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在很早之前就做出了“事業編制只減不增”的決定,之后各地也相繼出臺政策。比如河南省就出臺過“事業編制按不低于30%精簡”的政策。所以很多人都覺得現在面向社會招錄的編制數量越來越少。其實不然,很多地區的編制類考試,不僅崗位沒有縮減,反而還爆了。
1)
廣東省2025年計劃招錄15381名事業編人員,相比2024年的12923人激增2458人,擴招幅度高達19.02%;上海市2025年事業單位考試招錄2876人,崗位數量增加388個,招錄人數增加470人,擴招幅度達到16.34%;內蒙古2025年事業單位招考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2860人……另外還有一些區域性城市,也在擴大事業編人員招錄數量,像無錫、南通、泰州、鹽城、宿遷等,今年都擴招了。
為何在普遍“緊縮”的論調下,許多地區卻逆勢擴招?這背后有著較為復雜的原因。
首先是區域發展戰略的人才需求。擴招省份往往是經濟發展活躍、人口流入較多,或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的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總量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來支撐其發展,新增編制正是為了滿足這些新興需求。
其次是基層治理能力建設的強化。近年來國家對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尤其是在鄉村振興、社會治理創新、應對突發事件等方面,都需要通過擴招引進更多優秀人才來充實基層力量。
第三是應對人口結構變化與老齡化。一部分體制內人員面臨退休,此時擴招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自然減員造成的崗位空缺,保持隊伍的活力和穩定性。
第四是特定領域專業人才的引進。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興領域,政府需要引進大量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以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和科技創新。這些崗位通常會以“擴招”的形式進行定向補充。
第四是部分地區“補短板”的需求,過去一些地區在編制方面控制得過緊,導致某些關鍵領域的人員配備不足,影響了公共服務質量和行政效率,于是通過擴招彌補歷史欠賬和短板。
2)
那么,多地逆襲擴招,是不是意味著體制內即將“回暖”?這個問題很難給出答案,但作為考生,應該要從中獲取一些信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是實現目標。
比如網絡上泛濫的“編制縮招”、“上岸無望”等悲觀論調,我們不能被其所左右,而是要主動關注官方發布的第一手招考信息,多方求證,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我們還要精準定位,因為擴招并非普惠,而是有側重、有方向的,選擇與自身專業背景、興趣相符,且當地有擴招趨勢的崗位,會大大提高上岸幾率。
需要強調的是,擴招不等于降低門檻。相反,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增多和考生的大幅增加,考編的門檻會越來越高,除了扎實的筆試知識,面試中的溝通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對國家政策的理解,都將成為重要的考量因素,競爭依然激烈。
簡而言之,所謂的體制內“回暖”,也就是體現在結構性的人才補充和地方發展需求上,不是全面放寬??忌孕璞3智逍杨^腦,努力奮進,不驕不躁。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沒有在體制內工作的朋友?他們的收入怎么樣?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