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四川大學教育培訓部從兩個維度融入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橫向維度拓展黨政干部培訓、企業定制培訓、國際合作辦學與語言培訓等豐富多樣的教育培訓項目;縱向維度打通學歷繼續教育階段與非學歷教育階段,為學習者提供終身化、持續化的教育服務。
文/在線學習新媒體撰稿人 王霖
“打造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基地。”走進四川大學教育培訓部,醒目的標語便映入眼簾。
四川大學教育培訓部部長張黎明
黨政干部培訓、企業管理培訓、“雙碳”戰略專題培訓、應急管理培訓、人工智能培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題培訓……20余個精品培訓項目、百余門特色課程的背后,是四川大學教育培訓部建立的高層次、高質量、多學科、多形式的教育培訓課程體系。四川大學教育培訓部部長張黎明在與本刊對話時表示,教育培訓部立足國家戰略、西部特色、川大優勢,聚焦教育培訓事業高質量發展,在充分調研和科學研判的基礎上,提出以“服務國家戰略、聚焦川大特色、發揮學科優勢、打造一流品牌”為辦學理念,以建成川大風格、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培訓部為辦學目標,圍繞“創新項、提質量、優結構、塑品牌、強貢獻”的辦學方針,努力打造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基地。
簡機構調方向
為終身學習基地建設打基礎
教育培訓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渠道。2024年6月,為響應“整合全校資源,提升教育培訓水平和社會服務效益,高質量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學校發展需要”的號召,四川大學教育培訓部正式成立。學校將繼續教育學院、出國留學人員培訓部(出國留學預備學院)、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四川大學基地合并組建、一體化運行,開展全校教育培訓相關工作。與此同時,張黎明從四川大學商學院調任教育培訓部,擔任第一任部長。多年來,張黎明主要從事企業戰略變革和企業品牌管理研究,除課程教學外,還承擔了大量的企業培訓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這為她在教育培訓部的改革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張黎明坦言,教育培訓部的組建工作面臨著多方挑戰。一是頂層設計層面困難重重。原有3家單位,無論是管理模式還是工作流程,均存在顯著差異,這使得教育培訓部管理體制與運行模式的整合設計工作極為棘手。二是建章立制任務艱巨。財務、人事、業務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體系,需要重新梳理與構建。三是急需開辟新賽道。盡快實現各項業務的整體聯動,也是擺在教育培訓部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進一步實現不同職能部門之間、職能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黨務與行政之間的充分溝通交流,打破各環節間的壁壘,激發教職工隊伍的凝聚力與活力,教育培訓部將原有3個業務單位的28個科室精簡為15個,其中包括6個業務部門和9個職能部門。張黎明介紹:“與之前相比,機構調整后的優勢顯著。一是在管理規范化方面,因為重新梳理了部門管理架構,實行統一運行機制,實現了管理更科學、高效,機構運作更規范、有序。二是在辦學特色化方面,整合學校優質教學資源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更能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品牌項目,塑造川大培訓品牌。”
立品牌做項目?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
2025年3月,四川大學教育培訓部迎來了2400余名醫學進修新生,這些來自全國30個省市(區)的醫師、技師、護士將在華西醫院、華西口腔醫院等多家教學醫院的各個進修專業完成為期3—12個月不等的臨床系統化學習。這是教育培訓部依托學校頂尖學科優勢、整合多方資源、推進終身培訓教育轉型發展的縮影。
立足“做優非學歷教育、做強語言類培訓、做實學歷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定位,張黎明從五個方向介紹了當前教育培訓部的重點工作和項目。
一是定制品牌培訓,開創發展新局。面向知名企業定制高端教育培訓品牌項目,為其提供層次高、水平高、質量高的人才培養問題解決方案;針對國家重點戰略、產業、行業緊缺的人才需求,為其提供突破人才瓶頸的解決方案;對接國內外優質培訓機構和各類社會組織,開啟社區大學項目,并打造川大繼續教育公益項目,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全民共享,高質量發展與履行社會責任并重。
