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越熱越虛?老中醫說陽氣正偷偷“漏”呢!
莊稼人都知道“夏不護陽,秋來病長”,可天熱貪涼的事兒誰沒干過?最近接診的王嬸直嘆氣,說整宿盜汗、白天腿沉,老中醫一搭脈:“陽氣漏太多嘍!
”夏天氣溫高,毛孔全打開,汗珠子掉地上,陽氣跟著往外跑。乏力、沒胃口、夜里出冷汗,這些癥狀莊稼人常遇見,其實都是“漏陽”信號。老輩人總說“陽氣是命根”,像地里的秧苗,沒了陽光咋長?
有人覺得天熱就得降溫,空調開20度,冰啤酒灌半瓶,這反而是“幫著漏陽”。真正聰明的做法,不是猛補人參鹿茸,是從飯桌上找“鎖陽幫手”。
第一樣:生姜。
別嫌辣嗓子,它是陽氣“守門員”。姜性溫,能暖脾胃、通血脈,夏天怕冷、肚子總咕嚕的人最該吃。李大爺每天早飯配片糖姜,說“胃里暖乎了,干活都得勁”。
但單吃姜容易上火,老中醫教個招:配倆紅棗煮水,溫和又養人。第二樣:山藥。
看著面乎乎,鎖陽本事可不小。
山藥入脾肺腎,能補精氣還不燥,出虛汗、尿多的人吃它最對路。張嫂把山藥蒸軟搗泥,拌小米粥給孫子喝,說“比喝甜飲料強多了”。
記著別炸別涼,蒸著煮著吃,養陽效果才頂事兒。第三樣:藿香。
別當調料使,它是濕熱天的“陽氣保鏢”。藿香性溫能化濕,南方梅雨天濕度大,煮碗藿香水能把濕邪趕跑。劉嬸家院里種了一叢,說“夏天煮面放兩片,肚子不脹人也精神”。
現代研究說藿香里的揮發油能調腸道,比吃消食片還管用。有人問:“鎖陽是不是得大補?”老中醫直擺手:“錯嘍!
”夏天陽氣在外頭,體內本就虛,猛補人參反會“虛不受補”,嘴上起皰、夜里睡不著。真正的鎖陽是“藏”不是“補”,像收糧食得先扎緊口袋,別讓陽氣漏出去。少吹會兒空調、別喝冰鎮水、晚上別熬大夜,這些比吃補藥管用。
前兒村頭趙奶奶貪涼吃了半根冰棍,夜里腿疼得直哼哼,這就是“漏陽”鬧的。
有人又犯愁:“那我天天吃這三樣就行?”老中醫說:“得看體質!”體寒的人吃姜管用,可火旺的人吃多了反燒心,得找大夫搭搭脈。
留個話頭:你家夏天咋養陽?
評論區說說,說不定能幫著鄉親們避坑!陽氣足,干活有勁頭;陽氣虛,風吹草動就生病。
三伏天不是瞎折騰的時候,把陽氣鎖住了,秋天收莊稼才有底氣。關注我,每天嘮嘮三農健康經,三伏天養陽不踩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