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末日預言”只剩一天?
7月5日凌晨3點12分,南海海槽將發生9.1級大地震,東京沉沒、富士山噴發、30萬人死亡”——當這條“夢境預言”在社交媒體上瘋傳時,日本民眾的神經被瞬間繃緊。超市貨架被搶購一空,新宿地鐵站人群擁擠不堪,甚至有人驅車逃離東京都。
最近打開抖音、小紅書,總能看到"日本要沉沒"的嚇人標題,YouTube上1400多個相關視頻狂攬上億播放量,直接把"日本7月5日大災難"頂上了各國熱搜。
最夸張的是,現在連訂個東京迪士尼門票都不用搶了——往年五一擠破頭的日本游,今年退單率居然超過30%。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末日預言,到底是怎么回事?
只因1999年,默默無聞的漫畫家龍樹諒在《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隨手記錄夢境:“2025年7月有大災”。2021年再版時,出版社為營銷在腰封印上“7月5日”具體日期,更添油加醋描繪“日本1/3國土沉沒”的駭人場景。
距離2025年7月5日還有一年,但一場源自漫畫的“末日預言”,已經讓恐慌在日本提前登陸。這并非危言聳聽,而是一場正在上演的,混雜著古老迷信與現代焦慮的心理風暴。
一切的源頭,是那本叫《我所看見的未來》的漫畫。作者龍樹諒早在上世紀就聲稱,書里畫的,都是她夢里的景象。
一個人的夢,本該是枕邊的私語,卻因為幾個驚人的“巧合”,成了公眾的耳語。
人們翻箱倒柜,發現她竟在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去世的十多年前,就在作品扉頁上寫下了“11月24日,搖滾巨星逝世”的字樣。更讓人頭皮發麻的,是2011年那場吞噬無數生命的大地震,有人驚覺,她多年前畫下的一幅海底斷裂圖,幾乎就是震后真實地貌的翻版。
這些“證據”像病毒一樣在社交網絡上傳播。至于她那些沒說中的夢,誰還記得?我們的大腦很會騙自己,它會悄悄把那些落空的結果掃進垃圾桶,只留下“顯靈”的瞬間,反復加粗、高亮,直到那幾個巧合,被鍍上了一層金光,變成了不容置疑的神話。
這無關欺騙,純粹是人性。我們太渴望給混沌的世界找一個解釋,給不安的內心找一個劇本。龍樹諒的漫畫,恰好遞上了這么一本。如果說過去的傳說靠的是口耳相傳,那今天的恐慌,則是由算法和流量喂養的怪獸。
打開短視頻平臺,關于“日本大沉沒”的剪輯視頻,配上驚悚的音樂和紅色的感嘆號,輕易就能收割上億的播放量。算法像個不知疲倦的鼓風機,把星星之火吹成燎原大火,將漫畫里的一兩格畫面,和最近任何一次小地震無縫銜接,營造出一種“大的要來了”的末日氛圍。
恐慌成了最好的引流密碼,而流量的盡頭,是生意。
購物網站上,“日本防災應急包”的銷量坐上了火箭,礦泉水、壓縮餅干、求生哨的價格一天一個樣。有博主白天聲淚俱下地分析末日征兆,晚上就掛上小黃車,熱情推銷自家的逃生裝備。他們太懂怎么在人心里放一把火,再順手賣你個滅火器了。
更可怕的是,那些匿名的“專家”,用AI換臉技術偽裝成學者,把正經的地震科普視頻,掐頭去尾,配上杜撰的字幕,變成“內部消息”和“最后警告”。這場由預言點燃的大火,早已被無數雙看不見的手,添上了商業的柴薪,燒得越來越旺。
這場風暴最諷刺的地方在于,它預言的災難尚未發生,但它本身,已經成了一場實實在在的災難。
日本的旅游業,首當其沖地感受到了寒意。櫻花前線還在預報,游客的心卻已經轉向了別處。往年人頭攢動的熱門景點,如今冷清得能聽見風聲。沿海的溫泉酒店,就算價格打對折,也填不滿空蕩蕩的房間。航空公司默默削減航班,旅行社接到最多的電話,是關于退票和改簽。
一位原本計劃帶孩子去大阪的母親說:“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風險,我也不敢賭。”這種樸素的擔憂,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倒了整個行業的信心。日本旅游協會估算,僅僅一個季度,蒸發的收入就可能高達數百億日元。
錢的損失看得見,人心的損耗卻難以估量。
在東京,有年輕人因為辦公室里人人轉發末日帖,搞得自己神經衰弱,夜夜失眠。心理援助熱線的電話被打爆,咨詢者大多是為那個虛無縹緲的日期而焦慮。在千里之外的小島上,漁民的民宿空了八成,一家人賴以為生的收入斷了來源。嘴上說著“不信”,但家家戶戶的倉庫里,都默默堆滿了瓶裝水和罐頭。
一種集體的無力感,像霧霾一樣,悄悄籠罩了這片土地。面對這股非理性的浪潮,日本的科學家們坐不住了。
地質專家和氣象廳官員輪番上陣,幾乎是掰開了揉碎了講:以現有科技,精準預測地震到某一天,純屬天方夜譚。熊本大學的教授拿出幾十年的數據,證明近期的小范圍群震,在板塊活躍的日本,根本就是家常便飯。官方甚至挑明了說,最頂尖的預警系統,提前三天預測強震的準確率,也就比拋硬幣高一點。
然而,這些理性的聲音,在聳人聽聞的故事面前,顯得那么蒼白無力。
日本政府甚至花了數億日元,在東京的地鐵站里循環播放辟謠廣告,外務大臣親自錄制多語種視頻,向全世界保證“日本很安全”。可民調卻顯示,年輕人里相信政府能有效應對災難的,不到四成。這種信任的裂痕,讓謠言有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當一個故事足夠有吸引力時,人們寧愿選擇相信它,而不是枯燥的事實。
等到2025年7月6日的太陽照常升起,這場鬧劇終將落幕。人們或許會自嘲一番,然后把應急包塞回床底。
但這場“心理海嘯”沖刷過后的痕跡,不會輕易消失。它讓我們看清,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保持清醒有多么困難。它也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的脆弱和盲從。
與其去鉆研一本幾十年前的漫畫手稿,盯著那幾筆畫出來的海嘯,不如去看看仙臺311大地震遺址旁,那道刻著10米高的真實水位線。那個冰冷的數字,比任何預言都更值得敬畏。
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是寄望于虛無的預言落空。畢竟,能拯救人類的,從來不是什么預言,而是常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