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硬皮病屬于皮痹、肌痹范疇,其核心病機在于陽氣虧虛,寒凝血瘀,痹阻肌膚腠理、臟腑經絡。
《素問·痹論》有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在于皮則寒。”提示外邪侵襲,營衛失調,陽氣不足,肌膚失于溫煦濡養是發病的重要基礎。
此外,脾腎陽虛,氣血生化不足,推動無力;肺衛不固,腠理疏松;以及久病入絡,痰瘀互結等亦是導致皮膚硬化、臟腑纖維化的重要病理因素。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起居失常、貪涼飲冷,易耗傷陽氣,寒邪內生或外襲,阻滯氣血運行,導致肌膚失養、筋脈攣急,發為硬皮病,常伴隨畏寒肢冷、遇冷變白變紫(雷諾現象)、關節僵硬疼痛、倦怠乏力、吞咽困難等癥狀。
近日,馮春雷醫生門診接診一位患者,便是一個典型病例:
女,48歲,皮膚緊繃變硬、手指腫脹僵硬3年,范圍逐漸擴大至前臂及面部,遇冷則手指蒼白、青紫、麻木疼痛;
患者自述常年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無力,精神萎靡,食欲欠佳,大便溏薄,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細澀。
結合中醫四診,馮春雷醫生認為該患者的病癥可歸為——脾腎陽虛,寒凝血瘀。
脾腎陽虛:脾腎陽虛則溫煦失職,氣血生化不足,無以濡養肌膚腠理、溫通經脈,故肌膚失榮而硬腫,四肢不溫。
寒凝血瘀:見皮膚緊繃硬化、關節僵硬疼痛、雷諾現象,舌脈亦顯寒凝血瘀之象。
于是,馮春雷醫生為患者擬定方藥:
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制附子、肉桂、黃芪、當歸、白芍、川芎、桂枝、細辛、丹參、雞血藤
方中:
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滋補腎陰腎精,為溫陽提供物質基礎。
制附子、肉桂:大辛大熱,溫補腎脾之元陽,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
桂枝、細辛:增強溫陽散寒、通痹止痛之力,尤善解除寒凝經脈之痹阻。
丹參、雞血藤:針對寒凝血瘀的核心病機,軟化肌膚,緩解僵硬疼痛。
【馮春雷醫生提醒患者】:
嚴格防寒保暖:至關重要!避免接觸冷水冷物,嚴禁貪涼飲冷。
飲食調養:宜溫補、易消化。忌食生冷寒涼、油膩粘滑之物。
起居有常,避免過勞: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傷陽氣。
適度功能鍛煉:進行柔和的肢體伸展、關節活動,切忌劇烈運動。
情志調攝:保持心情舒暢平和,避免焦慮抑郁。
最后,馮春雷醫生強調:硬皮病病程較長,治療需耐心堅持。中醫調理以溫補脾腎、散寒通陽、活血化瘀通痹為大法,結合患者嚴格的生活方式管理,醫患緊密合作,方能有效控制病情進展,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