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為歷史只存在于正史與教科書中,那你可能低估了它的“隱藏劇情”。
晉朝時期,一本千年奇書意外被盜出世,內容卻令人震驚——許多被后人奉為鐵律的歷史真相,竟與這本古書截然相反。
它不僅顛覆了主流認知,更觸碰了某些“不該揭開”的秘密。
西晉太康元年的河南汲郡,否準已經在這片土地上轉悠了好幾個月。
作為一個職業盜墓賊,他對地形的觀察比任何人都要仔細。
經過長時間的探查,他終于確定了一座大墓的位置。
從墓葬的規模來看,這應該是個王公貴族的陵墓。
否準選擇了一個沒有月光的夜晚開工。
挖掘工作進行得很順利,他的經驗讓他很快就找到了墓道的入口。
跳進墓穴的那一刻,否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發財了!
墓道里一片漆黑,否準舉著火把往前走。
讓他失望的是,這個墓里的金銀財寶并不多,反倒是堆滿了一捆捆的竹片。
否準不識字,在他眼里這些刻滿文字的竹片就是一堆廢物。
火把快要熄滅了,否準索性抓起竹片當柴火燒。
就這樣,一片又一片珍貴的竹簡在火光中化為灰燼。
否準在墓里翻箱倒柜,把能拿的東西都裝進了袋子。
離開的時候,他氣呼呼地連墓都沒填上,就這么揚長而去了。
第二天一早,附近的村民發現了這個大洞,嚇得趕緊報官。
當地官府的反應速度出人意料地快,他們封鎖了現場,沒幾天就把否準給抓了回來。
官府的長官是個有學問的人,他一眼就看出這些竹簡不簡單。
經過仔細清點,從墓中一共清理出了數十車竹簡,上面的文字加起來有十余萬字之多。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京城。
晉武帝司馬炎對此事極為重視。
他立即下令,讓中書監荀勖和中書令和嶠帶領一批頂尖學者前去整理這批竹簡。
這些竹簡上寫的都是先秦時期的篆文,跟西晉通用的隸書、楷書差別很大。
好在兩個時代相隔也就五六百年,相當于我們現在看明朝的東西,雖然費勁但還能認出來。
學者們首先要搞清楚墓主人是誰。
經過研究,他們認為這應該是戰國時期魏國的王陵,墓主人要么是魏安僖王,要么是他的爺爺魏襄王。
隨著釋讀工作的深入,學者們越來越興奮。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先秦的書籍基本都毀了,現在能看到這么完整的古書實在太難得了。
這批竹簡里有各種各樣的書,有講天文的,有講占卜的,還有記載歷史的。
在所有竹簡中,有一本書讓學者們看得目瞪口呆。
這本書記載了從夏朝到戰國時期的歷史,后來被稱為《竹書紀年》。
問題是,書里寫的歷史跟大家從小學到大的完全不一樣。
拿堯舜禹的故事來說,所有的儒家經典都說這是禪讓制的典范,老皇帝主動把位子讓給賢能的人,大家和和氣氣,皆大歡喜。
可《竹書紀年》里寫的是什么?舜根本就是個陰謀家,他發動政變把堯關了起來,還不讓堯的兒子去看望父親。
這哪里是什么禪讓,分明就是赤裸裸的篡位!
更離譜的還在后面。
商朝的名相伊尹,一直被當作忠臣的楷模。
傳統說法是商王臨死前把兒子太甲托付給伊尹,太甲不成器,伊尹就把他流放了,自己代理朝政。
幾年后太甲改過自新,伊尹主動把王位還給了他。
多么感人的故事??!
可《竹書紀年》怎么寫的?伊尹把太甲趕走之后,自己就登基當王了。
太甲哪里是改過自新,他是偷偷潛回都城,把伊尹給殺了,這才奪回了王位。
這根本就是一場血腥的宮廷政變!
這些內容一經公布,整個學術界都炸鍋了。
要知道,儒家的那一套理論,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這些歷史故事的基礎上的。
現在突然有人告訴你,這些故事全是假的,你能接受嗎?
很多儒生的反應非常激烈。
他們堅決不承認《竹書紀年》的真實性,說這肯定是偽書,是有人故意編造出來污蔑圣賢的。
他們要求朝廷把這本書永遠封禁起來,不許任何人再看。
儒生們的理由也不是完全沒道理。
《竹書紀年》里的很多說法都是孤證,翻遍其他史書都找不到類似的記載。
比如說舜囚禁堯的事,除了這本書,哪里還有別的證據?
可問題是,《竹書紀年》也不是全部都在胡說八道。
比如它記載的"共和行政",傳統說法是周厲王被趕走后,由周公和召公兩個人共同執政。
但《竹書紀年》說,當時執政的是一個叫"共伯和"的人,"共和"只是這個人的名字。
這個說法雖然跟主流觀點不同,但在《漢書》的注釋里確實能找到類似的記載。
還有東周初年的歷史。
《史記》只說周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但《竹書紀年》告訴我們,當時其實有兩個王,除了周平王還有個周攜王,兩人各自為政,打了好多年,最后周平王才統一了周朝。
這件事在《左傳》里有一些蛛絲馬跡,現在被《竹書紀年》明確記載出來了。
《竹書紀年》的原件早就在歷代戰亂中毀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后人傳抄的版本,到底有多少是原文,誰也說不清楚。
現代考古學的發展給了我們驗證的機會。
比如關于伊尹的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顯示,伊尹在商朝地位極高,死后還享受了很高的待遇,這跟篡位者的形象不太符合。
所以在這件事上,傳統說法可能更接近真相。
但《竹書紀年》也有說對的地方。
比如它說商朝有個叫祖乙的國王,廟號是中宗。
《史記》卻說中宗叫太戊。
后來甲骨文里發現了"中宗祖乙"這幾個字,證明《竹書紀年》是對的。
到底哪本書說的是真的?這個問題可能永遠都沒有標準答案。
歷史就是這樣,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記錄。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各種說法都擺出來,結合考古發現,盡可能接近真相。
《竹書紀年》的出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歷史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那些被奉為圭臬的史書,未必就是絕對的真理。
一個盜墓賊的貪心之舉,無意中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可能更加真實,也更加殘酷的上古中國。
這本差點被當柴火燒掉的竹簡,最終成為了中國史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