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擠不上、神社變垃圾場…被外國游客壓垮的京都市民心聲
在京都府觀光公害問題備受關注之際,2024年該府外國游客數量首次超過日本游客。在日本政府提出“吸引6000萬外國游客”目標的同時,飽受過量旅游困擾的居民不滿情緒已達到頂點。
“已經無法正常出門” 公交無法乘坐 垃圾遍地
曾經被譽為“千年古都”的京都,如今正作為“必去打卡地”被全球游客占據。尤其嚴重的是城市基礎設施的功能失調。
市民們最先異口同聲訴苦的是“無法使用公交和電車”。
從京都站開往清水寺、祇園方向的206路公交,以及開往四條河原町的205路公交,都被外國游客的長隊和大行李箱占據,當地居民幾乎無法用于通勤通學。
公交電車汽車全都癱瘓
京都市作為對策,從去年開始引入了觀光特快公交,但由于僅在周末運行,無法緩解平日擁堵,交通堵塞和壓力持續惡化。
一位50多歲的女性表示:“首先根本上不了車。就算上去了也無法動彈,每次都要大喊'我要下車!'實在太累”,據說她已經減少了外出。
還有40多歲男性表示:“去掃墓時因為上不了車,已經錯過好幾班了”。
電車方面檢票口的混亂和延誤已成常態,“趕不上重要約會”的上班族抱怨不絕于耳。
更有甚者,“我預訂的特快列車座位被一群游客中的一人擅自占用,而且對方連正規車票都沒有”(50多歲男性)這樣的情況...
此外,由于外國游客租借的自行車占滿整個車道行駛,“無法超車壓力很大”、“無法預估駕車所需時間”,所有通勤者和學生的出行都受到阻礙。
歷史建筑和城市面貌因民宿和垃圾逐漸損毀
而作為京都觀光亮點的神社寺廟周邊環境也在持續惡化。
在主要的洛中、洛北地區,百年以上的町屋接連被改造成民宿,管理不善與住客增加的惡性循環持續。
40多歲的男性居民不安地表示:“隔壁的民宿發生過小火災。好像是在屋檐下放煙花...因為是木結構,一旦著火整個區域都會燒毀”。
另一方面,在祇園、東山等寺廟集中區域的神社寺廟內,丟棄塑料瓶和空罐的外國游客絡繹不絕,清潔工作已達極限。
僧侶們也在嘆息“原本的參拜空間淪為了'拍照景點'”。某寺院的僧侶這樣嘆息道:
“東亞來的游客還算好,可能因為日元貶值,對神道和佛教缺乏了解的歐洲低收入階層也增多了,氛圍一下子變差了。有人在主佛前拿著打開蓋子的飲料大聲喧嘩,坐在前庭,妨礙了當地參拜者。而且既不投香火錢也不買護身符就離開,對寺廟來說只有負擔沒有收益”。
連日常食品采購都變得困難
被稱為“京都廚房”的錦市場等生活型商業區也在發生變化。
拉面店和定食店都排起長隊,曾經主婦們日常光顧的蔬菜店轉行為面向游客的“高級串燒店”,4000日元一串的“適合發ins的商品”占據店面。
錦市場也有過半店鋪轉為面向外國游客。超市和折扣店的區域被土特產賣場取代,便利店的收銀臺總是大排長龍。禮儀惡化也很嚴重,插隊頻發,由此引發的爭吵也不少。
在銀閣寺附近的日料店,“穿著鞋上榻榻米”“沒有預約卻要求提供素食”“手機視頻外放”等問題已成日常。
“下雨天無故取消是常態。現在已經害怕接受預約了”,店主的表情顯得十分疲憊。
在日本提出6000萬外國游客目標的背后,京都正面臨著日常生活崩潰、歷史景觀荒廢、城市空間無序等前所未有的危機。
“旅游立國”與“文化都市”能否并存是幻想,還是仍有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