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運營64年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正式關閉,這個被視為美國“軟實力心臟”的機構,在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旗幟下轟然倒塌,上千個項目停止的背后是美國將對外援助從人道主義基石異化為地緣政治籌碼付出的巨大代價。
而這場撤退不僅關乎美國全球影響力的重構,更在亞非拉大地上投射出新的權力真空——而中國,正站在這個真空的十字路口。
64年功與過
自1961年肯尼迪政府創立以來,USAID始終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隱形推手”。
在越南叢林,它用農業技術培訓拉攏當地精英。
在非洲草原,艾滋病防治項目暗中削弱蘇聯影響力。
即便在阿富汗戰場上,女性教育項目也承擔著價值觀滲透的使命。
數據顯示,該機構年預算峰值達390億美元(2010年),累計在130國實施超4.7萬個項目,培養了數代親美技術官僚。
但光環之下,質疑聲從未停歇。
2018年政府問責局報告顯示,阿富汗重建項目中僅有12%資金直接惠及民眾,超40%資金流失于腐敗和安保支出。
在海地,USAID主導的工業園項目因強制征地引發騷亂。
在肯尼亞,轉基因玉米援助被指破壞當地農業生態。
當特朗普2024年預算案將USAID資金砍至187億美元時,白宮幕僚直言不諱:“我們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在養活一個低效的官僚怪獸。”
USAID的謝幕絕非簡單的預算調整。
在東南亞,柬埔寨官員透露,美國突然終止的鄉村醫療項目已造成17個省份藥品斷供。
對此,不少南方國家對中國投來了期冀的目光。
中國抉擇時刻
面對美國留下的戰略空白,中國面臨雙重考驗。
機遇顯而易見:麥肯錫測算,全球發展融資缺口已達4.2萬億美元,僅東南亞基建需求就超過1.7萬億。
中國在老撾、柬埔寨等國實踐的“基礎設施+產業園區”模式,恰好契合后USAID時代的發展中國家需求。
2024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突破2800億美元,其中76%來自“一帶一路”沿線。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嚴峻挑戰。
在緬甸,中資水電站因環境評估缺失遭遇民眾抗議。
在巴基斯坦,中企醫院項目因藥品定價過高引發爭議。
世界銀行警示,若中國沿襲美國“援助換影響力”的老路,可能重蹈USAID的合法性危機。而更深層的風險在于地緣政治博弈:
美國國務院已將6個原USAID重點國家列入“中國影響力監測名單”,任何過度介入都可能加劇對抗。
并且面對當前國內的經濟局勢,大筆錢拿來對外援助,有可能引發一些社會爭議。
不過對于USAID關閉,我們還是可以看出西方發展模式的系統性潰敗,這也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契機。
美國將83%的對外援助與軍事安全綁定,歐盟援助項目附加37項人權條款,發展中國家早已用腳投票。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最新民調顯示,76%的受訪國認為“無條件發展援助”比“價值觀輸出”更重要——而這正是中國倡導的全球發展倡議的核心邏輯。
在非洲之角,中國援建的吉布提多哈雷港采用“建設-運營-轉讓”模式,既避免債務陷阱,又創造2300個就業崗位。
在加勒比地區,中國氣候適應基金以“結果導向型撥款”取代傳統援助,要求受援國將30%資金用于可再生能源。
這種“授人以漁”的實踐,與USAID時期動輒派遣數百名顧問的“家長式作風”形成鮮明對比。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中國需要的不僅是填補空白,更是開創范式。
在印尼,中企正在試點“數字發展券”計劃,讓地方政府自主選擇基建項目。
在阿根廷,中國農業技術團隊與當地合作社建立“技術入股”機制。這些創新實踐證明,發展援助完全可以超越零和博弈,成為真正的南南合作紐帶。
當白宮熄滅USAID的燈,世界是否正在等待東方亮起新的曙光?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于中國是否接管美國留下的項目,而在于能否構建更公正、更可持續的全球發展新秩序。
畢竟,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發展中國家需要的不是新的宗主國,而是真正的合作伙伴。
而中國,正站在證明自己能成為后者的歷史關口。
堅持原創不易,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作者,閱讀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信息來源:
《美國國際開發署關閉,或致超1400萬人額外死亡》國際金融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