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按: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麻醉科《珠江視界》翻譯小組每月通過主題詞檢索,從PubMed與Web of Science等檢索引擎,篩選出近期國內麻醉學科所發表的高質量SCI文獻與研究成果,進行摘要導讀的同時通過《新青年麻醉論壇》珠江視界專欄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國同道推介。
本期《珠江視界-每月好文》節選2025年4月-2025年5月發表的部分文章,研究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徐州醫科大學江蘇省麻醉學重點實驗室等,內容涵蓋模擬禁食飲食增強抗腫瘤免疫新機制、小兒先天性心臟手術后新型院內死亡率模型、衰老心肌細胞線粒體脂質代謝紊亂、腸道微生物-脊髓連接與瘙癢等方面(#為第一作者,*為通訊作者)。
每月好文(2025.4.02-2025.5.01)之上
1
1. Kaiyuan Wang#, Bo Ni#, Yongjie Xie#, Zekun Li, Limei Yuan, Chenyang Meng, Tiansuo Zhao, Song Gao, Chongbiao Huang, Hongwei Wang, Ying Ma, Tianxing Zhou, Yukuan Feng, Antao Chang, Chao Yang, Jun Yu, Wenwen Yu, Fenglin Zang, Yanhui Zhang, Ru-Rong Ji*, Xiuchao Wang*, Jihui Hao*. Nociceptor neurons promote PDAC progression and cancer pain by interaction with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and suppress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Cell Res, 2025 May 24. PMID: 40122998
【題目】
傷害感受器神經元通過與癌癥相關成纖維細胞相互作用并抑制自然殺傷細胞促進PDAC進展和癌性疼痛
【通訊作者】
Jihui Hao,Xiuchao Wang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和醫院胰腺中心,國家癌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成藥性評價與系統轉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消化道癌癥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癌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紀如榮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杜克大學醫學中心麻醉學系轉化疼痛醫學中心
【第一作者】
Kaiyuan Wang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和醫院麻醉科,國家癌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成藥性評價與系統轉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消化道癌癥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癌癥臨床研究中心;BoNi , Yongjie Xie天津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和醫院胰腺中心,國家癌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成藥性評價與系統轉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消化道癌癥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癌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摘要】
新興的癌癥神經科學領域在揭示神經系統對于癌癥發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胰腺導管腺癌(PDAC)以神經侵犯為特征,并受自主神經(交感和副交感)和感覺神經支配。本研究進一步證實,在PDAC的腫瘤微環境中,傷害感受器神經元通過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和神經生長因子(NGF)與癌癥相關成纖維細胞(CAFs)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抑制了CAFs中白細胞介素-15的表達,抑制了自然殺傷(NK)細胞的浸潤和細胞毒性功能,從而促進了PDAC進展和癌痛。PDAC患者中,腫瘤組織的傷害性神經支配與NK細胞浸潤呈負相關,與疼痛強度呈正相關。這種相關性是PDAC患者總生存率和無復發生存率的獨立預后因素。本研究強調了傷害感受器神經元通過與CAFs的相互作用對NK細胞的關鍵調節,這一調控機制在PDAC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靶向傷害感受器神經元或CGRP信號傳導可能為PDAC和癌癥疼痛提供一種有前景的治療方法。