二是擦亮干訓品牌,強調內涵發展。將干部培訓品牌建設作為教育培訓部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辦學規模和品牌效應的密切互動中推進落實業務發展,不斷增強川大國家級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的創造活力和品牌競爭力。打造一批有輻射力的課程教材,組織一批產教深度融合、服務高效對接、支撐行業發展的課程教材案例建設項目。培養、孵化一批全國、全省干教名師,深化教育培訓改革,創新培訓方式方法,不斷提升培訓實效,建設干部教育培訓專業人才培養高地。
三是加強國際合作,豐富業務場景。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合作,開展短期研修、學術交流等項目。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擴大留學預科辦學規模。積極拓展語言培訓業務,做大做強團體外語培訓、寒暑假及周末外語培訓等業務。
四是開展研學游學,服務學校發展。圍繞學校“雙一流”建設戰略目標,深挖校內資源,面向國內中學生和國外高校學生開展“研學川大”項目。圍繞“一帶一路”、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面向國內外政府領導、企業家和外國學生開展“研學中國”項目。同時,開展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國際研學項目,助力學校教育對外開放水平提升。
五是規范學歷繼續教育,創新培養模式。秉持“聚焦特色、控制規模、保證質量”的準則,打造“少而優、小而精”的學歷繼續教育項目。強化對校外教學點的常態化監管機制,從教學計劃執行、師資配備、課程安排、學生反饋,構建一套完備的質量監控體系,確保學生培養任務的穩健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精準錨定創新型、應用型與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充分考量市場需求結構與就業競爭力要素,在學歷繼續教育體系中有機嵌入職業技能培訓環節,提升受教育者的崗位勝任力,培育契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破瓶頸謀發展?構建協同育人新格局
在深化教育培訓服務過程中,高校既有學科、師資、平臺等方面的綜合優勢,也面對著教學效率轉化、市場需求適配性等現實挑戰。張黎明表示,當前高校教育培訓工作普遍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在社會合作方面,校企合作力度不足,多數合作僅流于表面,主要以“委托”關系維系,雙方缺乏深入的合作與充分的溝通交流,難以實現資源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二是在教學形式方面,仍以傳統面授教學為主,靈活性與互動性不夠;線上教學水平亟待提高,在線教學資源難以滿足學員的多樣化需求。三是在培訓資源建設方面,普遍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資源,同質化現象突出,未能充分挖掘和發揮學校優勢與專業特色,難以在競爭激烈的繼續教育市場中脫穎而出。
為積極探索發展路徑,努力破解瓶頸難題,四川大學教育培訓部充分挖掘學校的學科優勢與區位優勢,主動融入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戰略大局,積極探索與國家各部委、地方政府、頭部企業的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不斷為教育培訓工作提質增效。
一是以教育培訓項目為重要流量入口,匯聚全社會的創新資本,深入發掘培訓單位的實際需求,為社會提供科技咨詢、技術培訓、成果轉讓等專業服務。通過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教育培訓部進一步擴大了學校科研實力和科研成果的影響力,提升教育培訓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成為學校產學研成果轉化的有力助推器。
二是整合升級現有的數字化平臺,精心開發由教學視頻、線上直播、數字化課件、AI題庫等構成的高質量數智化教育培訓產品。積極探索線下面授與在線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推動數智教育在教育培訓領域的廣泛應用。同時,不斷提升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管理服務的信息化水平,全力打造智慧川大的數智化教育品牌,為學校的教育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三是聚焦創新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就業競爭力,在學歷繼續教育中配套職業技能培訓,探索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的有效路徑,形成“以高等教育為引領、職業教育為支撐、繼續教育為紐帶”的協同育人新格局,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張黎明表示:“目前,我們正計劃打造‘四川大學校友終身學習計劃’,致力于構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一流教育培訓平臺,產出一批標志性的教育培訓成果,為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書寫精彩的川大篇章。”
來源丨《在線學習》雜志 2025年4月刊(總第113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