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直以來把南亞看做自己的地盤,自詡為說一不二的“南亞霸主”,但白日夢終歸是白日夢。
【《印度時報》相關報道截圖】
近日,《印度時報》曝出重磅消息:中國和巴基斯坦正在制定一項關于成立新的區域組織的提案,這一新機制有望取代已經“名存實亡”的南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目前,相關討論已取得顯著進展。不久前中國、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國在昆明舉行了三邊會議,有分析認為,此次會議意味著三國已經就此倡議達成一致。并且報道指出,該倡議還計劃邀請其他南亞國家參與,比如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
很多人可能對南盟不太熟悉,該組織成立于1985年,由印度和其他南亞國家牽線成立,成員包括孟加拉國、巴基斯坦、不丹等南亞國家。
這個組織本是為了推動區域一體化、加強各國經貿聯系與人文往來。但到了今天,南盟不僅毫無建樹,甚至連“存在感”都沒了。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出在印度身上。
2016年,第19屆南盟峰會本該在巴基斯坦拉開序幕,但印度卻突然以巴基斯坦“涉嫌支持恐怖主義”為理由,帶頭“罷會”,并聯合孟加拉國、不丹、阿富汗等國集體抵制,導致會議被迫取消。
在這場風波之后,南盟影響力就開始一落千丈,印度前外交部長賈斯旺特·辛格在當時就表示,“南盟已經徹底失敗”。事實也的確如此,在過去八年間,南盟形同虛設,成員國之間再無任何實質性合作,峰會也處于長期停擺的狀態。
【印度是南盟“沒落”的最主要原因】
顯而易見,南盟落敗的本質原因就是因為印度“太自我”,印度眼里的南盟最佳運作形式,可能就是印度一呼百應、說一不二的“一言堂”。只要有國家與印度“不合”,比如巴基斯坦,印度就帶頭抵制、打壓,不惜讓整個組織“陪葬”。
把區域合作當作政治工具,搞排他性“小圈子”,這哪里是合作?簡直是霸凌。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南亞國家對印度感到“寒心”,大家紛紛意識到一個客觀事實:在印度主導下搞南盟,不如大家重新組團。在這種情況下,中巴“另起爐灶”的倡議來的恰如其分。
從目前消息看,中國和巴基斯坦正在謀劃一個以“互聯互通、區域整合”為核心的新合作機制,初步已邀請孟加拉國參與,未來還會對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尼泊爾、甚至阿富汗敞開大門。
可以注意到,這個組合基本都是南亞的核心國家。如果大部分都加入,那原來的南盟幾乎就是“殼子”了。
而這個新機制的最大不同,是中國而非印度主導。為什么由中國出頭?答案很簡單。
從經濟實力上講,中國是當前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也是最穩定的經濟體之一,擁有龐大的人口和經濟體量,與諸多南亞國家保持著友好密切的經濟往來。
【中國與南亞諸國保持著密切合作】
無論是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還是馬爾代夫,中國都是這些國家第一大或第二大貿易伙伴;從中巴經濟走廊,到中孟口岸建設,再到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能提供實打實的基礎設施投資與技術支持。
而且中國從來不搞殖民、不搞干預那一套,不像印度動不動就搞“地緣脅迫”。可以說,如果這一次中國真的主導這樣一個區域組織,也是真正為發展服務的,而不是為爭權奪勢設局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新區域組織的建立,中巴并沒有把印度排除在外,根據《印度時報》的報道,中巴計劃邀請印度也參與這一提議。這估計會讓很多人一腦袋問號:既然印度已經成為了南亞地區的“攪局者”,中國為什么還要邀請它加入呢?
事實上,中國的邀請是有客觀道理的,畢竟印度依舊是南亞最大經濟體之一,有其存在價值;而且中國不搞“排他性”小圈子,這既是大國風范,也能避免國際輿論抹黑。
最重要的是,這一次印度再也不是“老大”了。如果加入,它只是參與者,不再擁有“拍板權”;如果不加入,那南亞將繼續前行,不等它上車也能走。
這一次,不再是印度自說自話的“一言堂”,也不是誰帶頭誰就搞“集體抵制”的兒戲外交。而是以中國為引領,真正推動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新型南亞合作平臺。
誰抓住了這次機會,誰就能真正搭上區域融合的“快車”。
印度愿不愿意搭車,是它的選擇;但車,是中國開的,路線圖,也由中巴來畫。這一次,確實輪不到印度“說了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