2
2. Ke Nan#, Ziwen Zhong#, Ying Yue#, Yang Shen#, Hao Zhang, Zhiqiang Wang, Kameina Zhuma, Baichao Yu, Ying Fu, Luman Wang, Xingfeng Sun, Mengdi Qu, Zhaoyuan Chen, Miaomiao Guo, Jie Zhang, Yiwei Chu, Ronghua Liu*, Changhong Miao*. Fasting-mimicking diet-enriched 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 suppresses colorectal cancer by inducing memory CD8+ T cells. Gut, 2025 Apr 7. PMID: 39870395
【題目】
模擬禁食通過富集假長雙歧桿菌通過誘導記憶性CD8+ T細胞抑制結直腸癌
【通訊作者】
繆長虹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麻醉科;Ronghua Liu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上海市醫學表觀遺傳學重點實驗室
【第一作者】
Ke Nan,Ziwen Zhong,Ying Yue,Yang Shen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模擬禁食(Fasting-mimicking Diet,FMD)可增強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的抗腫瘤免疫應答。腸道菌群作為宿主免疫調節的關鍵因子,影響生理穩態和疾病的發病機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FMD通過調控腸道菌群抑制CRC的作用機制。
方法:通過糞便宏基因組測序分析FMD干預后CRC小鼠腸道益生菌的富集特征,并在抗生素處理常規小鼠與無菌小鼠模型中驗證候選菌種功能。采用單細胞RNA測序與多色流式細胞術解析免疫微環境變化,結合代謝組學篩選菌群來源的抗腫瘤代謝物。
結果:糞便宏基因組分析顯示,FMD干預后CRC小鼠腸道內假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顯著富集。該菌通過增加CRC小鼠組織駐留記憶性CD8 T細胞(Tissue-resident Memory CD8 T cells,TRM)數量介導FMD抗腫瘤效應。代謝組學發現FMD干預后CRC小鼠體內L-精氨酸(菌群功能代謝物)水平升高,且L-精氨酸可在體內外誘導CD8 T細胞呈現TRM表型。進一步研究其機制,L-精氨酸通過溶質載體家族7成員1(SLC7A1)受體被CD8 T細胞攝取。在原位小鼠CRC模型中,FMD與假長雙歧桿菌聯合抗CTLA-4治療可顯著提升療效。臨床樣本分析表明,接受FMD的CRC患者中,隨著假長雙歧桿菌與L-精氨酸水平升高,CD8 TRM細胞數量同步增加,且二者豐度與患者良好預后相關。
結論:假長雙歧桿菌通過分泌L-精氨酸促進CD8 T細胞向記憶表型分化,從而介導FMD的CRC抗腫瘤效應。靶向調控假長雙歧桿菌可作為CRC潛在治療策略。
3
3. Lulu Xu, Bing Zhu, Zhiqiang Zhu, Xingyu Tao, Tianrui Zhang, Abdeljabbar El Manira, Jianren Song. Separate brainstem circuits for fast steering and slow exploratory turns. Nat Commun, 2025 Apr 3. PMID: 40180933
【題目】
腦干不同神經回路介導快速轉向與慢探索轉向行為
【通訊作者】
Abdeljabbar El Manira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神經科學系;Jianren Song 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麻醉學與腦功能調節臨床研究中心,上海市麻醉學與腦功能調節臨床研究中心,腦與類腦智能轉化研究所
【第一作者】
Lulu Xu 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麻醉學與腦功能調節臨床研究中心,上海市麻醉學與腦功能調節臨床研究中心,腦與類腦智能轉化研究所
【摘要】
運動行為需通過精準調控下行指令以調節轉向動作的幅度,例如追逐獵物時的快速轉向或探索行為中的小幅轉向。本研究發現,這兩類轉向行為由不同的腦干神經回路調控。快速轉向回路由分布于多個腦干核團的興奮性V2a神經元與抑制性連合V0d神經元組成,這些神經元通過間隙連接形成功能耦合網絡,并通過同步激活誘導脊髓運動神經元的不對稱放電,從而實現快速轉向。該回路的激活強度與運動方向改變幅度呈正相關,而與運動頻率無關。進一步研究發現,快速轉向神經元受頂蓋前區V2a神經元亞群調控,后者可被顯著視覺刺激選擇性激活。相比之下,慢探索性轉向行為由另一組僅分布于少數腦干核團的V2a神經元獨立控制。本研究揭示了模塊化的腦干神經回路,在運動過程中選擇性控制快速轉向與緩慢探索性轉向行為。
4
4. Hui Wang#, Panwei He#, ZhenxiaWang#, Chao Tian, Chuanlong Liu, Xiangyu, Tao Yan, Yang Qin, Sunwang Ling, Hanzhi Ling, Gan Wu, Yan Li*, Jianguang Wang*, Shengwei Jin*. 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 identifies the atlas of lymph fluid and reveals a sepsis-related T cell subset . Cell Rep, 2025 Apr 22. PMID: 40178976
