說就像給戰機換了顆更強的心臟。
渦扇20大型運輸機發動機也搞定了,咱們大運飛機終于不用看別人臉色。
民用領域更猛,CJ1000A發動機專為C919設計,推力13-15噸,燃油效率比同類產品高15%,直接打破歐美在大飛機發動機領域的壟斷。
逆襲背后的硬核底氣
中國發動機能逆襲,不是靠運氣。
首先是人才紅利——咱們每年畢業的工科生以百萬計,很多都扎進發動機研發。
比亞迪的研發團隊平均年齡才30多歲,腦子活、干勁足,創新點子多。
其次是市場優勢——中國一年賣2600多萬輛車,新能源汽車占全球60%市場,這么大的市場,任何技術改進都能快速驗證,就像投籃練多了手感自然好。
關鍵是咱們能集中資源辦大事的體制優勢。
國家給政策、企業砸資金,比如中國航發獨立后,資源全往發動機上傾斜,短短8年就搞出一堆成果。
2024年的數據更說明問題:中國發動機專利申請15萬件,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專利占全球70%以上;發動機熱效率世界紀錄連續三年由中國企業保持。
從被嘲笑到當標桿,咱們用了不到30年。
再看日本,傳統燃油車技術雖強,但在新能源賽道明顯掉隊。
豐田的混動技術還在吃老本,純電動車進展緩慢;本田的新能源布局也落后于中國車企。有日本車企高管私下感慨,中國車企在電動車領域的研發速度讓他們壓力巨大。
當年日本媒體的狂言,如今成了最好的勵志教材。
其實哪有什么突然逆襲,不過是憋著一股勁,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搞研發,把別人看不起的小事做到極致。
現在該咱們問了:給日本50年,他們能追上中國的新能源發動機技術嗎?這答案,恐怕連他們自己都心里沒底。
從造不出來到世界第一,中國發動機的故事證明:技術從來不是誰的專利,只要肯下笨功夫、敢走新路子,曾經被踩在腳下的,終有一天能站上頂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