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凡 中房報記者 樊永鋒 上海、北京報道
“貸款交了30多萬元,裝修隊連面都沒見著,現在卻要開始還月供。”上海的王剛滿是無奈。
自“住范兒”暴雷以來,像王剛這樣遭遇的消費者不在少數。記者通過近一個月的調查走訪,多方采訪消費者、行業專家及相關部門,試圖揭開這場家裝行業信任危機背后的真相。
從行業新星到暴雷,“住范兒”的墜落速度令人咋舌。其曾憑借互聯網家裝模式嶄露頭角,吸引眾多消費者選擇其裝修服務。然而,光鮮的外表下,一場資金騙局早已埋下伏筆。“住范兒”推出的“裝修貸”模式,看似幫助消費者解決裝修資金問題,實則暗藏玄機。
消費者簽署的家裝分期文件 圖片來源:業主提供
近日,幾十名“住范兒”消費者聯合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和北京監管局舉報,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東分行(以下簡稱中行浦東分行)和工商銀行某支行在家裝分期業務中存在違規行為,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
“家裝行業資金監管一直存在漏洞。”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院長張波指出,“裝修貸資金直接進入企業賬戶,缺乏第三方監管,企業很容易將資金用于其他用途,比如償還債務、投資其他項目等,對于消費者來說風險極大。同時,金融機構與家裝企業合作過程中,對業務合規性審查不嚴,也是導致此類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
6月26日,中房報記者分別聯絡了工商銀行某支行、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媒體對接人員,并同步發送采訪提綱。截稿前,兩家銀行針對“產品包裝”“資金挪用”等核心質疑,尚未給出明確回應。
這場由“住范兒”暴雷引發的風波,不僅讓眾多消費者遭受經濟損失,更暴露出家裝行業在資金監管、運營合規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
裝修貸變信用卡分期
據舉報材料顯示,銀行將信用卡家裝分期產品包裝為裝修貸款產品向客戶營銷,導致消費者基于對裝修貸款產品的認知,接受了實為信用卡分期業務的服務。
記者聯系到參與舉報的消費者代表李明,他表示:“當時辦理貸款時,工作人員明確告知是裝修貸,可后來仔細查看合同,才發現是信用卡分期,現在“住范兒”出問題,我們的錢也打了水漂。”
據消費者們回憶,當時設計師稱“住范兒”與銀行聯合推出金融產品,包括裝修貸與裝修分期,并強調通過裝修貸可享受免息優惠。
“我們始終認為自己辦理的事裝修貸而不是信用卡分期。”
張華簽署的信用卡申請表 圖片來源:業主提供
2025年3月,張華于“住范兒”上海線下門店簽約期間,設計師以“銀行合作免息貸款”為由,誘導其辦理了超出裝修合同金額的貸款業務。
此后,張華簽署了一張工行牡丹信用卡申請表。令他詫異的是,事后才被銀行告知,自己辦理不是專款專用的裝修貸,而是信用卡分期業務。
多位受害消費者表示,在簽約環節,“住范兒”銷售人員或銀行客戶經理并未指出該貸款實為信用卡分期產品,導致消費者誤以為接受的是裝修貸款業務。
以工商銀行為例,“住范兒”在宣傳材料中稱聯合工商銀行提供“12期免息免手續費服務”。而中國銀行方面,在“住范兒”展廳布置有“3年免息貸款”的易拉寶海報;客戶經理在營銷過程中也多次以“貸款”稱呼進行誤導,實則事后簽訂的均為信用卡分期協議。
住范兒與工行貸款宣傳材料 圖片來源:業主提供
中行家裝分期易拉寶 圖片來源:業主提供
銀行客戶經理在與消費者的對話里均使用“你的貸款申請已經通過等類似字眼。
此外,多名消費者反映,他們并沒有正式簽署過貸款合同,此后,他們曾多次向銀行方面所要貸款合同,均被告知沒有權限查看。
“我們自己的貸款合同,竟然不能查看。”張華無奈的表示。
據多名消費者還回憶,設計師引導其辦理了超額貸款。張華表示:“我原本只想付 3.8萬元首期款,最后被忽悠越貸越多,現在裝修停在水電階段,每個月要還3萬元貸款。”
類似經歷在“住范兒”消費者中已成普遍現象。另一名消費者劉明的裝修合同金額為18.5 萬元,卻被要求辦理37萬元貸款。“我們向設計師表示,不用貸這么多,對方承諾多貸的款項可以退還。”
據不完全統計,僅上海地區涉及裝修貸金額已達 1500 萬余元,數百戶家庭陷入“停工還貸”的雙重困境。
上海大滄海新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福元律師表示,此次此案例顯示,某些銀行利用廣大消費者對金融系統的信任,使其在沒有仔細審核文件的情況下簽署不是其真實意思的法律文件。濫用消費者的信任,讓消費者誤以為是裝修貸而簽署了信用卡分期的文件。
劉福元律師指出,某些銀行機構的行為違反了《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
