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起三伏天要來了。
今年三伏天就30天,十年難遇的“短特供”。可別小看天數少,高溫來得快、去得急,勁頭更猛。
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就結束,中間還夾著立秋。這種“秋包伏”的年份,老輩人說后半程可能涼得急。
但秋老虎反撲也厲害,莊稼可經不起忽冷忽熱。北方的玉米、大豆正長籽,大日頭曬得地皮開裂可不行。
黃淮海平原未來20多天要防干旱,地頭得提前挖好引水溝。抽水機、滴灌帶都檢查一遍,別等旱起來抓瞎。南方長江流域伏天雨水偏多,稻田要防澇。
溝渠得提前清,排水口堵了的趕緊通,別讓莊稼泡水里。
菜園子種的辣椒、茄子,雨后要松土,不然根會悶壞。中伏趕上立秋,山區果園要留意。蘋果、梨快成熟,強對流天氣可能突襲,棚架得加固。
老輩人看云識天氣的法子還管用,但若見烏云翻滾、風大作,別戀活計,先躲。不過現代天氣預報更準,手機上的預警得常看。
咱傳統的草木灰防潮法挺好,給育苗床撒一層,又防病又透氣。但要是趕上連續陰雨,還得配合通風,別光靠老辦法。我個人覺得,這短三伏天就像急脾氣的漢子,來得猛去得快,咱莊稼人更得盯緊了。
不同地方情況不一樣,平原防旱、湖區防澇、山區防大風,各有各的重點。比如京津冀地區,高溫日數多,玉米葉子卷了就得及時澆水,但別在正午澆,傷根。
華南地區降水多3 - 5成,水稻要防病蟲害,打完藥得看天氣預報,別剛打完就下雨。還有那大棚種植的老鄉,三伏天棚里悶熱,得掀開邊膜通風,晌午頭蓋上遮陽網。
熱射病也得防,干活帶足綠豆湯,別等口渴才喝,身體是本錢。這三伏天雖短,可每個節氣都卡著莊稼的關鍵期。播種、施肥、收割都有時間表,天氣一變,咱的法子也得跟著變。
現在該做啥?列個清單:北方查灌溉、南方通溝渠、山區固棚架、家家備防曬。
拿不準的問問村里的農技員,或者關注當地氣象站,別自己悶頭干。莊稼不認虛套子,早打算才能保收成。
這十年一遇的短三伏,咱準備周全了,到秋收心里才踏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