【題目】
單細胞RNA測序分析確定淋巴液圖譜揭示敗血癥相關的T細胞亞群
【通訊作者】
李巖 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急診科;王建光,金勝威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育英兒童醫院麻醉與重癥監護科
【第一作者】
Hui Wang,Panwei He,Zhenxia Wang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育英兒童醫院麻醉與重癥監護科
【摘要】
淋巴循環系統是免疫反應的“前哨”,但淋巴液中的細胞亞型和免疫特性仍不明確。本研究通過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對大鼠淋巴液中的免疫細胞進行了全面表征,鑒定出一類獨特的CD4?T細胞亞群(CD4?Icos?),其可在膿毒癥早期發揮抑制炎癥的作用。軌跡分析顯示,CD4?Icos?T細胞可分化為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過繼轉移CD4?Icos?T細胞可減輕盲腸結扎穿孔術(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誘導的器官損傷,而 CD4?Icos 基因敲除(knockout,KO)小鼠Tregs數量減少、炎癥反應加劇及死亡率更高。進一步實驗發現,Npas2是一種Icos特異性轉錄因子,可調控Icos 基因表達并促進CD4?Icos?T細胞的分化。臨床數據顯示,膿毒癥患者CD4?T細胞中ICOS的表達水平與臨床預后呈負相關。本研究結果揭示了CD4?T細胞在調節免疫應答和緩解膿毒癥進展中的保護作用。
5
5. Haoni Yan#, Yan Zhang#, Yujie Shi, Jiahui Ding, Hengxing Su, Wenqiong Su, Yan Wang, Yanfei Mao, Tawfik A. Khattab, Salhah D. Al-Qahtani, Aynur Abdulla*, Lai Jiang*, Xianting Ding*. Combining CD64 and CD123 Biomarkers for Sepsis Early Diagnosis and Severity Assessment via PD-L1 Antibody Affinity Microfluidic (PAAM) Chip in Trace Clinical Samples. Anal Chem, 2025 Apr 3. PMID: 40177943
【題目】
結合CD64和CD123生物標志物通過PD-L1抗體親和微流控(PAAM)芯片用于微量臨床樣本中膿毒癥早期診斷及嚴重程度評估
【通訊作者】
Aynur Abdulla,江來,丁顯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新華醫院麻醉外科重癥監護室
【第一作者】
Haoni Yan,Yan Zhang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新華醫院麻醉外科重癥監護室
【摘要】
膿毒癥是一種由宿主對感染的反應失調引起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礙,是全球院內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膿毒癥的早期診斷方法對于指導精準抗生素使用和提高患者生存率仍至關重要。在此,作者構建了一種PD-L1抗體親和微流控芯片(PD-L1 antibody affinity microfluidic chip,PAAM ),用于膿毒癥的早期診斷和嚴重程度評估。該芯片用于從健康對照(HC)志愿者(n=15)以及膿毒癥患者第1天(D1)和第7天(D7)(n=20)的全血樣本中捕獲表達 PD-L1 的白細胞。結果顯示,健康對照組與膿毒癥組之間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P<0.0001),曲線下面積為0.96。然而,膿毒癥患者D1和D7的芯片捕獲細胞數量無顯著差異(P=0.16)。因此,作者對芯片上的PD-L1、CD64和 CD123進行了免疫熒光染色。結果顯示,PD-L1、CD64和 CD123聯合用于膿毒癥診斷時的AUC為0.98,且膿毒癥患者D1與D7的PD-L1+/CD64+/CD123+白細胞數量存在顯著差異(P<0.0001)。綜上所述,多種生物標志物的聯合應用對膿毒癥診斷和嚴重程度評估更為精準可靠。
6
6. Feng-Rui Zhang #, Juan Liu #, Jieqi Wen, Zi-Yan Zhang, Yijia Li, Eric Song, Li Hu*, Zhou-Feng Chen*. Distinct oxytocin signaling pathways synergistically mediate rescue-like behavior in mic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5 Apr 29;122(17): e2423374122. PMID: 40267134
【題目】
不同的催產素信號通路協同介導小鼠的救援樣行為
【通訊作者】
