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長生,就得超越死亡
作者丨段德智
01.
本能恢復的勢力之一
薩特死亡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他嚴格區別開了自然死亡和非自然死亡,而把自己的研究中心放在非自然死亡方面,提出了死亡并非我們本己的可能性而只是一個偶然的事實的觀點。他的這些觀點顯然是基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親身感受的。如果不是死亡哲學的具體觀點,而僅僅從它的經驗基礎看,弗洛伊德的死亡哲學和薩特的一樣,也是基于戰爭經驗的,差異只在于一個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另一個則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
在早期著作中,弗洛伊德雖然也談及死亡問題,但它畢竟不占什么重要地位,而且也根本沒有死本能這樣一個精神分析學—哲學概念。他只是把人的本能區分為自衛本能和性本能。而所謂自衛本能,包括吃的本能、害怕危險的本能等,如果這種本能受到障礙,就會導致個性的改變和精神病的發生。然而,在后期著作中,弗洛伊德卻把自衛本能和性本能結合在一起,稱之曰“生本能”,也叫“伊洛斯(Eros)本能”,與此同時,他又提出了“死本能”的假說,并把死本能和生本能看做是本我對立的兩極。而成為弗洛伊德思想轉折點的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其明顯的標志是1915年發表的《目前對戰爭與死亡的看法》這一論著。
這篇論著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深層次地探討死亡問題的契機。因為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死亡問題,特別是非自然死亡,成了一個殘酷的、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它以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提出了死亡探源的任務。因為事情正如弗洛伊德所見:一類是“在戰爭中玩命的人”,另一種是“呆在家中,等待著親愛者的噩耗—死、傷、病、殘—的人”,于是人們便普遍感到彷徨、氣餒。而所有這些,在弗洛伊德看來,都有助于我們對“我們人人均有的、隱藏于我們精神生活的最深層的、不為意識所覺察”的東西的探討。
02.
“一戰”中的士兵
弗洛伊德認為,戰爭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種特殊功能,首先就在于它是引起我們本能“回復”的勢力之一。他指出,文明社會由于不停地壓抑人的本能,結果使社會成員不停地與自身的本性疏遠,導致了普遍的性格變異,產生了大批的偽君子。但是,隨著世界大戰的爆發,文明社會的虛偽性暴露無遺,文明的假面具揭開了,西方人在戰爭中表現出了空前的不文明行為和野蠻行徑,于是,許多人,特別是德國人對此大惑不解,瞠目結舌,甚者憂心忡忡。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用不著為我們的全世界同胞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出來的不文明行為感到屈辱、痛苦地感到幻想破滅”,因此,“實際上,我們的同胞并沒有像我們所擔憂的那樣墮落,因為他們從來也沒有像我們設想的那樣高尚”。這就是說,人原本是一種具有兩重性格的生物,戰爭不過把他的兩重性格,特別是他邪惡的一面公開暴露出來罷了。
在弗洛伊德看來,邪惡本能并不是什么“壞”本能,因為本能是無所謂好壞的。他指出:“心理調查(嚴格說來,心理分析的調查)表明:人性最根本的東西是基本本能,基本本能存在于任何人身上,其目的是滿足某些基本需要。這些本能本身,無所謂‘好’與‘壞’。我們只是根據人類社會的要求與需要,來將這些本能加以分類。”
弗洛伊德在把被社會斥責為邪惡的本能稱為“基本本能”之后,又繼而提出了“矛盾心理”這個概念,為后來他提出本我的生本能—死本能二重結構學說做了鋪墊。他說:“很多本能從一開始便以一組組矛盾的面貌出現……這種以矛盾面貌出現的情況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對眾多的門外漢來說,也是非常奇怪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矛盾心理’。最容易觀察到和最好理解的情況便是:深深的愛和深深的恨常常同時存在于同一個人身上。”
弗洛伊德不僅從戰爭出發追溯了人的“邪惡”本能,而且還從人的“邪惡”本能出發,探究了戰爭必不可免的根由和基礎。在他看來,既然“邪惡”本能是人的原始的和基本的本能,則戰爭就是人類社會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在《目前對戰爭與死亡的看法》這篇論著的結尾,弗洛伊德以作結論的口吻寫道:“戰爭剝去了后來發展起來的文明的外衣,揭示出我們每個人的本性。戰爭迫使我們再次成了不相信自己之死的英雄,給族外人貼上了‘敵人’字樣的標簽,盼他們早死,或者殺死他們。戰爭還勸告我們,要從心愛者的死尸中站起來。但是戰爭還無法消滅,只要民族生存的條件不同,民族間相互排斥劇烈,就將有也必定會有戰爭。”
1932年弗洛伊德在給愛因斯坦的公開信中以更加明確和更加系統的形式表述了上述觀點。他寫到:“根據我們的假設僅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力圖生存和聯合;另一種是力求破壞和殺害。后一種本能我們稱之為侵略和破壞本能。”“在我看來,無疑戰爭是一種完全自然的事情,因為它有著穩固的生物學基礎,它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從我們征引的這兩段話中不難看出,弗洛伊德對世界戰爭的看法比起他的大多數同代人(他們把戰爭歸因于少數人的野心)來說要深刻得多合理得多。而且,我們還不妨把他的這些話看作是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必將爆發的一個語言。但是,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住下面這個事實:與列寧在同一個時期發表的關于戰爭和世界戰爭的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意見相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在解釋像戰爭一類的社會現象時顯得多么片面和膚淺!其學究氣該是何等的重啊!
