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泛碧波、蘆葦搖曳;翠樹連云、飛鳥成行……7月2日,“挽住云河洗天青——中國20年‘綠色之變’”融媒采訪團走進淮安市白馬湖國際重要濕地,行走于水清岸綠的白馬湖邊,在悠揚澄澈的生態韻律中,觸摸人與自然和諧對話的鮮明脈動。
(白馬湖國家濕地公園)
“大家看這是青頭潛鴨!它被譽為‘鳥中大熊貓’,從2019年10月首次記錄到它在白馬湖活動,我們已連續6年捕捉到青頭潛鴨的身影。”淮安白馬湖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品宣外聯項目部主管楊帆現場為大家介紹,不久前,綜合科考人員還記錄到一只青頭潛鴨與白眼潛鴨的雜交個體,并在此區域首次觀察到白眼潛鴨帶領幼鳥活動,確鑿證實了白眼潛鴨在白馬湖的繁殖行為。
(青頭潛鴨和白眼潛鴨的雜交個體)
日益改善的生態環境讓越來越多的“神奇朋友”來到白馬湖,有些從“過客”變成了“常客”,甚至在此“安家落戶”。然而,白馬湖也曾因過度圍養導致水質惡化,是當地村民口中的“白馬大溝”。為還白馬湖碧波安瀾,2010年以來,淮安大力實施“退圩還湖、清水入湖、清淤凈湖、生態養湖”四湖工程,推動湖區生態系統性修復。
累計清退養殖面積約14.15萬畝,妥善安置3319名專業漁民,全面整治10條入湖河道……“控源截污—河道治理—生態修復”的全鏈條治理體系不斷推動碧水歸來,百鳥安家。
(白馬湖國家濕地公園)
監測顯示,白馬湖濕地公園現有維管植物316種、魚類69種、鳥類210種,其中包括青頭潛鴨、黃胸鹀、東方白鸛、獵隼等4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和3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
在白馬湖向日葵的故事景區旁,千畝“淮安大米”示范田生機盎然,一株株優質水稻長勢喜人,靜待著金秋豐收。
(白馬湖向日葵的故事景區)
“我們種植有機水稻之前,要先種植一季紫花苕子。”淮安市文旅集團(白馬湖公司)副總經理許成為大家解釋道,“紫花苕子不光生物產量高、適應性廣,更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這是其他綠肥植物所沒有的。”
這一細節正是“淮安大米”白馬湖示范種植基地種植理念最直接的體現。“‘淮安大米’白馬湖示范種植基地為清淤棄土堆積而成,其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是普通土壤的兩倍,豐富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為水稻灌溉提供了充足的養分。”許成科普道,不僅如此,種植過程中遵循嚴格的有機農業標準,拒絕化學肥料和農藥,積極采用天然綠肥、生物防治等方法,生態友好型的耕作方式,造就了“淮安大米”粒粒飽滿、軟糯香甜。
目前,白馬湖6個棄土區,可種植面積約4000畝。主要實行稻麥輪作,預計水稻年產量將達到400萬斤、小麥年產量達400萬斤,將實現年產值800萬元左右。
從種子到餐桌,依托白馬湖片區優良的生態環境,淮安打造的“清淮香”“淮香粳”“漢耕”系列優質生態大米已入駐商超及電商平臺,為“淮安大米”的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市民游客在白馬湖邊休閑娛樂)
在生態修復基礎上,白馬湖片區還積極探索“生態+”發展模式。精心打造“向日葵的故事”等生態景區,創新推出親子馬拉松、星空音樂節、鳥類保護研學等主題活動,年接待游客突破9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6300萬元,帶動周邊2000余戶居民增收。
以碧水為基、沃土生金、文旅添彩,近年來,江蘇淮安積極探索生態價值實現路徑,將白馬湖打造成為“綠色高地”建設的重要載體和示范項目,成為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致富湖”。
白馬湖的蝶變,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淮安實踐,它鋪就了一條生態保護、生產發展與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綠色之路,成為江淮生態走廊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挽住云河洗天青”系列融媒行動報道組:武智慧 楊春陽 王昊 張弢
作者單位:淮安市新聞傳媒中心 淮安市文旅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