胡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認知科學與心理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陳宙峰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麻醉學系瘙癢和感覺障礙研究中心,深圳灣實驗室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深圳市醫學研究與轉化研究院,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醫學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發育生物學系
【第一作者】
張峰瑞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麻醉學系瘙癢和感覺障礙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認知科學與心理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劉娟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麻醉學系瘙癢和感覺障礙研究中心
【摘要】
自發性救援行為雖能提升社會性動物的生存優勢與健康狀態,但其識別和響應受困同類的神經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發現,小鼠在面對麻醉同類時會產生應激反應,并自發實施救援樣行為。這種行為有助于麻醉小鼠的蘇醒,同時緩解救援小鼠的應激狀態。研究表明,下丘腦室旁核(PVN)向杏仁核中央核(CeA)的催產素受體(OXTR)釋放內源性催產素(OXT),調節救援樣行為的情緒成分;PVN向終紋背床核(dBNST)的OXTR釋放OXT,介導該行為的運動成分。此外,我們證明這兩種途徑表現出不同的時間動態特征和功能作用。OXT PVN-OXTRCeA通路以短暫而強烈的方式激活,作為救援行為的觸發開關,而 OXTPVN-OXTRdBNST通路以持續的方式響應,確保行為的延續。這些發現不僅揭示了嚙齒動物具有精準的助他行為的顯著能力,并表明不同皮質下催產素能通路通過協同作用選擇性地調節救援類行為的運動和情緒維度。
7
7. Chaoyang Tong#, Qihang Li#, Xinwei Du, Mengqin Shan, Yuxin Zhang, Haixi Wu, Ziyun Shen, Zhuoming Xu, Xiaodong Ge, Shuang Cai, Xin Fu, Kan Zhang, Haibo Zhang, Shoujun Li, Changhong Miao, Jijian Zheng*.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 validation of a novel in-hospital mortality model after pediatric congenital heart surgery-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esthesiology, 2025 Apr 16. PMID: 40237771
【題目】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后新型院內死亡率模型的開發和外部驗證—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
【通訊作者】
鄭吉建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及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麻醉科
【第一作者】
Chaoyang Tong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及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麻醉科,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麻醉科;Qihang Li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小兒心臟外科中心,阜外醫院心血管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摘要】
背景:由于疾病譜和人群異質性,四種主要傳統院內死亡率模型在中國的適用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測試這些模型在中國環境中的適應性,并構建和外部驗證一種新模型。
方法:納入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接受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患兒21855例。為進行外部驗證,同時納入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阜外醫院接受該手術治療的患兒5221例。測試了亞里士多德基礎復雜性(ABC)評分、先天性心臟手術風險調整(RACHS)-1分類、胸外科醫師協會(STS)-歐洲心胸外科協會(STAT)評分和STAT分類的性能。使用獨立預測因子建立模型。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AUROCs)和Brier評分檢查模型性能。
