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宋仁宗嘉祐七年五月二十四日(1062年7月3日),在民間素有包青天稱呼的包拯病逝于開封府,享壽六十三歲。
包拯雕像
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北宋人,官至從二品樞密副使、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封東海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于世,被后世稱譽為“包青天”,又被譽為“中國司法之神”。
包拯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后進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后人亦稱“包龍圖”。此外,其形象傳說為黑面,故此亦被稱為“包黑子”、“包黑炭”。
包青天的那些事
人物生平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
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
幾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筑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任滿后,調任端州(廣東肇慶)知州。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又稱言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他向宋仁宗上書《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貪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殘害百姓,并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三次彈劾皇室外戚張堯佐,稱其“真清朝之穢污,白晝之魑魅”,又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案,震動朝野。
開封包公祠內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
宋仁宗嘉祐元年12月(1057年1月),包拯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至嘉祐三年六月離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京城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于懲治權貴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并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包拯公正廉明、明察秋毫、鐵面無私、斷案如神,因此受人敬仰。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他進入“二府”成為北宋最高決策機關成員(從二品樞密副使)后,衣著飲食和器具依然“如布衣時”,是古代中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間諺語有云:“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包拯為人嚴正,殊少笑容,時人以“黃河清”比喻包拯之笑。曾與包拯同朝為官的歐陽修、司馬光,乃至后世如朱熹、劉敞等,對包拯皆有正面評價。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吊唁,并為其輟朝一日。
合肥包公園內的包公墓
宋仁宗加封包公為東海郡開國侯,贈官禮部尚書,還根據包公“少有孝行,聞于鄉里;晚有直節,著于朝廷。”追謚其為孝肅,妻子董氏把包拯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次年歸葬合肥,墓志銘由同為樞密副使的騎都尉、濮陽縣開國子吳奎撰寫、朝奉郎、上騎都尉楊南仲書寫以及甥將仕郎、守溫州里安縣令文勛篆蓋(現存安徽省博物館)。
宋仁宗嘉祐(1056年-1063年)年間,富弼為相,歐陽修任翰林學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學為侍講,集天下之望。當時士大夫相傳道:“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藝術形象
胡適曾評價包拯:“歷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包龍圖……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在中國戲曲史上,沒有一位官吏能夠像包拯那樣,可以如此頻繁地出當今歷代的戲劇舞臺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為一類非常獨特的戲劇通稱“包公戲”。包公戲的流行,從南到北,幾乎涉及到所有的戲曲種類。戲劇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歷史上的包拯,而是改編自文學包拯的帶著某種理想化的包拯形象,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鐵面無私、心智過人、執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個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專制社會下老百姓對于清官的企盼,和對社會公正的向往。包公戲情節曲折,是非分明,同樣贏得今天觀眾的喜愛。
包拯的臉譜和傳統戲劇中的所有臉譜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腦門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畫出一彎新月。這一臉譜為戲劇中的包拯專用。包拯的前額所畫,俗稱“月形腦門”,學名“太陰腦門”。傳說中包拯剛正威嚴,“日斷陽間夜斷陰”,白天料理人間的案子,夜晚則主持陰間的訟事,需要陰陽兩界的“通行證”,而這“月形腦門”,就起到“通行證”的作用。
中國民間關于包拯故事的頗為豐富,在通俗文學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包拯去世后,包拯故事就在民間流傳,《合同文字記》(《包待制智賺合同文字》)和《三現身包龍圖斷冤》是最早的宋人創作的包拯斷案故事,《宋四公大鬧禁魂張》雖不是包拯斷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現了包拯的名字:“直待包龍圖相公做了府尹,這一班盜賊,方才懼怕。各散去訖,地方始得寧靜。”
元代時,政治黑暗,人民期待清官,元雜曲里大量包公戲流傳,保存下來的有完整劇本的清官斷案戲有十六七種,其中包拯斷案的就有十一種之多,有無名氏的《陳州糶米》、《合同文字》、《神奴兒》、《盆兒鬼》、《包待制智賺生金閣》,關漢卿的《蝴蝶夢》、《魯齋郎》,鄭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灰闌記》,曾瑞卿的《留鞋記》,武漢臣的《生金閣》,還有一種是科白不全的《張千替殺妻》。
元雜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義又無所不能的包拯,體現了人們對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時也是百姓對黑暗現實不滿的一種心理幻想。
明代《龍圖公案》里的包拯,既維護皇權,又剛正不阿,替民眾伸冤,顯示了一個清官所具有的正直品質和內在魅力,他有智有剛,是日斷陽夜斷陰的下凡星宿,與元曲逐漸神化的包拯相比,明代的包拯神通廣大,上至玉帝,下到閻羅,對包拯有求必應,有的地方神,更受他驅使。
清代《三俠五義》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強暴、剛正嫉惡、處事干練的形象最為飽滿、得以更廣泛地流傳。特別是小說中詳細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包拯的三口銅鍘由來、開封三寶(古今盆、陰陽鏡、游仙枕)的由來,開封四勇士(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的來歷,開封師爺公孫策的來歷,展昭、白玉堂等人的來歷等內容,及其大量包拯斷案和俠義之士游行鄉里除暴安良、為國為民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向頂峰。
編輯 | 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