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攝影報道
當年屈原吟誦“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他投射的是人類對宇宙永恒的詰問。7月5日上午,“’天問‘科幻文學創作營”開營儀式在成都鐘書閣書店啟動。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天問科幻文學大賽評委會主席阿來出席并致辭,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大賽秘書長梁平詳細解讀創作營規劃,成都市文聯副主席、成都市作協主席熊焱作主題發言。隨后,科幻作家何夕,資深科幻編輯、八光分傳媒創始人楊楓,天問科幻文學大賽副秘書長陳石分別上臺,從各自熟悉的角度,分享他們對科幻文學創作的觀察、心得和建議,為來到現場的科幻青年作者、讀者帶來一場科幻思想盛宴。
阿來
阿來:恢弘的想象力背后都有現實根基
在致辭中,阿來從《詩經》《離騷》開始,簡要梳理了中國文學的歷史發展脈絡。他用現代視角分析了屈原的“天問”。他認為,好的科幻小說,在其字里行間,能讀到一種浩渺無際的空間和時間感,就像屈原《 天問》里的那種空間和時間感。“科幻小說的‘幻’不是純粹無根的‘幻想’,不是隨意穿越或架空,而是有強烈的現實感。比如劉慈欣《三體》就有這種現實感,他所進行的恢弘無際的宇宙想象都有現實的根基。畢竟,我們不管是回顧歷史還是暢想未來,我們都不是在一個純粹幻想的空間和時間里進行。”
2024年10月18日,首屆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成果在成都發布,見證了全球華語科幻創作的蓬勃生命力一一1162 部作品跨越23個國家和地區,從硬核科技敘事到人文哲思實驗,題材豐富而多元。與此同時,“天問青年科幻作家創作營”正式對外揭牌。
梁平
梁平:打造從作品到IP的生態鏈條
梁平介紹了創作營成立的宗旨和意義,“這一計劃由中國作家協會指導,成都市科幻協會、成都文化品牌促進會聯合承辦,是“天問”華語科幻計劃的核心組成部分。”他接著闡述,創作營計劃有三重時代必然性:一是歷史文脈的當代回應。兩千三百年前,屈原以《天問》叩問宇宙,當今成都以“科幻之都”打造,延續對未知的探索精神。培訓營正是這一文脈的當代載體,將“天問”的追問轉化為創作力的孵化器。二是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產業繁榮的背后,是優質內容供給的缺口。培訓營旨在打通“創作與產業”的轉化鏈,為科幻影視、游戲、文旅等領域輸送源頭活水。三是全球科幻格局中的華語擔當。在《2024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報》的報告中,成都與北京并列中國科幻第一梯隊。這一地位要求我們肩負起培育華語科幻新生代的責任,讓中國故事成為全球科幻圖景中不可替代的拼圖。
梁平透露,創作營將每年在成都舉辦,形成“大賽-培訓”聯動生態,其中包括強大的導師陣容和豐富的課程設計,并進行線上賦能。通過“天問云課堂”實現課程直播、社群答疑、創作挑戰賽,突破地域限制,構建永不落幕的“創作共同體”。經過選拔-培訓后,創作營還將對創作的作品進行長效賦能,打造從作品到IP的生態鏈條。此外,主辦方還將組織跨界改稿會,由科幻雜志、傳統文學雜志以及影視編劇組成“三審團”,對結業作品進行精細打磨,與出版社共建出版綠色通道,推出“天問創作營”作品專輯。“期待未來從青年創作群體中會走出更多像劉慈欣這樣優秀的作家,書寫華語科幻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