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總是感到渾身乏力,早晨起床時頭暈目眩,稍一活動便心慌氣短,連爬樓梯都沒有了力氣?但各項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這是典型的氣血不足之證。
中醫理論認為,氣血充足是人體處于健康狀態的標準之一。
《黃帝內經》中提及“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只有氣血平衡,才能面色紅潤,百病不生。
氣血不足,就是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血不足會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出現早衰、四肢無力,失眠脫發......
氣血不足是許多現代人的健康困擾,但盲目進補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加重身體負擔。
氣血不足的人有什么特點呢?既沒力氣,又沒營養!
新加坡貢方堂TCM中醫科專家丘保潤表示,氣虛癥狀有稍微活動就累,總想躺著,休息后仍難緩解,說話聲音低弱,不愿多說話,爬樓梯或快走時氣喘,怕風怕冷,抵抗力低,反復生病等。
血虛癥狀有嘴唇、指甲顏色淡白,皮膚干燥無光澤,頭暈眼花,心慌,失眠,肢體麻木,頭發一掉一大把,女性月經量少等。
氣血不足的人上述表現都有可能存在,無論是治療還是養生都要以補養氣血為主,今天分享一個補血劑——當歸補血湯。
組成:黃芪 當歸
用法:水煎服。
方歌:當歸補血東垣箋,黃芪一兩歸二錢,血虛發熱口煩渴,脈大而虛此方煎。
方解:方中重用黃芪,大補肺脾元氣而善能固護肌表為君,正如張秉成所云“蓋此時陽氣已去里而越表,恐一時固里不及,不得不從衛外以挽留之”,且大補肺脾之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臣以當歸,養血和營。二藥相伍,一氣一血,一陰一陽,以五倍量之黃芪為主,補正氣而攝浮陽,使氣旺血生,陽生陰長,虛熱自除。至于婦人經期、產后發熱頭痛,屬血虛發熱者,用此方益氣補血,其證自解。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亦為氣血不足,用本方補養氣血,托瘡生肌,瘡自收口愈合。
功效:補氣生血。
主治:血虛發熱證。肌熱面紅,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產后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
配伍特點:本方重用補氣,少伍養血,意在補氣以生血。
辨證要點:本方為體現補氣生血法,治療血虛發熱證之代表方。以肌熱面紅,渴喜熱飲,脈大而虛為辨證要點。證治機理本方主治之血虛發熱,《內外傷辨惑論》謂“此病得之于饑困勞役“。勞倦內傷,血虛氣弱,陰不維陽,陽氣浮越于外則肌熱面赤、脈來洪大,但按之虛軟無力。血虛氣弱,陰津不足,因氣不化津,故煩渴欲飲。本證雖謂血虛,而以虛陽浮越之發熱為急,故宜重力挽其浮越陽氣,所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故治宜補氣生血。
注意事項:禁忌人群包括熱盛出血、表實邪盛等。
醫案
蘇某,42歲。
主訴:患者近1年月經周期紊亂,5天前月經來潮,量多,就診于當地醫院單予中成藥口服后癥狀無改善。今日情緒激動后陰道出血突然增多,洶涌而至,前來就診。
診見:陰道出血量多,色紅,下腹隱痛腰酸乏力,心煩潮熱,口苦,便干,舌尖邊紅,少,脈細弦數。
中醫診斷:崩漏(陰虛血熱證)
治法:益氣養陰,固沖止血
處方:加減當歸補血湯
用藥:貫眾炭10g續斷10g當歸10g 山茱英10g太子參159炒白芍15g 墨早蓮15g三七粉(另沖)5g 生黃芪30g煅牡蠣30g 烏賊骨30g桑葉30g 生地黃30g每天1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服5劑血止,其后予補氣養血,補肝腎調治2月,月經正常來潮,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