結果:ABC評分的AUROCs為0.778,RACHS-1分類為0.685,STAT評分為0.808,STAT分類為0.784。將術前協變量添加到四個模型中后,AUROCs值有所改善:ABC評分(AUROC=0.860)、RACHS-1分類(AUROC=0.844)、STAT 評分(AUROC=0.856)和STAT分類(AUROC=0.864)。性能最佳的模型包含6個變量,包括年齡、身高、氧氣支持、既往心臟手術史、急診手術和 STAT分類。開發隊列中AUROCs和Brier評分分別為0.864和0.00977,在外部驗證隊列中分別為0.860和0.00654。
結論:四種主要傳統模型在中國地區對先天性心臟手術后院內死亡率的預測效果一般。基于STAT類別并結合術前協變量的新模型可作為預測中國地區先天性心臟手術后住院死亡風險的有效工具。
8
8. Mei Yang#, Erliang Kong#, Honghao Song#, Xiaochen Zhang#, Xudong Feng, Tong Hua, Huawei Wei, Qianbo Chen*, Hongbin Yuan*. CMPK2 facilitates pain sensitization by promoting the lactylation and deactivation of cGAS-STING pathway in neuropathic pain. Brain Behav Immun, 2025 Apr 17:128:370-382. PMID: 40252934
【題目】
CMPK2通過促進神經性疼痛中cGAS-STING通路的乳酸化和失活導致痛覺敏感
【通訊作者】
Qianbo Chen 海軍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麻醉科;袁紅斌 海軍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Mei Yang 海軍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麻醉科;Erliang Kong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后勤保障部隊第988醫院麻醉科;Honghao Song 海軍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麻醉科;Xiaochen Zhang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麻醉科;
【摘要】
神經性疼痛是一種由神經損傷引起的復雜疾病,在疼痛管理中面臨巨大挑戰,從而促使人們對其分子機制進行深入研究。mRNA微陣列分析確定胞嘧啶單磷酸激酶2(CMPK2)是神經性疼痛進展的關鍵因子,但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通過蛋白質印跡和Q-PCR發現,神經性疼痛期間CMPK2顯著上調,尤其是在脊髓背角的小膠質細胞中。體內和體外實驗表明,Cmpk2缺失通過增加I型干擾素(IFN-I)的產生可顯著緩解神經性疼痛和神經損傷,IFN-I具有鎮痛性。相反,在小膠質細胞中過表達Cmpk2,體外IFN-I產生顯著降低。進一步研究顯示,轉錄因子RUNX1促進小膠質細胞中CMPK2的上調。從機制上講,我們發現CMPK2通過增強小膠質細胞中的糖酵解,導致乳酸生成增加,從而加劇神經性疼痛。乳酸的積累誘導乳酸化,并使干擾素基因刺激物(STING)失活,而STING負責產生IFN-I。這些發現表明,CMPK2通過促進小膠質細胞糖酵解,促進痛覺敏感,導致神經性疼痛中乳酸化增加和cGAS-STING通路失活,凸顯了靶向CMPK2在神經性疼痛治療干預中的潛力。
9
9. Xiyan Zhang#, Yong Qiao#, Yuelin Wang, Teng Li, Mengqing Zhang, Liang Li*, Dongliang Li*. Dexmedetomidine exerts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by inhibiting Th1 cells and actuating Tregs in postoperative inflamm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STAT1 protein. Int J Biol Macromol, 2025 May. PMID: 40032120
【題目】
右美托咪定通過抑制Th1細胞和激活Tregs在術后炎癥中發揮神經保護作用:STAT1蛋白的分子結構及作用機制
【通訊作者】
李東亮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麻醉科;李亮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Xiyan Zhang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麻醉科;Yong Qiao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麻醉科
【摘要】
美托咪定是一種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近年來因其在圍術期抗炎和神經保護方面的作用而備受關注。本研究旨在探究右美托咪定如何通過抑制Th1細胞和激活調節性T細胞(Tregs)發揮神經保護作用,并分析STAT1蛋白的分子結構及其在該過程中的作用機制。通過使用右美托咪定后檢測外周血和脾臟中Th1細胞與Tregs的數量及功能變化,結合Western blot和免疫熒光染色技術檢測STAT1的表達與活化狀態,采用流式細胞術同步定量相關細胞因子水平以評估免疫應答改變。結果表明,右美托咪定能顯著抑制Th1細胞活化,增強Tregs的增殖及功能;STAT1的激活在該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其表達水平與Th1細胞活化呈負相關,與Tregs細胞活性呈正相關。右美托咪定干預后STAT1磷酸化狀態發生改變,進一步支持其在免疫調節中的關鍵作用。