劉福元律師提醒,若消費者自我保護和風險防范意識不強,不注意閱讀合同條款、授權內容等,簽約授權過程比較隨意,容易被誘導辦理貸款、信用卡分期等業務。廣大消費者在簽文件的時候要仔細審慎。也請銀行機構從維護自身信譽角度,如實介紹金融產品,不要消耗老百姓對他們的信任。
金融中介人員分發給業主的中行貸款宣傳海報 圖片來源:業主提供
貸前貸后管理混亂
舉報材料顯示,銀行存在實際放款金額與合同金額不一致的情況,部分消費者在未簽字確認的情況下即被放款。同時還存在貸款額度審批依據涉嫌造假的情況。
此后,消費者在簽訂合同時,普遍遭遇信息不透明問題。部分消費者發現銀行提供的裝修工程合同與自持版本不一致,且客戶簽名涉嫌偽造。
在合同簽訂后,銀行未主動將材料返還客戶,也未注明合同獲取渠道,進一步加劇了信息不對稱。
舉報材料還指出,銀行在放款環節存在多處違規:裝修合同簽約方為“上海水木優品”,但資金卻劃入“北京水木優品上海分公司”賬戶,銀行未作任何提示;還有部分消費者稱,業務員隱瞞“分批放款”選項,且放款時間、金額均未通知客戶。
消費者們認為,銀行在合作機構篩選、放款審核、資金追蹤等環節均存在系統性失責。
更有消費者指出,銀行審批貸款額度時依據的軟裝合同系偽造,部分合同簽名非本人簽署。
此外,在貸款過程中,銀行不規范操作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的風險。辦理工行貸款的消費者反映,他們在辦理貸款時,曾對裝修平臺可能出現的風險提出過擔憂,但業務員以裝修公司合作時間長、可分期放款等打消其顧慮。此后“住范兒”便出現了暴雷情況。
記者調查中發現,一名消費者遭遇了銀行疑似偽造貸款合同、違規放款等問題。
上海消費者林敏發現,自己的貸款金額在放款后被篡改,且從未簽署過紙質合同。據消費者林敏回憶,3月29日,他在上海“住范兒”線下體驗店與銀行貸款人員見面,在銀行人員引導下拍攝了身份證、裝修合同、房產證等材料,并于貸款群內完成19頁電子申請表的面簽,當時被告知貸款金額需審核后確認。次日,貸款金額幾經變更,從最初溝通的13.5萬元最終被銀行單方面確定為17.5萬元。
“合同上手寫的17.5萬元是30日晚才確定的,簽署時間卻在31日,當天我根本沒去線下面簽,合同上只有簽名像我的字跡,很可能是挪用了此前家裝合同的簽字。”林敏向記者展示合同復印件時表示,這疑似涉嫌合同造假和程序欺詐。
此后,銀行在未通知林敏到場的情況下,直接完成了放貸,并將17.5萬元款項全部劃給“住范兒”的銀行賬戶。
5月28日,“住范兒”暴雷后,在林敏的主動索要下,銀行才提供了貸款合同黑白復印件,這份標注簽署日期為3月31日的11頁合同,林敏本人從未見過也未曾簽署。
對此,北京金訴律師事務所主任王玉臣向記者表示,如果確實存在偽造簽名等問題,建議消費者盡快到公安機關報案,并可向金融監管局據實反映情況。同時,建議銀行部門也盡快啟動內部監督機制。
消費者表示,工商銀行未落實貸后資金用途監管。截至目前,幾十戶消費者的裝修工程陷入停滯。
風控體系被指失效
在貸后階段,兩家銀行對于風險監控同樣形同虛設。消費者指出,面對“住范兒”電商團購業務板塊的退款擠兌風險和現金流斷裂風險,兩大銀行均未能及時識別并采取措施中止合作。
“銀行把信用卡分期包裝成貸款,又放任“住范兒”挪用資金,最后讓我們背征信黑鍋。”
消費者告訴記者,據“住范兒”CEO劉羨然在公眾說明會上的表述,由于電商團購業務板塊發生退款擠兌,公司資金鏈緊張,將銀行放款的裝修工程分期資金挪用至員工工資發放、展廳店面租金等其他資金循環中。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家裝分期家庭的裝修工程陷入停工,消費者權益受到嚴重損害。
消費者們認為,兩大銀行均未嚴格落實貸后資金用途管理。
“我們不是不還錢,而是被銀行與“住范兒”誤導了,權益嚴重受損。”消費者們一致要求兩家銀行中止還款義務、撤除征信記錄,并呼吁監管部門徹查違規事實。
業內人士指出,此事件暴露出銀行在場景金融業務中對合作機構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疏漏,或成為監管部門規范裝修貸市場的典型案例。
目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和北京監管局已收到投訴材料,事件進展有待進一步調查。
近日,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部分消費者與兩家銀行進行了初步的談判。據消費者透露,兩家銀行均給出了延后半年還款的方案。一名消費者告訴記者,現在大家面臨的問題是裝修是否要繼續的問題,銀行只給了我們半年的緩沖期。接下來什么情況還不清楚。本報記者將持續追蹤事態的進展。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剛、李明、劉明、張華、李梅、林敏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