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糾紛審判中,法官改變“以鑒代審”做法轉而支持患方訴求,通常發生在六類關鍵情形中。
大家好,這里是天斗醫號患者權利保護組。我是北京的醫療糾紛律師宋中清。我們接著上兩期看。
核心在于法官對鑒定意見的獨立審查權被有效激活:
五、類案指導或公益訴訟推動司法審查
援引指導案例突破鑒定依賴
法官參照全國首例司法鑒定對抗案(毛某案)的裁判規則,強化對鑒定的實質性審查,拒絕將其作為唯一依據。
策略:向法院提交類案判決書,援引最高法類案檢索規定要求統一裁判尺度。
檢察機關介入公益訴訟
針對系統性醫療亂象(如過度醫療),檢察機關通過懲罰性賠償訴訟繞過傳統鑒定框架,迫使法院直接審查醫療行為合法性。
例:黃石醫院過度醫療公益訴訟案,法院基于衛健委抽樣報告判決三倍賠償,未依賴過錯參與度鑒定。
六、法官主動行使調查權與裁量權
通過病歷記錄鎖定違規事實
若病程記錄、手術簽字等文件直接顯示違反核心制度(如未術前討論、無資質手術),法官可獨立認定過錯。
例:法官對比查房記錄發現救治延誤,直接推定責任。
患方成功轉移舉證責任
當醫院無法證明其行為合規(如不能提供合規培訓記錄),或拒絕對關鍵證據(如監控錄像)舉證時,法官可將舉證不利后果歸于醫方。
總結:患方維權核心策略
路徑選擇優先:違約之訴 > 侵權之訴,規避責任比例鑒定。
證據攻防重點:鎖定病歷真實性、違規事實的客觀證據(如簽字缺失、時間矛盾)。
程序對抗關鍵:通過專家輔助人質證、檢察監督、類案施壓,迫使法官回歸司法審查本質。
法官改變“以鑒代審”的本質,是司法權對技術僭越的矯正?;挤叫柰ㄟ^法律技術將醫學爭議轉化為規則審查,方能在制度困局中開辟公正通道。
感謝收看,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