10
10. Hao Wu#, Zhihao Song#, Qijun Chen, Ruyu Yan, Haiting Zhao*, Haoyu Li*. Disrupting reconsolidation by systemic inhibition of Thioredoxin-1 attenuates cocaine and morphine relapse. Biomed Pharmacother, 2025 Apr 7. PMID: 40199134
【題目】
系統性抑制Thioredoxin-1破壞記憶再鞏固減輕可卡因與嗎啡戒斷反應
【通訊作者】
李昊昱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湖南省顱底外科與神經腫瘤臨床醫療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Haiting Zhao 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
【第一作者】
吳昊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麻醉科;Zhihao Song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湖南省顱底外科與神經腫瘤臨床醫療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摘要】
藥物相關記憶的持久性是導致復吸的關鍵因素。藥物相關線索能激活藥物記憶,使其進入再鞏固階段,而干預措施可有效破壞這些記憶。靶向記憶再鞏固的干預措施為治療物質使用障礙(SUDs)提供了一種有前景的治療策略。氧化應激會破壞神經功能并損傷記憶,而硫氧還蛋白-1(Trx-1)能有效緩解氧化應激并降低炎癥水平。然而,目前鮮有研究探討Trx-1與藥物記憶的關聯及其在再鞏固過程中的具體作用。本研究采用條件性位置偏好(CPP)模型,探究Trx-1抑制劑對嗎啡和可卡因相關記憶再鞏固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記憶提取后立即給予Trx-1抑制劑PX-12,能顯著減弱由線索和藥物本身誘導的可卡因和嗎啡CPP恢復,且效果可持續至少14天。相比之下,無論在記憶提取后6小時后或未進行記憶提取時抑制Trx-1,均不會影響可卡因或嗎啡相關的覓藥行為。此外,Trx-1抑制劑本身不會產生任何偏好。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Trx-1活性對可卡因和嗎啡相關記憶至關重要,Trx-1抑制劑或可成為藥物濫用的潛在治療手段。
11
11. Bing-Qian Fan#, Jun-Ming Xia#, Xiu-Wen Yi#, Tian-Jie Yuan#, Yu Zhou, Rui Xu, Lu Wang, Di Wang, Ying Xia, Wen-Jing Yi, Jia-Hui Ding, Wei-Min Qu, Wen-Xian Li*, Zhi-Li Huang*, Yuan Han*. Ventral pallidum GABAergic and glutamatergic neurons modulate arousal during sevoflurane general anaesthesia in male mice . Br J Pharmacol, 2025 Apr 10. PMID: 40205920
【題目】
腹側蒼白球GABA能神經元和谷氨酸能神經元調節雄性小鼠七氟烷全身麻醉期間的覺醒
【通訊作者】
韓園,李文獻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麻醉科;黃志力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Bing-Qian Fan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麻醉科,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Jun-Ming Xia,Xiu-Wen Yi,Tian-Jie Yuan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與目的:全身麻醉的誘導與覺醒涉及意識狀態的改變過程,但其中樞神經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基底神經節中的腹側蒼白球(VP)在睡眠-覺醒調節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其在全身麻醉中的參與及其背后的神經機制尚不清楚。
實驗方法:本研究采用在體電生理記錄技術檢測七氟烷暴露前后不同類型VP神經元的活動變化。結合光纖光度術與腦電和肌電同步記錄,分析七氟烷麻醉誘導期與覺醒期的神經元活動。采用化學遺傳學技術調控神經元活動以探究其對麻醉誘導和覺醒的影響,并通過光遺傳學實時激活不同麻醉深度下的VP神經元。
主要結果:七氟烷可抑制VP GABA能神經元(VPGABA)與VP谷氨酸能神經元(VPglu)的放電活動,但不影響膽堿能神經元。VPGABA與VPglu神經元活動在七氟烷麻醉誘導期降低、覺醒期增強。雙向調控VPGABA神經元可改變麻醉誘導與覺醒時長,抑制VPglu神經元則加速誘導過程。七氟烷穩態麻醉期間實時激活VPGABA神經元可誘發皮層激活與行為覺醒,并減少深麻醉期間的爆發抑制率。