03.
列寧街頭演講
弗洛伊德在這篇論著中還專題考察了“我們對死亡的態度”這個問題。他指出,他們在無意識中都相信自己長生不死,因而總是千方百計地把死亡從生活中排除掉,或者力圖“暫緩考慮”死亡,或者只扮演死亡旁觀者的角色,或者以這種那種方式強調死亡的偶然性——事故、疾病、感染等等。但是由于戰爭,我們終于明白了,死亡不再是什么“偶然事件”了。當然,似乎這也存在著某種巧合,某顆子彈射中了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不過,生者卻隨時會吃到第二顆子彈,同樣死去。基于此,他強調了死亡的必然性,指出:我們應當“把死亡看待成生命的必然歸宿”,從而同意這樣的說法:每個人都欠大自然一筆賬,人人都得還清賬——一句話,死亡是自然的,不可否認的,無法避免的。從這樣一種觀點出發,他勸誡人們不要回避死亡,而要正視死亡,隨時做好死亡的思想準備。用他這篇論著的結束語說,就是:“你想長生,就得準備去死。”
如前所述,在《目前對戰爭和死亡的看法》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死亡無法避免的觀點。然而,死亡對人為什么會是“無法避免”的呢?他在1920年發表的《超越唯樂原則》這篇論著中相當充分地討論了這個問題。
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他所謂的“強迫重復原則”。他指出,嚴格地說,“唯樂原則支配心理活動整個過程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有證據表明,有某些超越唯樂原則的傾向在起作用。這里的“超越”兩字有兩個含義:其一是說,有一種原則處于唯樂原則之外,且不依賴于后者;其二是說,它們處于唯樂原則之上,比唯樂原則更基本、更原始又更富于本能。而這種處于唯樂原則之外又處于其上的原則就是弗氏的“強迫重復原則”。所謂“強迫重復原則”,簡言之,就是凡事物都必定恢復其早先狀態、凡生命都要恢復到無生命狀態的原則。因此,說穿了,所謂強迫重復原則,也就是凡生命都必有一死原則。
弗洛伊德用這一原則修正了他原先的本能概念。根據強迫重復原則,現在,弗洛伊德把本能定義為“有機體生命中固有的一種回復事物早先狀態的沖動”。這就是說,按照弗洛伊德眼下的觀點,我們雖然已經習慣于在本能中發現一種促進變化和發展的因素,然而本能卻具有一種明顯的保守性質,即一種執著要求回歸其最原始狀態的努力。就生命而言,它的“最原始狀態”就是無生命狀態,因而凡生命都內在地具有一種走向死亡的本能,即死本能。誠然,一切有機體也都有發展和演進,但這種發展和演進只能歸因于“外界的干擾性和轉變性影響”,而不能歸因于有機體的本能,也算不上有機體的目標。因為如果說生命的目標是事物的發展和演進,是達到迄今未曾達到的狀態,這就在原則上同本能所具有的保守性相矛盾。因此,生命的目標必定是事物的一種古老狀態,一種最原始狀態,生物體雖然在某一時期脫離了這種狀態,但只要它存在,它就會一直竭力通過一條由其自身發展所遵循的迂回曲折的道路掙扎著回復到這種狀態中去。所以,只要我們堅持“一切生物毫無例外地由于內部原因而歸于死亡(即再次化為無機物)”這條真理的話,“那么,我們將不得不成人,‘一切生命的最終目標乃是死亡’”。
但是,這并不是說每個有生命物體的死亡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就人而言,他在達到死亡的最終目標之前所必經的路程是非常迂回曲折的。這是因為,在我們身上,除了死本能外,還有一種生本能,即“自我保存的本能、自我肯定的本能以及主宰的本能”。但是,弗洛伊德強調說,這些本能只是“一些局部的本能,它們的作用是保證有機體沿自己的道路走向死亡,而避開一切可能出現的非有機體本身所固有的恢復無生命狀態之路”。“這樣一來,這些生命的捍衛者原來也就是死亡的忠貞不渝的追隨者。”這就是說,在我們身上,死本能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本能;生本能是派生的、第二位的本能,是協從和服務于死本能的本能。因此,盡管人生的道路非常迂回曲折,則人最終還是必然要死亡的。所以,死亡始終是“生命的必然歸宿”。