結論與意義:研究揭示VPGABA與VPglu神經元在調節麻醉階段轉換中的作用,為七氟烷誘導麻醉的神經元機制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
12
12. Weilong Hong#, Xue Zeng#, Ruiyan Ma#, Yu Tian#, Huimin Miu, Xiaoping Ran, Rui Song, Zhenchun Luo, Dapeng Ju, Daqing Ma, Milad Ashrafizadeh, Sujit Kumar Bhutia, Jo?o Conde, Gautam Sethi*, He Huang*, Chenyang Duan*. Age-associated reduction in ER-Mitochondrial contacts impairs mitochondrial lipid metabolism and autophagosome formation in the heart. Cell Death Differ, 2025 Apr 20. PMID: 40254645
【題目】
與年齡相關的內質網-線粒體接觸減少損害心臟中的線粒體脂質代謝和自噬體形成
【通訊作者】
黃河,段晨陽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麻醉科; Sethi Gautam 新加坡國立大學藥理學系和NUS癌癥研究中心
【第一作者】
洪偉龍,曾雪,馬瑞彥,田宇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麻醉科
【摘要】
功能失調的巨型線粒體積累是衰老心肌細胞的標志。本研究利用自然衰老小鼠模型和依托泊苷誘導的細胞衰老模型,探討了這一現象的核心機制,重點關注線粒體脂質代謝的破壞及其對線粒體動力學和自噬的影響。在衰老心肌細胞中,內質網-線粒體(ER-Mito)接觸減少會損害脂質運輸,導致線粒體磷脂酰乙醇胺(PE)合成不足。磷脂酰絲氨酸脫羧酶(PISD)的缺乏進一步阻礙了線粒體內磷脂酰絲氨酸向PE的轉化,加劇了PE生成的不足。這種PE缺乏會破壞自噬體膜的形成,導致自噬流受損和受損線粒體的積累。調節LACTB表達以增強PISD活性和PE生成有助于維持線粒體穩態和衰老心肌細胞的完整性。這些發現突出了線粒體脂質代謝紊亂是驅動老年心肌細胞中功能失調的巨型線粒體積累的核心機制,并提示抑制LACTB表達可能作為減輕心臟衰老和維持線粒體功能的潛在治療策略。
13
13.Tong Jin#, Si-Yuan Li#, Hong-Li Zheng#, Xiao-Dan Liu #, Yue Huang, Gan Ma, Ya-Xuan Zhao, Xiao-Tian Zhao, Li Yang, Qi-Hui Wang, Hong-Jun Wang, Chengyong Gu*, Zhiqiang Pan*, Fuqing Lin*. Gut microbes–spinal connection is required for itch sensation. Gut Microbes, 2025 Apr 27;17(1):2495859. PMID: 40289281
【題目】
腸道微生物-脊髓連接是瘙癢感覺的必要條件
【通訊作者】
林福清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疼痛科;潘志強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省麻醉學重點實驗室;顧成永 蘇州市立醫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Tong Jin,Si-Yuan Li,Hong-Li Zheng,Xiao-Dan Liu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省麻醉學重點實驗室
【摘要】
腸道菌群與多種神經疾病有關。然而,尚不清楚腸道菌群是否參與慢性瘙癢的發生,這種難治性疾病會同時折磨患者的身體和心理。本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耗竭增強了口服抗生素(ABX)的小鼠和無菌小鼠對瘙癢的耐受性。值得注意的是,口服脆弱擬桿菌(B.fragilis),該菌是擬桿菌屬中差異變化最顯著的主要菌種,通過其驅動的代謝物乙酰-L-肉堿(ALC)糾正ABX誘導的瘙癢功能障礙。進一步探討其機制,腸道菌群或脆弱擬桿菌的耗竭導致背角RNA N6-甲基腺苷(m6A)去甲基酶FTO表達降低,進而導致Mas相關G蛋白偶聯受體F(MrgprF)mRNA中RNA m6A位點增加,從而導致MRGPRF蛋白減少。FTO的下調由ETS原癌基因1(ETS1)的失活觸發,ETS1是與Fto啟動子結合的轉錄因子。上述發現提示,腸道微生物-脊髓連接以RNA m6A表觀遺傳依賴的方式調節瘙癢感覺,同時ALC在連接改變的脆弱雙孢菌和瘙癢功能障礙中發揮關鍵作用。
14
14. Li Chen#, Xin Zou#, Cui- Cui Liu#, Pu Yan#, Jie Deng, Chen Wang, Mu- Yang Chen, Xiao-Qing Tang, Jing- Ming Shi, Wen-Jun Xin, Xiang- Zhong Zhang*, Xia Feng*, Ting Xu*, Jing- Dun Xie* . Earlier onset of chemotherapy- 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in females by ICAM- 1–mediated accumulation of perivascular macrophages. Sci Adv. 2025 Apr 18; 11(16):eadu2159. PMID: 40238872