為了論證他的死本能學說,弗洛伊德還引證了魏斯曼、戈特、哈特曼、莫帕以及赫林等人大量的生物學研究成果。魏斯曼從從形態學角度提出了生物體具有必死的軀體和不死的種質兩個部分的觀點;戈特提出了死亡是生殖的一種直接后果的觀點;哈特曼把死亡定義為“個體發展的終結”;莫帕則用實驗證明了不僅高等動物而且低等動物,甚至原生動物都是死于自然的死亡;赫林更認為生物體中一直有兩種始終在發生作用的過程:一個是“建設性的或同化的過程”,另一種是“破壞性的或異化的過程”。弗洛伊德在赫林之后,從生命過程所采取的這兩個相反的方向中,升華出了“我們的兩種本能沖動——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活動”。這樣,弗洛伊德就從這些生物學家的研究成果中概括出了更為一般的結論,從而達到了對生命發展過程及其死亡的精神分析學—哲學的理解。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說:“這里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叔本華的哲學領域。在叔本華看來,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結果,并且因此可以說是生命的最終目的’,而性的本能則是生的愿望的體現。”
如前所說,弗洛伊德是從由戰爭引起的死亡即非自然死亡或社會學死亡出發來思考死亡本性和死本能的,然而他在這里所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學說卻僅限于自然死亡。
所以,他雖然宣布他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假說已經解開“生命之謎”,但在實際上卻根本無助于對非自然死亡即社會性死亡的任何了解,由此也就暴露了他的“死本能”學說的“非科學”性質,并典型地說明了自然科學在解釋社會現象方面的局限。
04.
“兩種本能相互融合”
如果說弗洛伊德在《超越唯樂原則》中于唯樂原則之外又提出了“強迫重復原則”,于“生本能”之外又提出了“死本能”的問題,那么在1923年發表的《自我與本我》這部論著中則對生本能和死本能的關系問題作了進一步的、更為詳盡又更見系統的說明。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無意識的本能有兩種,一種是性本能或叫愛的本能。它是一種非常惹人注目和比較容易研究的本能。它不僅包括不受約束的性本能本身和目標受約束的本能沖動或發源于性本能的帶升華性質的沖動,而且還包括了自我保存的功能。第二種本能是死本能。它不太容易表明,可以以施虐狂為代表。愛的本能的目的在于“保護”機體的生命,而死的本能的任務則是“把機體的生命帶回到無生命的狀態”。
弗洛伊德強調愛本能與死本能的相互融合。他曾以施虐狂為例來說明“破壞的本能習以為常地為愛的本能服務”。他還曾以愛和恨的兩極對立來具體地解釋兩種本能的兩極對立、關聯和轉化。他指出:“現在,臨床觀察表明不僅僅愛被恨按著意外的規律性伴隨著(矛盾心理),不僅僅在人類關系中,恨常常是愛的先驅,而且在許多情況中轉化為愛,愛轉化為恨。”例如,在迫害妄想中,病人最愛的人成為一個迫害者,病人對他常常采取危險的進攻。
微觀地看,愛本能與死本能相互融合,但宏觀地看,死本能似乎更原始些,更基本性。如是,則雖然愛的本能(生本能)的目的在于“保護”生命,雖然“死的本能的本性是緘默的,生命的喧嚷大部分來自愛的本能,但是這兩種本能,嚴格來講都是“保守”的,因為它們“都力圖重建被生命的出現所擾亂了的事物的某種狀態。
生命的出現就這樣成了生命繼續的原因,同時也是努力趨向死亡的原因;生命本身就是存在于這兩個趨向之間的一種沖突和妥協”。這一點在性行為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性物質是性緊張飽和的媒介物,然而完全的性滿足所造成的性物質的發泄卻帶來了生命機體的消亡,一些低級動物交配后立即死亡(如蟑螂和蜜蜂等)便是最典型的例證。
生殖即為死亡,“因為愛的本能通過滿足的過程被排除以后,死的本能就可以為所欲為地達到它的目的”。
文章來源《西方死亡哲學》
文章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業用途
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聽哲學獨家資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圖掃碼回復:福利資源
優質心理測試
榮格12種人格原型
創造者|探索者|魔法師|智者|叛逆者|情種|小丑|英雄|天真者
測一測
性愛原型測試
了解自己,了解TA
圖片掃碼· 測一測
聽哲學獨家哲學課
哲學100問
從古希臘到后現代:0基礎首選
300期課程丨250張邏輯圖丨2500年哲學史
掃碼訂購 - 永久收聽(附文稿)
收聽方式
① 掃碼收聽
② 下載“小鵝通”APP(可下載音頻)
購課后領取邏輯圖
加助手微信號:zhexue100zhushou
閱讀全文訂購《哲學100問》(完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