【題目】
ICAM-1介導的血管周圍巨噬細胞積累導致女性化療引起的神經病理性疼痛提前發生
【通訊作者】
徐婷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生理學與疼痛研究中心,廣東省腦功能與疾病重點實驗室;謝敬敦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麻醉科;馮霞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張祥忠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血液科
【第一作者】
Li Chen,Xin Zou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生理學與疼痛研究中心,廣東省腦功能與疾病重點實驗室;Cui-Cui Liu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東省惡性腫瘤表觀遺傳學與基因調控重點實驗室;Pu Yan 深圳市龍崗區人民醫院血液科
【摘要】
性別差異在多種疾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備受關注。然而,化療引起的神經病理性疼痛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尚不清楚。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臨床病例數據發現,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接受硼替佐米(BTZ)治療后,女性比男性更早出現外周感覺障礙。BTZ治療導致雌性小鼠細胞間粘附分子-1早期升高,從而觸發外周單核細胞浸潤至脊髓血管周圍區域。浸潤的巨噬細胞釋放CC-趨化因子配體1,直接激活神經元,或通過增強星形膠質細胞活性間接激活神經元,最終導致女性BTZ誘導的神經病理性疼痛更早發生。因此,闡明BTZ誘導的神經病理性疼痛提前發生的機制,將有助于女性多發性骨髓瘤的精準治療。
檢索:唐子元、李慧
翻譯:黃軒軒、李夢
校對:劉敏于、趙偉
指導老師簡介:
張鴻飛
博士后,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麻醉科主任。
現為中國藥理學會麻醉藥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麻醉學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器官保護學組副組長、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麻醉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麻醉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廣東省醫院協會麻醉和圍術期醫學科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藥學會麻醉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擔任Ibrain英文雜志編委、《中華麻醉學雜志》通訊編委、《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編委及副刊《文獻速覽》副總編審、醫學參考報麻醉學專刊第四屆編輯委員會編委。參與制定本行業專家共識或指南7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10項;在Advanced Materials、Anesthesiology、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Stroke、Diabeties、JAHA等期刊發表SCI文章20余篇,最高影響因子32分;主編/主譯著作十余部。主要研究方向為腦卒中及其遠隔器官功能損傷機制、全身麻醉機制、圍術期腦電監測、圍術期血流動力學變化及容量管理。
【珠江視界-翻譯小組簡介】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麻醉科《珠江視界》翻譯小組自2020年5月成立以來,主要進行麻醉學及相關學科領域最新進展的翻譯推介工作,現推出《每月好文》欄目,與同行分享我國麻醉學科最新研究進展。翻譯小組每月第一時間檢索最近文獻,組織科室科研骨干及各研究生導師課題組進行翻譯和校對,通過小組成員分工審閱并集體討論定稿后,發布在《新青年麻醉論壇》公眾號的《珠江視界》欄目。至此,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麻醉科全體員工及各研究生導師課題組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珠江視界》文獻推送欄目已走過了一千多個日夜。未來,我們將繼續分享國內外麻醉學相關學術成果,也歡迎國內外同道對本欄目的內容提出建設性意見。
《珠江視界》,關注專業,追求卓越,與世界同行!
聲明
本微信公眾號所刊載原創或轉載內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論壇觀點或立場。文中所涉及藥物使用、疾病診療等內容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